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正在读《美元:阴谋还是阳谋》一书。我们老说美国人不存钱、储蓄率太低,很多美国家庭拿不出1000美元的应急开支,美国靠外国储蓄来维持消费和投资。
说美国人负债消费,储蓄率、投资率低,忽略了几个重要方面:
1、美国人的强制退休储蓄,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账户。
2、大量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费用,这被当做是消费,实际上应该算是投资。
3、美国的存量财富雄踞全球榜首。
4、美国人大量财富分散在股票、债券、房地产、保险等资产上。
P45~46还提到一个我没意识到的角度:
美国的低储蓄率,并没有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因为美国已经过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设备投资的阶段,企业不需要很多的额外投资,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留存利润和折旧滚动投资,就足以更新换代了
在居民大规模购买房屋、汽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的阶段,家庭才需要很多储蓄,后续只需要缓慢升级换代即可,所要求的家庭储蓄数量比起步阶段的国家要小得多;
著名经济学家哈罗德-瓦特将这种情况成为“净有形投资的萎缩”。替代投资体现了科技进步,既可以节省劳动力也可以节省资本。
德国、日本、瑞士比美国更高的储蓄和投资率,但并没有更快的增长。
大型的美国公司都有绰绰有余的资金用于国内活动,甚至很多公司都出口一部分盈余到国外,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
现代经济的挑战不在于积累资本,而在于寻找产生高度生产力的资本用途。追逐利润的资本出口,以传统货物出口所不能做到的方式,导致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
================
网友:F兄看待这个问题想当然的又把西方所谓的经济规律放在首位了。如同曾经看待土地政策一样。储蓄的本质一开始,就不是投资为目的的,而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并且你用德国、日本、瑞士的储蓄率和投资类来联系增长的因果关系,我觉得也太过牵强。首先目前美国资本的溢出,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导致的创新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forcode:不要着急批判,先想一下是不是有道理,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就好比同一岗位、收入完全一样的两个同事,一个是上海本地人,家里已经有三套房,汽车冰箱电视淋浴房都配齐了,股市还有几百万,没有买房还贷压力,每月1w块钱基本花光,不用储蓄;
另一个外地人,而且农二代,父母没多少财产,甚至没有退休金,每月1w的收入还要拿出一两千给父母养老,每个月还要还5000房贷,汽车也没买,自然得多储蓄多投资少消费了。
美国就相当于上海本地人,可以月光,中国就相当于刚进城的农二代,不得不储蓄。
================
网友:然后突然发生了战争或者瘟疫,房产或者已有投资的东西可能消失不见,这个时候,谁有储蓄,谁将具有再投资能力。和财富重新分配的权利。
你的假设在一些发展都是线性的情况下,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但历史上,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因为线性就意味着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就意味着现在世界上的财富已经集中到几个人身上,但历史几千年来,从来未发生这种情况。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说,储蓄行为更多是出现在农耕文明,而采集和游牧文明就少有储蓄。因为农耕文明更懂积谷防饥,采集文明没吃的了就去抢。
forcode:美国的存量财富比中国多得多,人家积累了上百年了,做霸主这么多年,而且,还能印钞票,掌握核心科技和品牌,强大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军事能力,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流动性透明度无与伦比,这些随时都可以变现的。
美国在海外资产大约20万亿美元。
美国人手头缺现金,那是因为钱放在股市、债券、房产、养老金、医保等资产上了,就好像富人手头紧一样,因为钱都投资了……
但是,美国也是一个贫富严重分化的国家,财富集中在富人和中产手中,对于美国底层(尤其黑人、拉美裔穷人)而言,房租、汽油、养老金、医保等开支后存不下多少钱,这也是事实,但相比之下,华人移民靠着勤劳节俭的文化传统,多年以后在美国站稳脚跟、拥有了自己的房产和存款,几代人之后,逐渐脱离社会底层。消费主义文化让底层陷入贫穷陷阱、福利制度让政府陷入赤字陷阱,长期而言,不断加剧的族群矛盾、阶级矛盾会削弱美国。
三套房的上海本地人,如果一直月光甚至开始卖房消费,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
//有些电影初看很简单,却很吸引人,细腻。像巧克力,丝丝入扣,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不像吃快餐,塞饱后就打几个臭嗝,难受~
================
我的微信视频号:“forcode的vlog”,我当做大号朋友圈在用。

================
本文首发微信号:forcode奇想录
未来新技术与新趋势的种种可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