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Pixabay
知友:孙悦礼(200+ 赞,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
随着天气转凉,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最近让我陷入了思考——
身边大部分的女同学都会提起自己膝盖发凉,手脚冰凉。夏秋换季的时候,穿着裙子裸露出膝盖,也时常容易被吹得红红的。
而一年前在纽约,更加寒冷的秋冬时节,身边的一些美国女同学,她们从来不穿秋裤,也没有特别的保暖措施,但到了冬天大雪纷飞时节,却很少听她们提到自己膝盖发凉、手脚冰凉。
在中医里,常常把「肢寒畏冷」作为「气虚阳虚」的主要证素之一。所谓「证素」,就是辨证论治的元素之一,也为「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断提供信息。
在生活中,身边一些体质偏弱偏虚的女孩子,往往会伴有贫血(血液中缺铁)、月经周期偏长、食欲不振的情况,这些现象可能和膝盖发凉都有关系(可能,而且并不太会是强因果关联)。
中医辨证的「气血亏虚」虽然可以对这类女生简单进行分类,但有限的信息量仍然不足以得出明确的相关性结论,更不能基于膝盖发凉这个症状为她们制定更加精细的治疗策略。
于是,这个插曲就带我做了一些文献检索,重温了生理学教材,还阅读了近几年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和 meta 分析,希望可以解答我的疑问。
许多以往研究都存在这样一个共识,东亚人种(尤其女性)普遍骨密度低于欧美非的其他人种。
除了基因层面,这也可能和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在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摄入和吸收的钙量不足(这可能和一些基因表达的乳糖不耐有关),钙量不足的母亲怀孕时也没有足够的钙传给胚胎,致使亚洲人一代传一代骨密度低于欧美非等其他人种。
亚洲女性骨密度较低,亚洲女性大多抱怨膝盖发凉,这两个普遍存在于亚洲女性的症状之间是不是存在一些联系呢?
回到膝关节的解剖,全身较低的骨量会引起骨与骨连结的关节位置也同样脆弱,膝关节是人体下半身重要的承重部位,为了用仅有的骨量来保证稳定,骨关节软骨部分会被不断磨损,同时骨性部分也不得不产生一些「骨质增生」来加固。
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促进关节软骨进一步退变。
过度使用的关节软骨会产生一些软骨碎片,也会有很多代谢产物需要排出,但是因为骨关节的骨质增生阻碍了小血管生长,滑膜折叠卷曲滑液难以渗透到整个关节腔,致使代谢产物和软骨碎片很难从关节腔被清理出去,因此就会加速膝关节的退行性变。
膝关节退变过程会引起膝盖酸痛、膝盖皮肤温度下降。
因为覆盖膝盖表面脂肪肌肉较少, 通过触摸膝盖表面皮肤温度,我们就能直接了解到血液供应的情况。
血液分布的区域温度和体温接近,如果发凉就可能反映出膝关节处的血管分布较少、血供不好。脚心、手心、颈部后侧发凉的道理相似。
由此可见,膝关节温度可能是我们全身营养不足、骨密度较低的「预警装置」。
如果仅仅单纯做好膝部保暖,就相当于保险丝熔断跳闸,却仅仅把保险丝换成了铜线,假装什么问题都没有。
当然天气转凉,膝盖被冻到也会感觉到冰凉,如果血管分布充分,血供足够,身体内部的自我保暖机制会让血液往膝盖涌过去,所以就会看到膝盖红红的现象。
然而,人类随着进化腿毛覆盖减少,光靠血管自身的保暖机制远远不够,所以秋裤护膝还是必不可少,保暖可以减少血管收缩,让更多的营养可以进入关节软骨,让更多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血管排出来。
但是光靠增加「管道运输效率」(活血、扩血管)是无法阻挡住「城市衰败」(软骨退变)进程的。
那么除了保暖,面对发凉且存在退行性病变风险的膝盖,我们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该怎么办?
首先,保险起见,要先去医院做一个血常规检查,看看血液当中的钙钾镁和维生素是否有不足,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血液中铁含量,来排除甲亢和贫血的可能。
其次,如果同时已经有明确的骨质疏松诊断的,建议专门补充维生素 D3 和维生素 K2,并按每天建议摄取量补充镁(600mg/ 天)。
因为相对于补钙,维生素 D3、维生素 K2 和镁对钙的吸收更为重要。而我们每天钙的摄取量(1200mg / 天)只有过剩而很少会不足,一般一根西芹、或者、一棵西兰花、或者一块豆腐就足够达标了。
维生素 D3 和维生素 K2 在药房都能买到,一般 10 元之内的小瓶子就足够了,没必要买贵的保健品类的补剂。
最后,要多喝水!而且每天至少喝够 2 升(4 瓶矿泉水瓶)。水是人一切生理活动的载体,足够的水可以增加代谢效率,调节正常的生理功能,还有助于降低甲状腺问题的风险。
所以,综上所述——
膝盖发凉不只是天气转凉要穿秋裤的简单提示, 它更是未来 10-15 年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的报警信号!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友热评
男性到冬天也可能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吧,原因是否类似?
小鱼
因为女性普遍钙质吸收不佳,通过胚胎传给下一代,先天也会收到一定的影响。
作者 回复 小鱼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