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乎都是在80年代,通过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的《外国文艺》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编辑的《世界文学》这两本杂志,接触了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与他们的作品。马尔克斯只是其中之一。正是这些作品,哺育了一整代80年代的作家,不断滋养了80年代高潮迭起的文学革命。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记忆中,拉美文学最早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博尔赫斯,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的1979年第一期《外国文艺》上就介绍了王央乐翻译的博尔赫斯的四篇短篇小说,为首的就是著名的《交叉小径的花园》。通过这篇小说,我们看到了当时我们所热衷的美国文学之外的另一种文学可能,它让我们看到表象与意象的关系能够构成扑朔迷离的时空关系,这种时空关系就能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悬念。通向悬念的“交叉小径”于是也就变成了一种认识论,对我而言,那其实是最原始的哲学启蒙。
博尔赫斯
第二位认识的拉美作家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主办的《世界文学》1979年第六期就发表了由黄志良、刘静言翻译的阿斯图里亚斯的长篇小说《总统先生》的选译本。而首次读到马尔克斯,则是在1980年第三期的《外国文艺》上,在我记忆中,那是马尔克斯第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时候《外国文艺》轻视了马尔克斯的地位,所以,这组由周子勤、刘习良、刘瑛翻译的四篇短篇小说排在了目录最后,开头有关马尔克斯的简介是陈光孚由先生撰写的。陈先生最早告诉了我们: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百年孤独》,它被誉为“当代的《堂吉诃德》”,他是“聂鲁达之后最伟大的天才”。陈先生也是最早引进告诉了我们“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标签,他这样介绍——
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受到乔伊斯、卡夫卡和福克纳等欧美现代派作家的影响(当时还是以欧美为对照坐标),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阿拉伯东方神话和印第安人民间神话传说的传统。他的作品往往把幻境与现实、人与鬼糅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格。他是当前风行于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流派——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性作家之一。
但是,什么叫“魔幻现实”?这个标签其实对真正接近马尔克斯无益,当然,这是我真正进入马尔克斯所叙述的世界之后才认识到的。
这一期《外国文艺》推荐的四篇小说选自马尔克斯1962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格兰德大妈是一位女族长,她主宰着马孔多这个近亲繁殖构成的族圈,是马孔多权力的象征。这篇小说有关格兰德大妈的生前其实只用了一个细节:每到下午,她就会在“摆满海棠花”的阳台上眺望她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属于她,于是她“全身的重量和权势像要把她坐的那把旧藤椅压成粉碎”。她从20多岁的少女变成一个符号后,在小说中一下子就成了面对葬礼的90多岁的大妈。马尔克斯所结构的葬礼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格兰德大妈的遗体在不断腐烂中等待仪式的诞生,而仪式本身其实并不重要。读完小说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小说中真正有价值的是她临终前威严地口述的那个她所留下的无形资产的清单:
地下资源、领海、国旗的颜色、国家的主权、传统的各种政党、人权、公民的权力、最高法官、第二和第三审判、第三次辩论、介绍信、历史的证据、自由选举、选出的历届美女、那些有影响的演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漂亮出众的小姐们、举止端庄的先生们、拘泥呆板的军人、尊贵的阁下、最高法庭、禁止进口的商品、自由派的女士、肉的问题、语言的纯洁性、世界的樊篱、司法程序、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闻事业、南美的女神、公众的舆论、民主选举、基督教的道德、外汇的短缺、避难权、共产主义的危险、国家的库存、生活费用上涨、共和派的传统、受损害的阶级,以及联合通报公众的选举。
这些都是她的财富。而与这个清单对比,才是葬礼的意义:
坟墓用铅板加封后,人们都舒了一口气。
在场的人也有些头脑比较清醒的,预感到自己参加的是一个新时代降生的洗礼。
现在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格兰德大妈这块广漠的庄园里占领地盘,搭上自己的帐篷。因为那位唯一有权压制他们的人已经在铅板之下开始腐烂。
这篇小说中什么是“魔幻”呢?你只能说,格兰德大妈是一个象征。这可能是马尔克斯表达他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一篇小说。
这种象征氛围的结构,在80年代中国小说家的创作中,后来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母题。
《外国文艺》这一期推荐的马尔克斯四篇小说中真正触动我当时心灵的,其实是那篇大约只有3000多字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的一大半篇幅都在铺垫:在午后炎热没有生气的阳光下,一对沉默的母女在车厢里,她们带着一袋食品与一束报纸包着的花,默默地吃着简易的午餐。车到目的地前,母亲告诉女孩:“你要是还有什么事就赶紧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你也不许喝水,尤其不许哭。”然后她们下车,走过小镇,进了教堂请求见神父。刚刚午睡的神父好不容易被请出后,要求是“借一下公墓的钥匙”。原来,母亲带着女儿是来看望一周前被作为小偷打死的她的独生子。而其中的悲伤只在这样冷静的描述中——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母亲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就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时的那个样子。”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无需赘言,一切都在铺垫中解决了,这就是伟大优秀的作家。
优秀的作家给你以启示,却不等你的阅读感觉到累,就已经结尾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毫不讳言,马尔克斯的小说中我最喜欢《霍乱时期的爱情》,然后是《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再然后才是《百年孤独》。这其中漏了《家长的没落》(完成于1976年)。马尔克斯自己是很喜欢这部小说的,说它完全由散文语言写成,遗憾是我自己至今没时间读它,于是只能将它排除在外。
这种排序,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三部小说,《百年孤独》写得最早(完成于1967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完成于1981年)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完成于1985年)因此比《百年孤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情节、节奏与叙述之间的关系。它们因此都强调了悬念的作用,照顾了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的可持续度。
我以为,从《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到《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真成了一个结构大师。说实在,我最初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第一章,就被马尔克斯的果断所震撼。第一章刚刚阅读到阿莫乌尔预先策划的自杀,乌尔比诺医生根据遗书的指引,找到了阿莫乌尔隐秘的情人,以为这隐秘的爱情就是一条路径,却迅速转向以各种精微细节描写作为老伴的乌尔比诺医生与他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和谐相处。而当医生乌尔比诺准备去参加阿莫乌尔的葬礼时,他又因蹬梯子抓他心爱的鹦鹉落空而迅速死亡了,这时你才知道,阿莫乌尔的私情只不过是小说引子中的美丽诱饵,真正的主角是在医生葬礼上出现的阿里萨。在这一章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结束后,阿里萨向医生的遗孀费尔米纳振聋发聩地表白:“我为这个机会等了半个多世纪。”这一年他76岁,她72岁。这个跌宕起伏的开头真的太精彩了。
马尔克斯写作这部篇幅其实接近于《百年孤独》的小说,一共才只用了六章。我首先是钦佩于他居然敢用26万字的篇幅,只写单纯的爱情(不掺杂任何社会意识形态),而且着重只写费尔米纳、阿里萨与乌尔比诺这三者关系。有关过程,表面看也并不脱俗套。第二章:阿里萨对费尔米纳殷勤、漫长而自我折磨的求爱过程,在过程的结尾却是,因她面对他,感觉到了他对她的卑微而失败。第三章:相反,乌尔比诺医生用了完成不同于阿里萨的求爱方法,以不容置疑的态度,步步紧逼,当将猎物逼向绝境时,反而获取了婚姻。第四、第五章:用了最长的篇幅,来讲述阿里萨长达51年多的等待,其中有五花八门他度过自己畸形的思恋而赋予自己坚持之恒心的方法。第六章:当乌尔比诺终于被耗死后,阿里萨重新恢复了他疯狂地抒写情书的能力,他们重新开始,从拘谨的到放松的见面,最后坐上了幸福的航船,真正开始半个世纪等待后的心灵战栗的交会,开始“永生永世”浪漫的航行。
故事框架并非传奇,但如仔细阅读第四、第五章阿里萨与众多走马灯般的女人们的性爱经历,他说,他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来消解/维系对费尔米纳之爱。当初,他获得费米尔纳的爱时,也是住进妓女们的客栈的。这就使爱情这个主题有意思了:阿里萨对费尔米纳的爱情是坚韧的等待,等待的结果是有一个人必须死去;而维系阿里萨爱情的坚韧的,却不是清教徒的守身,而是不断在新的女伴身上萌生或者吸纳其爱,这爱非宣泄而是滋养与孳生。正是这样,他在51年后,才终于等到了乌尔比诺医生死之机会。而当他相隔半个世纪重新面对费尔米纳时,她看到的是,他已经从那个卑微地在公园长椅上可怜巴巴地窥视、唯唯诺诺地等待她的曾让她失望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能如磁石吸附她灵魂的人。
这是一种魔幻故事吗?不,这正是残酷的现实。马尔克斯说过,他的兴趣只是“间接地”正视现实。他要“间接地”表达什么样的爱情观呢?当然,婚姻非爱,“婚姻是个只有靠上帝的仁慈才能存在的荒唐的创造”,这是小说中乌尔比诺医生的观点。那么爱呢?“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我能感觉马尔克斯要通过这部小说,表达爱的酸楚:当阿里萨经过漫长的等待,真正抚摸到他的爱人的身体的时候,触摸到的已经是“像装着金属骨架一样的胸部”了。
“让时光流逝,当会看到时光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这是费米尔纳给阿里萨回信中的语言。这就是时光带给他们的启示。
我喜欢这部小说是因为,我从马尔克斯的叙述中感到了一种高贵,无论哪个人物,无论是如何的性本能冲动,都干净而绝不丑陋卑鄙。
这样的爱情,大约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可以模仿。王小波是借用过其中的一个细节的,那是乌尔比诺医生与那个黑姑娘林奇小姐匆忙的做爱。马尔克斯叙述说:“他连上衣扣子还来不及解开,鞋都来不及脱就心惊胆战地做起爱来,没有尽兴就惦着要离开。当他重新系上衣扣的时候,她还觉得刚刚起了个头。”马尔克斯称,“他恪守给自己规定的框框:做完一切,不超过做一次静脉注射的时间。”王小波转用到他的小说中,就称匆忙的性交只不过是“皮下注射”。
本文为节选,阅读原文请看新刊(第783期),现已出街。
----------------------
『关于我们』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微博:@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lifeweek
官网:http://www.lifeweek.com.cn/
购买杂志请移步三联生活周刊商城:http://shop.lifeweek.com.c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