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除上述例外的确定断代根据的玉器以外,其他的特定一件玉器到底是新石器,还是商或者周的,或者是汉代的,都只能靠猜。
幸运的是,断代的不确定并不严重影响类型学研究的价值。虽然像柄斧这样的复杂形状的青铜器,玉器模仿它时会进行改造和变异,许多其他的新石器时代的物件,作为玉礼器的模仿对象,则很简单的被拷贝形状,而没有经过变化,随后也没有经历变异。比如图5b的这件玉璧,年代大概属于公元后初年,其设计图样为表面刻纹。
5b
这件玉璧和比它早2000年的新石器璧(5a)非常类似,容易辨认其承袭。
5a
对于目前的讨论来说,搞清楚一件玉器的准确年代重要性不那么强,相比之下,搞清楚这件玉器的新石器原型则显得更重要,这需要从大量的最新出土的新石器材料中甄选,进行对比研究。
中国礼仪用玉的分类
下面列出的玉器等级的分别用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这种演变最明显的发生于周代期间。 如果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最早期的玉器只是简单的陪葬用品,很有可能其演变后的玉器转换为《周礼》所描述的礼仪用途。下面的讨论中,我们遵循礼仪用玉的称谓。但这只是一个标签。其中一些的类别从没有在礼仪中出现;比如,璇玑和玉琮,根据某种理论,是相当实用的天文用具,别无他途(作者关于璇玑的这一看法已经被夏鼐的论文完全推翻;玉琮恰恰是祭祀用具,原作者没有好好阅读《周礼·春官·大宗伯》。译者注)。
我们再次重申,礼器是有模仿原型的。但后三类玉器则没有表现出这种渊源,应该是独特的存在,没有更早的原型,其制作仅为了满足高度专门化的用途。我们以下逐个讨论。
吴大徵在他的玉器收藏集中,给出了一些玉器的图样,劳坲的书的插图引用了它们,由此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但吴大徵并没有系统根据造型的相似对玉器进行分类。从肉眼观察这些绘制图样来看,很难确定吴本人如何确定诸如镇圭之类的器物的典型造型,因为造型非常不一样的器物都被吴称为镇圭;另一方面,如果稍加变通的来看,有些器物对笔者来说属于同一大类,吴却给予不同命名。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类别囊括很多不同的名称,而另一些情况下,同一名称出现在不止一个类别里。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