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骨折及抑郁症等[1]
图1 RA可引起关节软骨和骨破坏
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csDMARDs)是RA治疗的一线用药。来氟米特是其中的“主力军”之一,它能够有效缓解疾病活动度、控制病情进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来氟米特也可能引发血液系统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2]。RA患者面对此类状况时,如何有效地进行药物转换成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图2 来氟米特可引发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
带着这个问题,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王宽婷教授分享了一名59岁女性RA患者病例,该患者最初因多关节肿痛而入院,治疗方案涵盖来氟米特等药物。但在后续治疗中,患者骨髓穿刺发现增生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在停用来氟米特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后续患者换用艾拉莫德(IGU)治疗,这一调整使其血小板数值趋于稳定,病情也逐渐缓解。
基于以上背景,医学界有幸对话王宽婷教授,就该病例的相关特点与诊疗历程进行深入探讨,在抽丝剥茧中为风湿科医生治疗RA这一复杂疾病提供宝贵的见解。
立足临床,统筹全局:聚焦患者临床特征,解码治疗之道
梳理病史资料可知,患者2013年出现多关节疼痛、肿胀,且波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等多个部位,伴有早晨双手僵硬。2015年11月,这些症状明显恶化,相关实验结果显示患者的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呈阳性,同时血沉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此外,辅助检查发现患者的抗核抗体水平为1:320, RF-IgA和RF-IgM水平升高,ESR为30mm/hr。影像学检查显示双膝关节和右侧肘关节退行性变化,同时膝关节超声提示双侧膝关节髌上囊积液,伴随右侧滑膜增生和右侧膝关节积液。最终,患者于2015年12月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并住院治疗。初始治疗方案为来氟米特10mg qd联合白芍总苷等药物。
谈及该RA患者具备哪些典型的临床表现,王宽婷教授进行了详尽介绍,“首次住院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疼痛和肿胀,累及多个关节,同时也出现了晨僵这一典型RA表现。此外,患者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表明存在炎症反应。与此同时,患者抗CCP抗体和RF均呈阳性。在轻微活动后关节症状也有所缓解,这些都是RA的明显特征。”
治疗方面,《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指出,RA 患者确诊后应尽早开始cs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3]。对此,王宽婷教授认为,考虑到甲氨蝶呤不仅可以引起胃肠道反应,甚至有部分病人由于服药不当或者未遵从医生的建议,过度服药出现甲氨蝶呤的中毒症状[4]。因此,该患者在初次治疗时选用了来氟米特。
药物转换,力挽狂澜:新型csDMARDs凭多重优势脱颖而出
总体来看,本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在2015至2018年的随访中,来氟米特疗效不佳,患者关节疼痛加重,遂将来氟米特增至20mg qd以控制病情。但在2020年门诊随访时,化验
白细胞2.0×10^9/L
血红蛋白82g/L
血小板51×10^9/L
CRP14.0mg/L
,患者再次住院治疗。骨髓穿刺显示增生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临床考虑与来氟米特有关,遂停用来氟米特,并给予患者免疫球蛋白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成功将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


出院后,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控制病情并逐渐减量,但血小板再度下降;随后,医生进行了治疗方案的调整,增加甲泼尼龙剂量并同时引入IGU,血小板得以稳定。半年后,患者成功减少激素剂量,并延用IGU维持病情,随访未见血液系统异常。
就患者在应用来氟米特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等情况,王宽婷教授指出,来氟米特可以导致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5-7]。“所以应用来氟米特,建议进行定期的血常规检查。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需要考虑停药或减少来氟米特的剂量。此外也可以考虑尝试其他治疗选项。最后,保持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也至关重要。”
幸运的是,该患者在转换IGU治疗后,得以实现病情的“峰回路转”。对此,王宽婷教授进行了详细讲解,“IGU是一种新型小分子DMARDs。在临床治疗中,IGU通过多靶点的机制优势发挥了显著的疗效并体现出良好的安全性。既往临床研究表明,IGU单药治疗RA的疗效不劣于其他csDMARDs(如MTX、SASP),且耐受性良好。另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显示,与来氟米特+MTX组相比,IGU+MTX疗效相当,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P<0.01);且更少合并ALT/AST升高;更少使用保肝药;更少出现白细胞降低,安全性更高[10]。”
多重挑战,个体治疗:RA与多系统合并症的平衡之道
除上述曲折的治疗历程外,患者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特别之处,即面临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等多重合并症。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化需求,以平衡RA和这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在这个问题上,王宽婷教授也基于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几点思考。
首先,针对此类患者,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关节受累情况、疾病活动性、合并症情况等。然后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如缓解关节疼痛、控制炎症、维持关节功能等。在考虑RA本身的治疗时,需要考虑到患者既往用药情况和对药物的耐受性。
其次,在管理这些慢性疾病时,临床医生和患者同时面临多重用药挑战,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优先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少(DDI)的药物,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干扰。王宽婷教授强调:“由于DDI最常见的原因是P450酶的诱导和抑制,而IGU对P450酶无抑制作用[11],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联合用药方面,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与监测关节症状和炎症标志物同等重要。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才能确保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后,由于患者存在多个合并症,教授还建议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风湿科医生、心脏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等,以确保治疗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RA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近500万RA患者。这些患者自确诊之日起,就被“不死的癌症”反复困扰。另外,RA还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和系统,并继发其他多种疾病,这使得其治疗愈加复杂。
回到本案例,患者不仅被确诊为RA,还伴有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属于多种疾病共存的情况。最初,患者接受来氟米特治疗,但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综合临床经验和相关研究结果,临床决定在应用激素的基础上加入IGU治疗。这一治疗决策也带来了显著的改善:一方面,原发病RA病情得到了控制,实现了临床缓解;另一方面,血小板也恢复到正常水平,患者成功减少激素的使用。这些都表明艾拉莫德可以助力患者取得积极的临床效果,为RA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专家简介
王宽婷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关节炎诊疗中心常务副主任
北京医学风湿病学会委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学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风湿组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免疫吸附学会委员
中国医疗健康交流与促进委员会风湿病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分会委员
中国心脏与血管健康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伦理学会临床研究分会委员
丁艳 医学博士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风湿免疫科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编辑 | 邢亚琳
审校 | 刘刚
微信改版啦!
欢迎将MED24公众号设为星标
更方便您第一时间关注到MED24的消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