题图: pexels.com
如何看待现在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状态?
知友:邹昕
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以抛砖引玉。
我们先假设这个陈述是对的。
这可以说是微信或者说几乎所有社交产品都会面临的困局之一,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原创内容开始减少。
传说中的社交起于约炮,兴于炫耀,衰于鸡汤,死于经商
其中「炫耀」 = 「原创」
微信这款产品的一大特点是非常的节制,从产品本身的体验,到张小龙的自述,以及各种分析文章都可以深深体会到这点。比如各种非通讯本身的功能,都藏得很深,尽量不影响沟通这一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到朋友圈,按说这么重要的功能,直接放在底部毫无违和感,但是却偏偏要把入口放深一点,甚至连提醒的小红点都可以去掉。
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朋友圈的内容是严格按照时间排序的,而其它的社交产品,从 Facebook Newsfeed,微博,都是机器给安排好的。
这里面自然也变现的考虑(方便加入定向广告等),但与此同时,机器给安排好信息流,跟纯按时间排序相比,也是有很大优势的。
比如刷朋友圈的时候,你是不是很讨厌刷屏的那些人?一天发几十个朋友圈,其中三个九宫格,四个转发,五个小视频,六条吐槽,时不时的还要来个「统一回复」。
没关系,这些人可以屏蔽掉他们的朋友圈。
再比如,遇到某些事件刷屏的时候,你是不是想设个关键词,把这些内容屏蔽了?
否则刷了五十条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毫无营养,还不能关键词屏蔽。
这个只能自求多福,希望刷屏事件出现的频率小一点,没什么好的办法。
再比如,有些人发的朋友圈大多数时候你都不看,除非他 / 她发了些照片之类?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机器排序来解决一大部分,然而微信非常节制,并没有这么做。
朋友圈本身还是严格按照时间排序,但是加入了「一周朋友圈精选」,「朋友分享的音乐」。
友情提示,你还可以搜索朋友分享的照片,只看图片。
看朋友圈的问题就这么着算是大概解决的,那么发朋友圈呢?
当大家都不想 / 不愿意 / 不敢发原创的时候,那朋友圈就不再承担社交属性了。
这未必一定是件坏事,但我想现阶段微信还不想看到这一局面的发生。
微信发展到今天(其实没有几年,然后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朋友圈已经不再是“朋友”圈了,里面有随时可以聊上来的朋友,也有只会发节日祝福的朋友;有给你发薪水的老板,也有你带的下属或者实习生;有偶尔需要分组不可见的父母亲戚,也有偶尔需要分组可见的不可描述;有大学时代睡过一床被子撸过一个片子的哥们儿,也有半年前某个兴趣群里加的「我是群聊 XXX 的 YYY 」,然后就再也没有话的「好友」。
朋友圈成分这么复杂,已经不是简单的分组可见不可见可以解决的了,更何况分组还涉及到新添加的分析,可见不可见是算 Inner Join 还是 Outer Join 这种(一个很冷的梗,可以无视)。于是,算了,干脆不发了。
然而这也不是个办法,当大家都不发朋友圈,甚至仅仅是不发原创内容的时候,那么朋友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且当你的朋友都不发原创的时候,你也会更倾向于不发原创。
微信当然不希望看到这个局面。
有的社交产品,比如 Snapchat 的解决办法是做加法,添加一个新的功能,发的照片 / 视频在 24 小时之内会自动消失,于是用户可以放心的发了,反正明天就看不到了,不太需要纠结历史遗留问题了。
微信则是做减法,大大的减法。干脆,所有的朋友圈都可以设置成只看最近的,那些黑历史也就没有关系了。
至于这些功能是否能鼓励原创,跟刷屏党,转发党,微商党 PK,我个人并不看好。
这就好像,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
比如刚出生的时候,由于视力还没有发育好,三个月前都只能看到一米以内的距离。
慢慢的,他们会知道爸爸妈妈的存在,会给他们带来食物,以及接受召唤。
再接下来,他们会发现,即使看不到爸爸妈妈,他们也还是会存在的,只要叫一声,或者哭几嗓子,他们就出现了。
等他们再长大一点,世界里又多了小朋友。
再大一点,父母变成了亲密又不是那么亲密的一部分,而有些话更愿意跟朋友分享。
再长大,有些话又变得不适合跟朋友分享,但却可能不介意跟陌生人说。
社交产品也是类似,刚开始没什么人用,或者没有人知道你的存在,或者你不知道有什么人知道你的存在,于是什么都可以说。
后来好友里加了一些朋友,于是可以说一些真心话,但未必能分享太多秘密。
再后来父母亲戚也在好友列表里了,于是说话要更小心一些了,或者报喜不报忧,或者不能太污,如此种种。
再后来,好友列表已经成了联系人列表了,能说的话就更少了。
尤其是互联网跟现实生活最大的区别是,多少年以前的旧帐都能给你翻出来。
于是突然发现,微信之外的一些社交网络倒更能说一些真心话,发些原创了。
这就好像有些 ID 吐槽的,「我擦连我父母都知道知乎,还关注我了,妈蛋以后不能乱说了。」
很多时候,要解决社交网络原创内容减少的办法是重启整个网络。至于这个重启是由腾讯自己来完成,还是由别的公司来完成,可能需要五年之后再看。
最后,微信开出这个功能,跟很久之前张小龙的饭否日记被挖掘出来是否有关系啊?
附:从数据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说问题里的陈述可能是不准确的。
(因为这一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会很无聊,所以放在最后了。)
乍一看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陈述没毛病啊,的确是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状态了。然后在没有确切数据的前提下,这可能是个错觉。
1.1 如何定义越来越多?
作为一个新出现的功能,初期肯定是使用的人越来越多的,所谓 novelty effect.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呢?或许使用这个功能的人就达到平台期了,并没有增加。
1.2 如果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那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
也未必。因为那些发朋友圈更多的人,更有可能使用这个功能。同时,发朋友圈更多的人,也更容易被我刷到。
合理一点的做法应该是打开每一个我的好友,看他们是否只展示三天朋友圈,而不是从朋友圈的更新来看。
1.3 假如我的好友里,只展示三天朋友圈的人的确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我一个一个查过了呀,没毛病了吧?然而,「」作为微信用户之一,可能并不具备代表意义,好友的数量、使用时间、好友的活跃度、发朋友圈的频率,可能是多于 95% 的微信用户的。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知乎原作者
未经作者授权同意,禁止转载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