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大家分析北京2024Fall早申录取数据
之后,有上海家长对上海的录取结果也比较好奇,SAT君也把手里整理的数据给大家分享下。

上海的录取分布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往上翻十年数据都是如此,不像北京、深圳那么集中,上海录取生源分布是“势均力敌,轮流坐庄”模式。
以上数据,仅统计了几所热门校,上海的录取比较分散,因此不能代表完整的上海录取数据
1、从学校体制来看,国际学校更强劲一些,这也是上海和北京最大的区别。侧面说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外籍学生或者绿卡学生更多一些。

2、上海录取比较有优势的学校,世外、WLSA、包校、上中国际,但其他学校也不差。录取差距并不像北京这么悬殊,所以上海学生在高中择校时会更纠结,好像去哪都不会太差,但又不完全满意。
3、上海名校录取比较分散,甚至会爆出一些大家不常见的学校,比如今年宋庆龄学校录了一个斯坦福,这学校就很不常见,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集中在这几所重点学校,就是所谓的即集中又分散。
4、陪跑的国际学校。上海国际学校众多,课程体系也比较多,很多自媒体、家长群,经常替国际学校站台吹嘘,但没有升学结果的国际学校,还是要慎选,毕竟不在乎结果的家长是少数。为了避免陪跑,有些国际学校“出奇招”,挖角别的学校的牛娃,来提高自己学校的录取结果,这种现象每年都会上演,但高中择校还是要看长期性。
5、个人观点,可以随意反驳:IB体系能有助于学生成长,但并不完全有利于大学申请
。很多媒体、家长比较推崇IB体系,上海这种体系的学校也比较多。诚然,IB体系在申请大学时认可度也比较高,但不得不承认,IB想获得40+的成绩也是比较难的。如果IB不能获得高分,那对申请来说就是致命伤。
选择IB体系,家长们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牛娃,直接选;普娃,慎选

注:offer数是重点学校录取数据,并非当地全部录取
6、申请逻辑。早申上海总录取数不如北京和广东,跟部分学校的申请逻辑有关。有些学校不太鼓励早申,一方面担心学生选校定位不准确,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常规批次帮学校刷更多的名校offer。ED具有绑定性,学生最多只能获得一个offer;而RD,一个学生可以收获多个offer,一个牛娃就能帮学校斩获四五个TOP20录取,有利于学校知名度提升。

以上几点就是今年上海学校早申录取的讨论,有不同的观点,大家也可以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