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碧树西风
转载: 记忆承载
直播预告
正文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

小伙很年轻,刚毕业没多久,在这个很难找工作的当下,他遇到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老家县城有群婆罗门守着,他回去也没有竞争力;大城市里那些有前途的,专业对口的工作投了很多简历都泥牛入海。
那么找来找去,找了一份什么工作呢?
找了一份大公司派往海外做技术支持的工作。
而且这个海外,也是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欧美那种。

他的父母就跟他讲,是你不努力,你看前些年村里的王哥赵哥,人家读的大学的牌子还不如你,结果纷纷在一二线城市里定居了。

你呢?为啥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还沦落到海外去打工?

肯定是在校期间没有好好读书。

他也很冤枉,无论是学校,专业,还是大学期间的读书成绩,他都超过父母嘴里的什么王哥赵哥。

问题是,时代不一样了
人家比他大十岁,
那时候的供需和今天的供需不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企业不招人,我怎么进去呢?没有人给我这个起点呀。
同样,王哥赵哥当年的薪水和今天并无多大差别,可是当年的房价比今天低很多。

他们能做到的事情,在城里定居娶媳妇,对于今天的自己来说,是一个实在难以企及的目标。

小伙子也疲惫,怎么跟父母讲呢,不是自己不努力,
不是自己辜负了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供他读的大学,而是环境变了。

当岗位稀少的时候,那些有背景的孩子能够拿到一个实习的机会,自己虽然读书成绩好,但是拿不到实习的机会。

那些有父母资助的孩子可以在城里买房,但是自己租房之后,已经所剩无几。

这孩子其实很懂事,但是心累,说不通,父母也听不懂。

父母建议他辞去海外技术支持的工作,在大城市里继续蹲点,即便专业不对口,行业没前途,也先干着,说不定干着干着,就被领导看上了。

.......

这孩子无语,觉得父母脱离社会,他们完全不理解今天的市场。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彷徨,因为他咨询了前辈们,发现即便在海外做技术支持,有高额的补贴,想要攒钱回国买房定居,依然困难。

而且日后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你的经验都来自海外,数年后回国,怎么切换,怎么把前期的工作积累平移到国内依然被认可呢?
好,我们来看这个问题。

听他诉说家长里短,我倒想起一本日本的纪录片,名字忘了,大概就是讲述日本90年代那批求职者,后来的人生轨迹。
我们都知道,日
本80年代的就业市场非常好,企业都是排队蹲守应届生,只要你来,就是高薪,就是各种奖金,各种party。
那么到了
90年代,就业市场急转直下,相比于师兄师姐们,后来的这些学弟学妹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
即便有,也是派遣社员。
日本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雇了你就不裁了,按照你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来加薪和升迁。
这有个前提,是正式社员,就相当于我们过去单位里的正式工。
那么
派遣社员就相当于临时工

派遣社员不仅收入低,福利差,而且也不享受前面那些。

很多人,就在这样的岗位上,一做很多年,从90年代做到今天,从20几岁做到40岁,也攒不下钱买房,甚至做到50岁,都没有办法转为正式社员。
每天都提心吊胆,十分努力地加班,还总是被学历不如自己的前辈瞧不起。

采访中那些如今已经40多,50岁的日本人表示,其实我比大几岁的前辈们要强很多。

他们可能只是高中生,但是赶上了就业的好时候,就做了正式社员,因为年功序列制,又升迁了主管。
而自己,尽管是名校毕业,因为正好赶上就业寒潮,没能及时就业,为了吃饭,不得不去小公司暂时过渡。

可是一过渡就是好些年,回头跳槽的时候,是被人家鄙视的
人家面试官觉得,你是没有本事,才去了那么差的公司,而完全不考虑当年的实际就业情况。
那些学历不如自己,能力也不如自己,只是因为幸运就做了正式社员,做了自己上司的前辈,还经常指摘,说他们这一代人,水平都不行。

回到父母家中,还要受到同样的指责。

父母作为战后一代,总是讲,你们再苦,能有他们战后那一代人苦么?
说来说去,还是你太失败,你不够努力。

有的人,在这样长达20多年的两头挤兑中,最终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
这是一部分画面,90年代求职的那批人后来2,30年的遭遇。

但是还有另一批人,同样是求职者,同样是派遣社员,只是他们当时的竞争力更弱。他们甚至无法留在日本,而是被派往了上海。
90年代上海的那个样子,我们都清楚,和日本真心没法比。

但是没办法,那个年代日本工作很难找,正式社员就别想了,派遣社员很多也是被派往日本人不愿意去的地方。

那么这些被派往上海的派遣社员,就发现,当地的房价很低,相对于自己的工资。

人家毕竟是日本派来的,工资是参考日本国内标准,又不是参考派遣地的标准。

另一方面,上海姑娘也不排外,那是个空姐排队嫁给出租司机的年代,你收入那么高,谁会排外。

所以
他们就娶了上海的姑娘,在上海本地买房定居,拿着日本的薪水。就这么一直生活到今天。
起初也被家人们不理解,尤其是90年代,人家觉得你怎么去平均收入那么低的地方,肯定是没本事了,混不下去。
但是很多年过后,随着上海各方面都赶上东京,随着海外派遣工的人数少,竞争不激烈,自己也混成了正式社员,甚至担任了主管。
老家人的看法也有所改观,觉得你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

那么这些人就表示,
即便上海不是今天的上海,即便是90年代,或者2000年初那阵子,他们依然是满意的。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你注意,最后这段话才是亮点。

日本老家的亲戚朋友同学们以为你是因为在上海熬了三十年,买的房子涨了很多倍,投资成功了,于是觉得自己当年选择是对的。

但他们告诉你,幸福与此无关。
他们认为的幸福在于即便上海的房价一直保持2000年的水平,保持到今天
,他们买的房子没有涨价,他们依然是快乐的。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1、他们拿的始终是日本的薪水,以上海2000年以前的物价水平来说,无论是日常消费,还是买房定居,亦或者吸引异性与自己成婚,他们都觉得轻松无压力。
2、因为国内愿意被派遣来的人很少,于是自己的竞争压力不大。回到日本国内,也许备受排挤,但是在上海,自己是少有的本国人,会十分受到重用,但凡有转正或者提拔的机会,优先考虑自己。
他们认为的幸福基于这两点,而不是房价上涨了。哪怕他们90年代买的房子一分钱都不涨,让他们拿一辈子日本的薪水,一辈子生活在2000年以前的上海,他们依然觉得这个选择,很值得。
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当年在日本国内,在90年代,就是求职市场上相对来说,弱势的那批人。
他们没人想什么衣锦还乡,想什么赚大钱,财务自由,周游世界,买很多套房子还都升值了,将来传给子孙,像朱元璋一样,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他们没有想那些虚头八脑的,他们觉得那些,太扯淡。
好,我们现在回到这个读者的问题。

你现在唯一找到的这份工作,海外技术支持,是一家大公司,大到几乎不可能倒。

而且你做的那个项目,长期看,国内的投入只增不减。

说白了,这事儿你几乎可以做一辈子
如果你干几年,挣几年海外补贴,想回国,实话实说,很难的,因为你的经验回国完全用不上
,而且国内未来十年,大学毕业生是越来越多。

那如果你想要在海外攒钱攒20年,40多岁再回国就业,娶媳妇,你等得起么?

这是你的困惑。

但其实你还有条路的,如果你愿意留在当地,你马上就会变成当年那个留在上海的日本人。
一个人跑去欠发达国家打工,争不过当地人的,当地人平均收入低,拼劳动力拼不过他们。
一个人跑去欠发达国家做生意,有很多猫腻,有很多坑要踩。

可你并不是这种,要知道,你是大公司,大项目的海外员工。
你的那个收入可是参考国内的,即便单薪也远超当地人,何况你还是双薪,有海外补贴。

换句话说,你在当地姑娘眼里,就是妥妥的钻石王老五。

当地的房价很低,堪比你老家县城。

如果你愿意长期留下,有一件事是注定的,那就是被提拔。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同事们大都会攒3,5年钱就回国结婚,随着竞争对手们纷纷离开,试问,最后一路升迁的,不是你,难道还能是个当地人?
大部分高管的职位都得留给本国人,不是本国人能干,而是因为要看场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像90年代那个委委屈屈被派往上海的日本人一样观念上接受娶上海姑娘,留在上海生活,你当下就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舒舒服服过几十年。
结婚没压力,升迁是注定的,根本不用奋斗。
这就叫既来之,则安之。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和国内的朋友们攀比,那就没法子了,比较这个东西,是无止境的。
中国学生美本录取大数据:
相关阅读:

低龄犯罪:为什么孩子们正变得残忍

世人都说躺平好

他拯救了世界,却被自己的国人抛弃


作者: 碧树西风 ,转载:记忆承载
本文经转载授权,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