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出海周报
基金会介绍
    美亚可持续发展基金会 (US-Asi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UASDF) 是在美国注册登记的非政府组织;总部设于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在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上海等地皆设有分支机构。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中美间可持续发展领域产业界、学术界、金融届与青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基金会基于中美,放眼全球,推动更多参与方联合应对气候变化。
01
绿氢经济性瓶颈待突破
<技术与成本双重考验下的产业发展>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绿氢作为清洁零碳能源备受瞩目。然而,其经济性难题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政策推动和市场前景广阔,但绿氢的高成本仍是摆在产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这无疑为绿氢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要实现绿氢的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仍是首要任务。
    目前,绿氢的制造成本远高于化石能源制氢,这主要源于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局限性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业内专家指出,电费在绿氢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而现有的电解槽装备对波动性光伏和风电的适应性较差,导致制氢成本居高不下。
    为了破解绿氢经济性难题,业内人士呼吁持续推动电解水制氢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电解槽的效率和稳定性,降低制氢电耗,可以进一步降低绿氢的生产成本。同时,关注生产和应用的整体关系,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也是推动绿氢产业发展的关键。
    除此之外,从应用侧来看,要降低绿氢成本,中间的储运环节降本至关重要。氢作为分子量最轻的元素,非常难以运输。业内专家付小龙认为,甲醇、氨等都是很好的氢载体,可以在中间环节将氢转换为方便运输的甲醇或氨,再在终端应用环节转换为氢,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上汽集团原总工程师、阳氢集团董事长程惊雷也强调了这一点。他表示,发展氢能的基础逻辑是寻找能够链接传统能源、可再生风光电源和氢能的主流解决方案。其中,以绿色甲醇为代表的氢基能源是首选。在生产侧,通过能源化工将绿氢和二氧化碳耦合,可以大规模制备绿色甲醇,以绿色能源、绿色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在流通领域,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氢的长距离运输及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应用。在应用侧,通过甲醇重整高效制取氢气实现“即产即用”,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低成本促进氢能广泛应用。
    这种创新的储运方式不仅解决了氢气难以运输的问题,还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绿氢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相信绿氢的经济性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为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绿氢经济性瓶颈的突破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信绿氢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02
中国光伏企业出海遇困境
<低价竞争与贸易壁垒双重夹击>
    在光伏行业的海洋中,中国光伏企业正努力扬帆远航,寻找着新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而,这条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近期,中国新能源企业海外发展研讨会上,阿特斯、东方日升等光伏巨头纷纷分享了他们的出海经验。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海外市场拓展模式。然而,他们也深知,海外市场并非遍地黄金,而是充满了竞争和不确定性。
    事实上,光伏行业的海外市场看似充满机遇,实则暗藏风险。全球竞争、贸易壁垒等因素正对光伏产品和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带来不确定性影响。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出口数据,2024年1月至2月,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了27.95%,其中对欧洲的光伏产品出口额更是同比下降过半。这一数据无疑给正在寻求海外市场突破的光伏企业敲响了警钟。
   在国内市场,光伏行业也面临着洗牌的困境。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企业处境与选择出现明显分化。龙头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与产能实力,纷纷加码先进产能、抢占技术高地。然而,大量的中部光伏公司却挣扎在基本面崩盘的风险边缘,不少已经选择终止、延缓产投项目,甚至宣告破产。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光伏企业急需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而海外市场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尽管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可能出现负增长或大幅放缓,但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仍将保持正增长。这意味着海外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中国光伏企业去挖掘。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易事。首先,光伏企业需要面对的是海外市场的竞争加剧和“量增价减”的问题。以光伏组件为例,尽管出口量同比增长,但出口额却同比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价格战的波及以及海外市场的价格压力。其次,海外主流市场推行光伏制造业本土化战略与政策,并实施贸易限制措施,这也给中国光伏企业的出海之路带来了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中国光伏企业积极应对挑战,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中国光伏企业的出海之路虽然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和挑战,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走向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只有不断创新和进取,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03
中国绿证国际化进程加速
<低碳产品与标准化数据成为新挑战>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关键要素。在此背景下,提供低碳产品和标准化数据已成为企业面临的新命题。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并推动其在国际上的认可。这一举措旨在提升我国绿证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相关部门正在与RE100等气候组织积极沟通,力求实现中国绿证在国际上的无条件认可。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一努力将有效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市场的繁荣。
    然而,在绿证国际化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层面的细节需要完善外,如何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绿证的正确认知同样重要。例如,一些国际组织对我国绿证的环境属性定义和使用方式存在误读,认为我国绿证不具有聚合性,需要购买碳抵消权益才能完成环境属性的确认。实际上,根据国际规则,可再生能源的环境属性是指机组的物理零排放特性,并不包括碳抵消量。
    对此,专家建议,我国应进一步明确绿证的环境属性定义和使用方式,建立核销机制等技术性细节,以提高绿证的国际使用效率。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消除误解,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绿证的认可度。
    随着全球绿色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绿证国际化的诉求日益迫切。企业普遍表示,购买绿证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象,减少碳排放,并推动整个供应链更加绿色和可持续。因此,加快中国绿证国际化进程,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在绿证成为全球贸易关键要素的背景下,我国应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完善绿证制度和技术细节,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绿证的正确认知,以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上内容来源于:
中国能源报 绿氢经济性难题何解?

https://mp.weixin.qq.com/s/gB3WkCjbf_b7jAbNBebwNg
中国能源报 全球脱碳,少了中国绿证怎么行
https://mp.weixin.qq.com/s/NxdLM7PXLzHbG3_YrkCN8Q
国际金融报 内外交困下,光伏出海如何破局?
https://mp.weixin.qq.com/s/PcgThfzcZg3Vbnmz86qepg



  关注UASDF,获得第一时间新能源企业国际化发展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