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同事开会,大家不约而同都有同一个感受:时间过得太快了。这才刚过完年,回来上班还没几天,就到三月份了!
掐指一算,从2022年5月,才上二年级的小小常就被查出近视(右眼眼轴已经达到惊人的24.39mm,75度近视;左眼的远视储备也不足,只有25度),当时的我内心很崩溃,按他这个近视速度(1年半从50度远视储备到75度近视),一年增长75度算,到高中的时候他的眼镜片得厚成什么样啊!而这两年里,我在近视防控这条路上积累了太多心得收获,而且竟已经能带领更多人,从迷茫到清晰,从踟蹰到坚定。
先给大家汇报一下小小常在近视防控上取得的喜人成果。
从发现近视到现在,过去近两年了,右眼眼轴不但没涨,反而缩了0.08(从24.39变成24.31),左眼眼轴上涨了0.04(从23.86变成23.90)。
关于眼轴增长速度,眼科专家给出的经验值是孩子每长高10公分,眼轴平均自然长约0.2-0.3毫米。
小小常这两年正处于猛涨期,从两年前的1.3米左右到现在1.5米左右,差不多长了20公分。按理来说,他的眼轴也要上涨0.4-0.6毫米,但他在已经近视并且大量上网课的情况下,眼轴的增长被压得死死的,这防控效果可以说是很好了。
光看眼轴可能还不是很直观,右眼视力从0.6升为1.2~1.5,左眼视力从1.2升为1.5~2.0(视力测量受环境因素影响会有波动)。这个效果,我真是忍不住给自己点了个赞!
高兴之余更多是庆幸,庆幸自己当初的坚持和勇气,庆幸上天眷顾竟然没有让我走过弯路,更庆幸我抓住了孩子近视防控的黄金期。
自从小小常的视力肉眼可见地好转后,我就不断跟大家分享心得和方法,想要帮助跟我一样焦虑迷茫的家长。
因为我一直记得,第一次发现小小常近视后那种五雷轰顶的感觉。少一个家长走弯路,就少一个孩子近视,为此我愿意坦诚地分享我所知道的一切。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关注孩子近视问题关注了我,所以我决定今天重新梳理一下这两年的近视防控路程,并对所用过的所有防控手段进行大盘点,希望能给家长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说一下,防控近视有三大原则:补光、补远、组合拳
👉补光,就是在室内提供接近于大户外的光营养,别让孩子在昏暗灯光下写作业、看书;
👉补远,就是看远的时间要多于看近,别让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组合拳,就是要多种防控手段一起上,因为每一种单一手段都会有“平台期”。
小小常近视后,虽然不同阶段我使用的技术手段不一样,但整体上还是严格地遵循了这三大原则。
接下来,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小小常的近视防控路径。
2022年5月-2023年12月
大路灯+哺光仪+OK镜
小小常小的时候,我对近视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关注。那个时候,带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多去户外活动,把家里的灯光调亮一点。
我和妈妈几乎不近视,家里老人年轻时也不近视,所以当时我就想当然地认为小小常应该也不太容易近视。他上小学后,我才真正开始关注远视储备这个问题,还特意带他检查了一次视力,没有什么问题。但没想到,二年级下学期他就被确认了近视,右眼0.6,左眼1.2。
我当时就慌了,如临大敌。在咨询多个医生后,我决定先改造家里的灯源,采购了一个大路灯,照度够、全光谱,还能跟着孩子移动。
后来,我又换成了阳光桌,就是带书柜的学习桌和大顶灯组合品,一样好用。家里的吸顶灯,我也全换成全光谱的照度较强的那种。
光源达标了,在一次跟眼科大咖对谈的私聊中,我是第一次从专家口中听到“哺光仪”的名字。其实之前我都是挺犹豫的,因为对这个东西一直有争议,尤其是长期安全问题上。网上有不少关于哺光仪副作用的消息,看得人心惊胆战。
但也是这次对谈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它的收益和成本,我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咨询多个业界顶级眼科医生,请医生给小小常做了充分的眼睛检查之后,还是决定试试。因为小小常的成长不可逆,防控近视的黄金期就那么几年,我等不起(关于哺光仪安全性问题,我是如何思考的,在后面会有专门的篇幅介绍,感兴趣的一定往后看)
就这样,用哺光仪每天照射右眼两次,左眼一次,每次3分钟,由于简单易行,小小常很容易就坚持下来了。但OK镜就没那么容易了。
两个月后,我给小小常定制的OK镜终于到货了。对于使用效果我们是很满意的,小小常前天晚上戴着睡觉,第二天视力就恢复正常了。
但佩戴的过程实在太艰辛了!小小常眼睑太小了,每次戴OK镜都像经历一场恶战。尤其是我使劲扒拉着孩子的脸,拉他的眼睛时,内心总有些不忍,他的嚎叫声就更不用提了。家里人看我都整得这么费劲,他们更不敢上手了。
而且22年底那段时间我总是在北京和杭州之间来来回回出差,我一不在,小小常更乐得对OK镜视而不见,所以佩戴频率大幅下降。
孩子很痛苦、我又没时间,最终在12月底是我决定放弃OK镜了。
接下来将近一年时间里,我主要是依靠“光源+哺光仪”这两种方式,效果也挺不错。
2023年12月17日,我带小小常去做日常眼科检查。
右眼视力为1.2,左眼视力为2.0。
(验光师随手写在验光单上了)
右眼眼轴24.29,和2022年5月比退轴了0.1。
就在我得意洋洋跟周围人炫耀成果时,猛然发现了一个相见恨晚的产品!
2023年12月-2024年1月
光源+哺光仪+远像屏
那时候,小小常已经确认要向信奥方向发展了,他还有编程课、围棋课、机器人课等七七八八各种在线课程。
屏幕时间大大延长已经不可避免,老父亲的近视焦虑也再度到达顶点。经常跟孩子在屏幕时间上有争执——给他的建议是“非上课,不得看屏幕”,但是孩子有自己正常娱乐的需求,想看动画片、儿童剧等等……
要怎么办?
在跟业界顶流医生聊天时,我发现他们都开始提到了同一个东西:远像屏。
远像屏,就是通过一个屏幕作为中介,光学改变成视网膜内成像位置,变近为远,实现成像超前、防控眼轴增长的作用。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符合近视防控中“补远”的大原则,本身就是个屏幕,也没有风险。
最最关键的是,远像屏还可以连接电脑,或将学习机投屏,不管孩子看书、上网课还是看动画片都能用。
对我和小小常来说,这简直就是救星啊!于是我迫不及待让小小常用上了远像屏。
使用远像屏一个月后,我也好奇效果到底怎么样,于是再度带他去做视力检查。
2024年1月22日,右眼眼轴为24.27,和23年12月相比,退轴0.02。
左眼眼轴为23.91,和23年12月相比退轴0.06。
视力也好了很多,右眼接近1.5,左眼接近2.0。
这效果真是绝了!要知道冬天本来就更容易加重近视,再加上小小常当时每天放学要上2到3个小时网课,我原本以为保持原状就谢天谢地了,没想到还能退轴!
哺光仪+远像屏,这个组合发挥出了1+1>2的效果!这个结果也让我发现,小小常的左眼对哺光仪和远像屏组合更敏感。
就在我心心念念要坚持下去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2024年1月底-2024年2月底
光源+远像屏+离焦镜
1月底,我们按照计划搬家,前期都挺顺利,但没想到,一个工人不小心把小小常一直用的哺光仪给摔坏了。
那时候马上就过年了,修也没地方修,哺光仪治疗只能被迫停止。好在那时我刚给小小常准备了新武器:离焦镜。
小小常的左眼一直有25度远视储备,右眼近视50度。所以我们给他配的离焦镜,左眼是平光的,右眼是50度,这样能让他两只眼睛的视力都能达到2.0以上。
寒假里,小小常就使用“远像屏+离焦镜”这个组合,每天上午3个小时编程集训课,下午用2个多小时看英文动画片、下棋,晚上再上2个小时的人文创作集训课。
这是我们每天使用远像屏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了,也是从开始近视防控后唯一一段单独使用远像屏的时期。
结果如何呢?
开学前,我又带他去做了一次检查。
2月25日的检查显示,右眼眼轴24.31,涨了0.04。左眼眼轴23.90,不仅没有涨,还降了0.01。
(2月底眼轴数据)
拿到结果的那一刻,我差点原地跳起!停用哺光仪一个月,我原本的预期是0.08毫米左右的反弹,可事实却是,左眼不仅没涨,还降了!(眼科专家曾告知我:停用哺光仪的第一个月,眼轴会反弹0.05-0.15mm之间,平均约在0.08mm)
就像我之前所说的,这一个月就相当于是做了一次远像屏使用实验。实打实的结果告诉我,远像屏不仅不是智商税,反而能大大减轻我的“电子屏幕使用焦虑”。而且只要使用时间足够长(比如寒假,小小常相当于每天至少望远7小时以上),对近视防控的作用会更明显。
看到效果这么好,我不禁想要继续这个实验。虽然哺光仪现在已经修好了,不过我和小小常约定,这个月还要继续试验“远像屏+离焦镜”这个组合。如果能继续保持,或者增长在生理性涨幅以下,都说明我们可以不再用哺光仪了。
实验结果如何,常爸之后再给大家汇报!
关于防控近视的其他有效手段,常爸也还在不断寻找。上次检查眼睛,于刚教授也提到小小常眼睛的调节能力不是太好,就是看近看远切换得不够快,想要训练的话最好可以加个翻转拍,训练睫状肌提升眼球灵敏程度。像我执行力这么强的人,立马就去找了。估计需要的朋友不少,感兴趣的话回头我谈个团购价。
除了以上这些,小小常也吃了两年多的叶黄素和鱼油(叶黄素和DHA属 于打边鼓的角色,少了会影响眼睛的健康,但是多了并不控制近视的进展,但小小常是食渣,对富含叶黄素的东西都不是特别喜欢吃,所以才特地补的)。此外,常爸还有一个方法没说,那就是户外活动。
众所周知,孩子每天都需要2到3个小时户外活动,补远和补光一次性完成。但理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现在的孩子太忙了,忙到家长都觉得户外活动是一个奢侈。
不过,常爸也一直很努力地给小小常户外活动的时间。去年秋天那段时间,我每个星期都要带小小常去爬各种长城(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所以不想让他错过这个美景,倒不是专为了近视防控)
今年冬天期末考试完,我特意带他滑了两天雪,相当于是两天的“大户外”。
寒假期间,我们还跑到哈尔滨玩了一趟。
这些都是一个老父亲给孩子争取的户外时间,虽然课业繁重,但我依然想尽力留给他玩耍、嬉戏,享受童年的时间。
最后,因为问的用户太多,所以对于大家问的比较多的问题,尤其是我家自用但我并不会团购的哺光仪回答几个问题。
哺光仪的长期风险性目前还是有争议的。
哺光仪有没有风险?
可能有!
在给孩子上哺光仪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的确看到了几个案例。他们在使用哺光仪后,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安全事故。
我跟几个不卖哺光仪的医学专家聊过这件事。他们跟我说,现有的几个风险案例中,要么是因为机器故障导致功率过大,要么是因为眼底有疾病但没检查出来。目前,正常患者使用哺光仪最长的时间在三五年左右,还没有发现过致盲性的重大安全事故。
而且,风险并不是哺光仪一家独有的。OK镜也有风险,感染和角膜损伤是常见问题,由于OK镜引起绿脓杆菌感染造成角膜穿孔而致失明,在眼科临床也时有发生
所有的近视防控手段,如果无法百分之百保证安全,那我就需要权衡收益和隐性成本哪个更大?而最终我的选择是使用哺光仪。
哺光仪有很多待研究的问题。
在哺光仪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坚持自用,不做推荐,也不团购(在我们近视防控群里,有很多妈妈要求团,我都拒绝了,只是介绍给了于刚老师的诊所,让他们去负责售前检查、销售和售后,我就不介入了)。因为它尚待争议,每个人对风险的承受力不同,我愿意承担的风险,别人未必愿意。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
比如说网上有传闻,说使用过哺光仪的孩子视细胞密度要比没有使用的孩子小。有些家长听了觉得不可接受,立刻就pass掉了哺光仪这个选项。而我则会追着问:两者相比到底少多少?视细胞密度下降了百分之多少会对视力产生影响?或者密度下降多少对孩子后期的眼睛会造成什么其他后遗症?然而目前这些问题,并没有准确的科研数据。打个简单的比方:假如我们的眼睛像10亿像素的相机,被哺光仪照过后,到底是10亿像素不变,还是变成了9.9亿像素,还是9亿像素?如果最后变成9亿像素,但其实能处理日常所有视觉相关的任务了,是否可以接受?这些都还没有答案。
科技在发展,未来很有可能会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会出现。这一点我无比确信,但我的孩子等不起。
出于安全本能,我们都会选择长效性好的产品。但多长才是合适的?三年?五年?十年?还是一辈子?说实话,哺光仪的长效安全性,要验证的话,要么需要出现特别先进的新仪器,要么可能需要一辈人的临床观察。
但对我来说,我等不了这么长时间,以,我做出让小小常使用哺光仪的决定,也是衡量过利弊的选择。我认为,这件事利大于弊,就做了。
在近视防控这件事上,所有的家长都应该知道,“适合”是基本原则。我们要找的不是最先进的而是最适合孩子的防控组合,而想要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就需要不断尝试、不断观测。
如今我和小小常就走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的实验还将继续,我们的分享也会继续更新,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近视防控方法。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欢迎进入今晚我们的直播间。我和赵阳医生会就近视防控、远像屏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作答。
👇立即预约👇
今晚,不见不散!
1
END
1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