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2768
8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触摸美国》
连载系列之二十四
作者 孙燕
【留美学子】导语
广受好评的《触摸美国》已经完成24连载。
《触摸美国》是作者孙燕女士人生跨越30年、留美旅居中,酸甜苦辣的真实记录!一切来自作者穿越美国的东西南北、触摸到的人与事!点点滴滴、汇集成触击人心、揭示人性的随笔记录!
感谢作者孙燕女士授权【留美学子】连载,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足迹,穿越到几乎要被时代遗忘、却就发生在昨天、前天的那些故事里。
第48节  神奇的硅谷
硅谷是多条河流和小溪经过多少万年冲刷出来的一条狭长的谷地,两侧邻山,空间有限,硅谷主要指的是圣塔克拉拉县。这里的年降雨量只有430毫米左右,属于半沙漠气候。因此当年人们使用硅谷一词,似乎在描述这块不毛之地突然发达的异常景象。
最初半导体高技术在这里腾飞,其他行业随之而来。硅谷的发展也带动了旧金山湾区九县的共同发展,形成现在繁荣的旧金山大湾区。
硅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每天都有新公司开业,每天都有百万富翁产生。硅谷是全世界青年才俊聚集的地方,是新的淘金圣地,更是美国梦产生和实现的地方。硅谷的迷人之处是高收入,高技术公司除了支付员工很高的基本工资以外,很多人还有丰厚的奖金和股票,尤其是公司的高级雇员。
这是美国其他地方不能比的。那些年美国高科技飞速发展,科技人才大量涌进,造成房源紧缺,房价高涨。
更具吸引力的是硅谷的初创公司。倘若公司上市早期雇员会立即成为百万富翁。这条途径的致富者在硅谷有成千上万,其吸引力绝不亚于当年的淘金致富。这些新生的富人也是硅谷房价飞涨的重要推手。
硅谷的生活成本逐年上升,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硅谷高昂的房价迫使一个家庭的夫妻双方都要出去工作才能负担得起高昂的生活开销。这里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压得人们行色匆匆,面无表情。在硅谷很难看到像德州人那样悠闲的生活方式。
以前我们曾经有几次机会到硅谷来定居,可是硅谷高昂的房价让我们望而却步。这次硅谷公司以高科技人才的礼遇最终把我们吸引到这里,作为高科技研发的人才先生也确实属于这里。硅谷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让有志有才的人能够有机会展示才能,这是硅谷最吸引人的地方。
来到硅谷后我发现这里的课外补习学校和补习班特别多,很多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孩子都在参加课后补习。我们孩子小时候在美国其他城市轻松玩耍的情形在这里是见不到的。很多人骄傲地认为这是亚洲人重视教育的表现。还有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小学落后于其他国家,只是美国的大学教育比较好。
这些新移民把他们中小学课后补习的习惯带到了美国。应运而生的是大量的私立小学和中学,满足了中国人和印度人的需求。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在孩子们身上,家长甚至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
硅谷的高科技人才来自全世界,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些新移民为美国带来了聪明才智,同时也将原住国的一些陋习带到美国来。好在这些人才的后代最终被美国文化熔炉所融化,改掉陋习,继承了先辈们的优秀基因和智慧,转身成为全新的人才服务于美国社会。
美国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原始推动力并不是完全依赖新移民的贡献,更不是藤校等高等学府有过人之处,而恰恰是美国几百年来自始至终的,看起来悠闲随便的初等小学教育。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求存图强最成功的国家,其根由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在那个年代的基础小学教育的普及。在美国独立时,美国的基础教育普及率已经超过了当时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国家兴旺的基础是教育,而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因为它是基础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核心不强调过多的知识积累,而是培养儿童长大后成为合格的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要将现代文明理念扎根于心里,遵守规则,还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种教育理念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全社会,这是美国强大的根源如果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那么硅谷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熔炉。
硅谷的美国白人少于一半,各色外来移民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本地人。硅谷是一个最不像美国的地方,我很庆幸来到硅谷之前曾经走过美国的很多地方,对美国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只能说硅谷引领了世界的高科技,但是硅谷不能代表美国。至少这里的硅谷文化只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硅谷的半导体高技术可以追溯到1955年。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回到他成长的加州硅谷,创立了半导体实验室,开启了工业化半导体技术的篇章。遗憾的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经营企业并不擅长,最终导致八个技术骨干离他而去,也就是著名的“八叛逆”。
这八个人于1957创建了“仙童帮导体”,次年集成电路在硅谷和德州仪器公司分别被研制成功。
肖克利一个偶然的公司选址成就了硅谷。在后来创投公司的大力投入和全世界人才的聚集后,一大批初创公司应运而生,英特尔,应用材料,AMD,泛林研发等数不胜数的公司快速成长。
二十几年后,半导体行业的硅谷高科技中心地位正式确立,它引领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硅谷的出现反映出以创新发明为基础的美国现代高科技公司的新模式。美国文化的平等与自由文明的理念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落户硅谷,落户美国,使美国成为全世界的创新与研发中心。
硅谷高科技中心产生在加州旧金山湾区纯属偶然,但是出现在美国绝非偶然,是美国文化造就了硅谷。硅谷的成功不可复制。
第49节 繁忙的2006
2006年我们刚刚把新家安顿好,暑假期间大学一年级的女儿得到了去瑞典皇家理工院实习的机会,我决定在她实习结束前去瑞典与她会合,然后一起去欧洲旅游。
我们当时还是持有中国护照,到欧洲旅游需要办理签证。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用中国护照办理签证比较麻烦。先生到新公司后出国公出的机会也比较多,持中国护照也存在签证问题。这促使我们决定申请美国国籍。
这次我的欧洲旅行去了几个国家。
我先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瑞典王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至今保留国王的国家之一。瑞典的王室成员深受国民的喜爱,我去的那年王位继承人维多利亚公主芳龄29岁,风华正茂,瑞典人民都在观注她的婚姻大事。我到瑞典皇宫参观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瑞典人民对她的喜爱。
由于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中立国,所以它的古迹都完好地保留下来,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市,它拥有一百多座博物馆。我一到那里便爱上了这座城市。整座城市古色古香,古朴典雅。到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斯德哥尔摩是一个半岛城市,到处都是小桥流水,美极了。
瑞典还有一个必到之处就是每年诺贝尔颁奖典礼的地方。当时还没有一个中国国籍的人站在这里领取诺贝尔奖,相信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中国人都会为此感叹。
第二站我们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去之前先生嘱咐我和女儿小心别进红灯区,结果我们走着走着不小心就走了进去,女儿看见橱窗里的女人提醒我说这是不是爸爸说的地方,我这才恍然大悟赶紧走出来。
到欧洲一定要体验一下火车。我们乘坐火车从荷兰到达比利时。比利时的中央火车站被认为是全球最美的车站。我们参观了布鲁塞尔的标志性建筑原子球塔。还特别找到了撒尿的小孩儿铜像,这是一个很小的雕像,很多人在那里照相。比利时的巧克力世界闻名一定不能错过。
欧洲行的最后一站是法国的巴黎,巴黎实在太美了,无法形容的美,每一条街,每一座雕像,每一个咖啡馆都有独特的美,整座城市美不胜收。我们在这里逗留了几天,各个知名景点几乎都玩遍了,还是没有尽兴。
巴黎给我的印象太好,那个时候旅游的人还不是很多,景点排队的人也不多,感觉很好,我一定还要再去。到那时我要找一个街角的咖啡馆,叫上一杯咖啡,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一整个下午,注视着过往的行人,全身心地感受巴黎的无限魅力。
2006年圣诞节前夕我和先生在硅谷听了一场约翰·施特劳斯管弦乐团的音乐会。安德烈·瑞欧是世界闻名的荷兰小提琴手和指挥家,1987年他创立的约翰施特劳斯管弦乐团每年在全世界进行巡回演出,他把约翰·施特劳斯带进千家万户。
他边演奏小提琴边指挥的风格诙谐幽默极具感染力,每当乐队演奏那首著名的蓝色多瑙河时现场观众会情不自禁地下场跟着旋律翩翩起舞,台上台下交融在一起,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那次音乐会的印象太好了,几年以后我和先生再一次观看了他的演出。
可惜当时中国人只知道克莱德曼,很少有人知道安德烈·瑞欧的名字,直到2014年4月他在上海做了第一场演出,中国人才开始知道他。后来在圣荷西我和女儿观看了一场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会,结果让我大失所望。
那一年的圣诞节假期我们全家做了一次回顾之旅,从1996年离开莫斯科爱达荷正好十年,孩子们也都长大了,是时候回顾一下那段生活了。
我们开车从硅谷的Sunnyvale出发北上,沿着五号高速公路可以直接到达波特兰,总计660英里。加州南北方向狭长,我们开了五个多小时才开出加州。进入俄勒冈州顿时感觉那里人烟稀少,与人口稠密的加州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从清晨出发一直开到傍晚才抵达波特兰,那天我们一共开了十个半小时。
在美国的十多年我们已经习惯了全家开车长途旅行,一家人在车上有说有笑,有吃有喝的一点不觉得寂寞,反而觉得很有趣。女儿长大了,考了驾驶执照也能帮着开车。我们两个孩子都是在十五岁时开始学开车,十六岁考下驾驶执照。开车就像学游泳,越早学孩子接受得越快。两个孩子都喜欢开车。
波特兰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城市,当年先生金矿工作的时候我们每个周末都要到波特兰采购,十年后有些高科技公司在那里建厂,波特兰比以前更繁荣了,但是人还是那么淳朴。
第二天我们开车沿着美丽的哥伦比亚河开到斯蒂文森城,找到我们曾经住过一年的房子。那里没有人居住,院子里杂草丛生,我们住的时候经常有野鹿过来吃草。触景生情,往日如昨,令人心生感慨。
斯蒂文森变化不大,人们还是像往日一样过着简单悠闲的生活。我们十分怀念的南希医生和他的太太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对我们的帮助和影响会一直伴随我们的一生。
其他几位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也都没有找到,女儿在学校见到了她的老师,老师还记得她,我们搬家时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
在斯蒂文森我们只见到了先生在金矿工作时的同事考斯路一家。金矿已经在几年前关闭,他们没有去找新的工作,就在本地过着退休生活。
告别了斯蒂文森我们开车来到了莫斯科城,冬季放假期间学生们都回家过节了,城里显得空旷。我们来到曾经住过四年的地方,还是老样子。
女儿在学校见到了她的三年级老师,幸运的是女儿所有的老师都那么好,给女儿留下的都是宝贵的温馨的记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冬季的爱达荷大学银装素裹,更加宁静素雅,我们踏着积雪漫步在校园,无数的回忆,无限的感慨一起涌上心头。想当年一名不文的我们就是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国社会,被美国所接受,并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科学界,为世界的高科技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先生经常为爱达荷大学捐款,做一点贡献,表达感激之情。
这次回顾之旅把我们的奋斗之路画上一个分号,我们的人生之路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温故而知新,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未完待续·精彩持续中
注:为满足读者强烈要求,连载将改成每周5期的频率发出,敬请期待!
https://williampublishing.com/
声明:转载系列由作者孙燕授权转发,版权属于原作者
作者孙燕
哈尔滨人氏,移居美国三十载,随夫君闯荡美国北东南西,纵览袤僵之无垠,横贯人文之熙明。择阳光之都,高科技之府而栖。幸哉!忧哉?悠哉!
自幼喜爱文学,不料误入医学之迷宫,主业牙医。在儿女投身正业之时,其母弃主从副。办杂志,行出版,风生水起。为人作嫁,把玩文字。乐哉!愚哉?壮哉!
原《美华文学》杂志社主编·、现威廉出版公司总编辑。
喜欢就点个“赞”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