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认识了一位做教育的新朋友,海阔天空地聊,很开心。


她的女儿在美国上小学,这些天刚刚回国。想约以前的好朋友一起玩,发现大家周末都忙着上各种课外班,根本没有时间。


她很感慨:原来活泼灵动的孩子,现在一个个被繁重的课业和没完没了的课外班、兴趣班压的喘不过气来,不再那么快乐了,连眼神都显得有些呆滞了。


这样的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真的好吗?中国父母的焦虑真的已经无法解决了吗?



关于教育焦虑,我非常赞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妮弗•西尼尔的观点:父母焦虑的根源,是我们对孩子无私的爱在时代背景下的迷茫。这一点,国内外都一样。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真的太爱孩子,对他们别无所求,只求他们能幸福快乐。只是无奈世界变化太快,谁也看不清,怎么做才能保证孩子将来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教育这条路上,没有剧本、没有指导手册。于是,我们就焦虑了

这几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养娃上,看很多的育儿书和文章,就是想尽可能去接近育儿的真谛,去弄明白到底怎么做,对孩子才是更好的。


慢慢地,开始眼前的迷雾消散了,前面的路愈加清楚了。


最近,看到一项长达70年的纵观研究,更坚定了我的想法和态度,听我慢慢说给你听。


贫穷,持续一生的消极影响

教育却可以扭转

最近,《自然》杂志的主编海伦·皮尔森,注意到了英国的一项研究。


从1946年到现在的70多年里,英国的科学家们追踪记录了7万个孩子的生活,试图找出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长大后有所成就,生活幸福;而有些孩子却碌碌无为,苦苦挣扎。


研究发现有些让人泄气:贫穷对孩子具有持续一生的消极影响。


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


贫困家庭长大的小孩,

在教育测试上要比富裕家庭的小孩落后一年;

身体超重、高血压、记忆力衰退;

在学校变现得更糟糕;

找到的工作更差、薪水更低。


这些研究结果好像在讽刺我们,如果想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一定要生在富人家。


虽然我们笑称“投胎”是项技术活,但谁都知道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选择出身。


好在这个结论只是研究的开端,并非重点,他们的研究重点其实是——贫穷家庭出生的孩子如何也能有所成就?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决定作用,特别是童年时期的教育,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


这当然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但令人惊讶的是,真正对孩子的成长发挥关键影响作用的教育行为,并非令我们焦虑的学区房、兴趣班、课外班这些“重大事项”,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



倾听孩子说的;

亲切回应他们;

教他们字母和数字;

带他们去旅行;

养成孩子的规律睡眠时间;

每天为孩子朗读故事。

......


是不是有些意外?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却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甚至是一生命运的关键要素。


拿阅读来举例,科学家们以出生在相差无几的家庭,智力水平同等的孩子们为样本,发现那些在5—10岁就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们,在学习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不光是阅读成绩,就连拼写,算数成绩都要比不爱阅读的孩子高一些。


还有研究数据显示,那些不按规定时间睡觉的小孩,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



可如果父母将那些不按规定时间睡觉的小孩,养成按时睡觉的规律后,他们在行为上则有较为明显的转好。


虽然最终的研究表明,好的育儿方式,也只能将穷孩子和富孩子之间的教育差距缩小一半。


但这样的研究,最起码给了我们正确的方向,教育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没有深奥的秘密,它隐藏在天长地久的生活细节中。


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再焦虑?


想了解更多,可以观看以下TED视频(12'07'')


微小的事情,深远的意义

比如刷牙

著名房地产大亨,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曾在《成长,请带上这本书》这样写道——


我生活在甘肃农村,父母是“犯了错误”被下放到这里的,家里特别穷。在我的记忆里,村里有二十七户人家,我们家是最穷的


家里虽然穷,但父母还让我们读书生活的细节上也从严要求,比如每天要求我们刷牙,而刷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新鲜的事情,我那时虽然抵触,但还是照父母的要求做了。


现在想起来,父母逼我刷牙,带给我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生活上讲究卫生那么简单,完全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上


看看这口大白牙,应该就是从小刷出来的


潘石屹从农村闯出来,到大城市去打拼,以及到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父母对他早年的教育。


如果父母没有让他读书,没有让他“刷牙”,他便意识不到自己与普通农村孩子的区别,也不会对外面的世界格外向往。


那么此时的他,也许仍然困在偏远落后的农村。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留心孩子的生活

在知乎上,一直都有个热门话题——“对于孩子来讲,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200多个回答中,最高赞的回答是一段视频,视频的主人公就是把三个孩子全部送入斯坦福读书的陈美玲女士(之前专门写过她的育儿经—>厉害了!曾经的当红少女偶像,她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陈美龄和三个儿子的合影


在视频中,她给出了十条教育孩子的经验建议。



1、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2、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3、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

4、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5、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6、不要反对高中谈恋爱

7、不要打骂孩子

8、不要对孩子撒谎

9、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10、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这十条建议,每一条都不是大事,都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比如最后一条,当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很多人估计都做不到,当被工作忙得脱不开身,孩子跑来问问题,可能随口会说:“宝贝等一下,妈妈待会儿告诉你好吗?”


等忙完后,孩子也忘了自己要问什么了。


而陈美龄却说,每当孩子问她问题时,她都会立即回应。即便在做饭时,她也会停下来去跟孩子一起探索答案,绝不让孩子等。


陈美龄和孩子


她说,因为尊重孩子的问题和想法,孩子便会非常喜欢问问题,并喜欢去寻找答案。


当别人嘲笑孩子笨的时候,他就不会自卑,而是说:“我就是不会,你再教我一遍嘛。”


事实上,她的儿子长大后,依然喜欢发问、喜欢思考,喜欢寻找问题的答案。


只是及时回答问题这一个小事,便可以养成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再一次证明了,细节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身为我们常常疑惑甚至纠结,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其实,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最终的答案。


所以,与其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答案,不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和孩子的相处,听他说话、积极回应他的需求、给他念书、让他早点睡觉......


扎实地做到这些小事,相信我们就能把孩子养的很好



川妈说说



在生活细节中缓解育儿焦虑,这一逻辑和之前自己写文章探讨实证理性和过程理性之间的关系异曲同工。


在不确定环境中,面对复杂问题,只有有限理性的我们其实很难,甚至根本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或路径。也就是西蒙和马奇说的,实质理性不存在。


这时,更为现实可靠的做法是去依靠过程理性。我们是不知道最好的方案,但我们至少可以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做事情,通过过程的合理来实现结果的优化。


所以,我才常说,教育焦虑是没用的,未来是高度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与此杞人忧天担心结果,不如低下头来,把握养育过程的每个阶段,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


那过程怎么走才对,英国历经70年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养育的终极密码,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



推荐阅读 


厉害了!曾经的当红少女偶像,她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是孩子的好父母


思维模式决定命运,斯坦福教授的这个发现,解释了很多孩子成长的困境


一天4个辅导班的暑假,只能怪时代咯?这个TED视频说透了


我是川妈,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澳洲,目前坐标北京。


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


2019五一-敦煌少年戈壁自然挑战赛

正式报名开始啦!


还有肯尼亚、斯里兰卡、婆罗洲、

天目山、香格里拉、高黎贡、湘西化石

等等自然科考活动

赶快戳下面小程序了解活动详情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