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标准模型的物理学和历史背景
施郁
4种基本相互作用
将不同现象背后的规律统一起来,是牛顿以来的物理学传统。1666年,一场瘟疫期间,牛顿发现,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苹果向地面的下落,都可以用引力解释,月球和苹果都受到地球的引力。牛顿还提出,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都存在这种引力,叫做万有引力。一百多年后,卡文迪许实验验证了万有引力。
19世纪,通过奥斯特、安培和法拉第等人的实验,以及麦克斯韦的理论,人们认识到电和磁的统一。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电场和磁场之分与参照系有关。电磁力主宰了原子和分子层次的物理学和化学。  
从19世纪末发现的放射性现象开始,物理学深入到原子核层次。人们发现,在原子核或者更小的尺度,存在两种核力。一种叫做强核力,负责将核子(质子或中子)结合为原子核(后来知道,核子由夸克组成,强核力本质上是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另一种叫做弱核力,导致β衰变(β指电子,在这种衰变中,有电子产生)等过程。这两种力都参与支配了太阳发光过程。
因此自然界有4种基本相互作用,按照强度从小到大排列:引力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在微观尺度上,万有引力微乎其微,可忽略。
对称性与规范对称性 
物理学要用数学描述相互作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就是最早的例子,但是牛顿引力是超距作用。现代的引力理论是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揭示了引力本质上是物质所导致的时空的弯曲。
广义相对论是基于对称性而得到,这里的对称性是时空的广义协变性,是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不变性的推广。也就是说,爱因斯坦根据对称性,确定了引力相互作用。 
麦克斯韦方程组给出了电磁相互作用的信息。广义相对论提出后,外尔(Hermann Weyl)试图将电磁力纳入广义相对论的框架,将电磁守恒定律与规范不变性联系起来(规范原本是尺子的意思)。规范不变性就是说在规范变换下,物理定律保持不变。爱因斯坦、泡利等人指出这个理论是错误的。量子力学(微观尺度上物理学的基本框架)兴起之后,外尔于1928年将规范不变正确解释为相位不变[11]
麦克斯韦方程丨图源网络
因此,在量子力学框架下,电磁相互作用可以作为规范不变的后果被推导出来,电磁场是规范场,规范不变性导致电荷守恒。虽然电磁学是已知的,但是规范理论深刻揭示了物理定律的结构。 
电磁学、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结合,得到量子电动力学。但是在理论计算中,出现了无穷大。1940年代,这个问题由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费曼(Richard Feynman)、朝永振一郎和戴森(Freeman Dyson)通过重整化解决,即重新定义物理上可测量的质量、电荷这样的参量,将基于“裸”参量算出的形式上的无穷大吸收进这些参量和场的定义。这使得电子磁矩的计算成为最精确的理论计算,可重整化成为对理论的一种合理要求。施温格、费曼和朝永振一郎因此获1965年诺奖。沃德(John Ward)的恒等式表明,重整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规范不变性将不同的无穷大联系起来。
杨-米尔斯理论
1950年代,粒子物理开始蓬勃发展,实验上发现越来越多的粒子,特别是奇异粒子(奇异在于与核子不一样,但是也参与强相互作用;后来知道,这是因为组分中有奇异夸克)。杨振宁认为需要一个决定相互作用的原理。1954年,他与米尔斯(Robert Mills)将外尔的规范理论做了推广,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又被称为杨-米尔斯理论[12]
杨振宁和米尔斯讨论的是强相互作用,对称性是质子与中子之间近似的同位旋对称(质量相等),数学结构是SU(2)。多年之前,海森堡就指出这种对称性,但是是整体对称性,也就是说,与空间位置无关。杨振宁和米尔斯参照外尔的理论,将同位旋对称改为局域对称性,也就是与空间有关,并引入一个规范场,使得存在规范不变性。但是,杨-米尔斯理论表明,相互作用由没有质量的媒介粒子(规范场的粒子)传递,类似电磁场的粒子,即无质量的光子,而当时实验上并没有这样的无质量粒子。
然而杨-米尔斯理论为粒子物理提供了一个原理,杨振宁后来称之为“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广义相对论是这个原理的最早体现。 
1960到1970年代,人们认识到基本粒子是夸克和轻子(轻子包括电子、缪子、陶子以及各自对应的中微子,以及各自的反粒子)。理论上发现了自发对称破缺机制,被用到杨-米尔斯理论,将轻子和夸克的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被称为电弱相互作用。人们还发现夸克和胶子的强相互作用也可以用杨-米尔斯理论描写(胶子是相应的规范粒子,互相之间也有相互作用)。这两方面统称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而温伯格就是标准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温伯格说过[3]
对称性所扮演的另一个角色的代表是1915年爱因斯坦的工作,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的工作,以及1967年的电弱理论。这个角色是,对称性不仅是唯一能处理的事,而实际上驱动了动力学。这是中心问题。
弱相互作用 
关于弱相互作用,1934年费米提出了β衰变理论。1956 年,他的学生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左右可能不对称(或者说,宇称不守恒),被费米学生E. Segre的学生吴健雄等人给出实验证实。在此之后,所谓矢量-轴矢量理论由Marshak和Sudarshan,以及费曼和盖尔曼提出。但是费米理论和矢量-轴矢量理论都不能重整化。
施温格不满意于费米理论,试图将它与电磁相互作用统一描述。矢量-轴矢量理论出来后,他知道失败了,但是将此问题交给了他的研究生格拉肖。格拉肖在博士论文中猜想,可能重整化需要通过将弱作用与电磁作用统一起来才能解决。
1958到1960年,格拉肖在玻尔研究所做博士后。他用杨-米尔斯理论,硬性假设规范粒子具有质量,并考虑到宇称在电磁作用中守恒,而在弱作用中不守恒,提出一个具有U(1)×SU(2)对称性的模型,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联系起来,1961年发表[13]。3年后,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萨拉姆(Abdus Salam和沃德也在施温格尝试的启发下,提出类似的理论[14]。但是这些工作当时都没有引起很多注意。真正的电弱理论有待规范粒子质量问题的自然解决。  
自发对称破缺
解决规范粒子质量问题的物理思想是自发对称破缺,意思是,系统状态并不表现出支配它的物理定律的对称性。也可以说,对称性被隐藏起来。 
1956年巴丁(John Bardeen)、库珀和施瑞弗(John Schrieffer)提出超导理论[15](他们获得1972年诺奖)。人们注意到,超导态破坏了规范对称。1960年,南部阳一郎指出[16],超导导致没有能隙(最低的激发能量)的模(激发),后来被称为南部-戈德斯通模或者戈德斯通模。这就是自发对称破缺,让表面上的对称破缺与物理定律的对称性协调起来。模及其能隙类似于粒子物理中的粒子及其质量。 
南部阳一郎丨图源网络
南部首先将凝聚态物理中的自发对称破缺类比到粒子物理。他提出[17],类似于超导,核子通过近似的自发对称破缺获得质量,同时产生近似没有质量的粒子(南部-戈德斯通玻色子),就是已知的派(π)介子(质量相对很小)。南部考虑的对称性叫做手征对称(手征指左旋或者右旋)。它的自发破缺是由于核子有质量。南部还和Jona-Lasinio 提出一个更复杂的模型,并指出,南部-戈德斯通玻色子的出现有个条件,就是没有库伦相互作用[18]。2008年,南部获得诺奖(Jona-Lasinio为他作了获奖演讲)。
戈德斯通指出,作为普遍结论,自发对称破缺会导致无质量的玻色子[19]。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南部-戈德斯通玻色子或者戈德斯通玻色子。粒子有两种,一种叫玻色子,一个状态上可以有任意多同种玻色子;另一种叫费米子,一个状态上只能有一个同种费米子。 
萨拉姆和温伯格怀疑,戈德斯通的结论并不是必然的。但是1962年,他们和戈德斯通联名发表论文,严格证明了连续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确实必然导致无质量、自旋为0的玻色子[20]。这似乎摧毁了用自发对称破缺描述弱相互作用的希望,因为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无质量粒子。
安德森意识到,凝聚态物理中早就有很多自发对称破缺的例子,比如他1952年发现的反铁磁体最低能量状态,也有很多戈德斯通模的例子,例如声子。凝聚态物理学家以前用有序无序这些名词,没有“自发对称破缺”的说法。后来安德森将自发对称破缺当作凝聚态物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在此概念上,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是互惠的。 
现在考虑规范场。南部和安德森都注意到电磁场中的等离子体和超导体中,电磁规范对称发生自发对称破缺,使得光子获得质量,所以超导体有迈斯纳效应(将磁场排斥在外)。施温格猜测,规范对称性并不一定要求相应的规范粒子的质量为0[21]。次年,安德森指出,等离子体里的电磁波为施温格提供了例子,又根据超导体的情况指出,戈德斯通零质量困难可以被杨-米尔斯的零质量问题抵消掉。也就是说,在有规范场时,规范粒子可以因为自发对称破缺而获得质量[22]。这与南部和Jona-Lasinio的条件是一致的,因为库伦作用就是来自规范场。
1964年,3组理论物理学家,布鲁(Robert Brout)和恩格勒特(François Englert)[23],希格斯(Peter Higgs)[24],以及古拉尼克(Gerald Guralnik)、哈根(Carl Richard Hagen)和基布尔(Tom Kibble)[25],考虑基本的场论模型,里面有规范场。他们证明了,规范对称的自发破缺确实使得规范粒子获得质量。这个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经常被称作希格斯机制,也有人称安德森-希格斯机制,近年来也称BEH机制。 
Peter Higgs丨gov.uk
希格斯收到文章审稿意见后,加了一些讨论,提到对称破缺后存在有质量的玻色子[26]。这后来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其他两组作者没有提这个,因为觉得这是显然的[26]
其实即使没有规范场,对称性自发破缺在产生无质量的戈德斯通玻色子的同时,也产生有质量的玻色子。这类似于在酒瓶内的底部,小球很容易沿着最外的凹陷圆运动,但是很难爬高。前者相当于无质量的激发,后者相当于有质量的激发。
一个通俗说法是,规范场吃掉无质量的戈德斯通玻色子,变得有质量。而有质量的玻色子还在那里,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1967年3月,基布尔发表了BEH机制向非阿贝尔理论(即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广[27]
为了方便,以上讨论中,我们直接用了“自发对称破缺”这个词,但历史上1962年才首次出现这个说法,是在1962年Baker和格拉肖的粒子物理论文中[28]。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 戈德斯通、萨拉姆和温伯格的文章、布鲁和恩格勒特的文章以及古拉尼克、哈根和基布尔的文章用了“破缺的对称性”(broken symmetry)一词,希格斯的文章和基布尔的文章用了“自发对称破缺”。到了1967年时,“自发对称破缺”已经普遍使用。
参考文献
[1] S. Weinberg, Lake View.
[2] S. Weinberg, Facing Up.
[3] R. P. Crease, C. C. Mann, Second Creation.
[4] S. Weinberg, Esssay: Half a Century of the Standard Mode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1, 220001 (2018).
[5] M. Hargittai, I. Hargittai, Candid Science.
[6] S. Weinberg, Nobel Lecture,Nobel Prize Website.
[7] Breakthrough Prize Website.
[8] S. Weinberg, Third Thought.

[9] S. Weinberg, Living with Infinities, arxiv:0903.0568. 
[10] S. Weinberg, To Explain the World.
[11] 施郁,规范理论一百年, 知识分子,2019-03-31 
[12] C. N. Yang and R. Mills, Phys. Rev. 96, 191 (1954).
[13] S. L. Glashow, Nucl. Phys. 22, 579 (1961).
[14] A. Salam and J. C. Ward, Phys. Lett. 13, 168 (1964). 
[15] J. Bardeen, L. Cooper, and R. Schrieffer, Phys. Rev. 108, 1175 (1957).
[16] Y. Nambu, Phys. Rev. 117, 648 (1960). 
[17] Y. Nambu, Phys. Rev. Lett. 4, 380 (1960).
[18] Y. Nambu and G. Jona-Lasinio, Phys. Rev. 122, 345 (1961).
[19] J. Goldstone, Nuovo Cimento 19, 154 (1961).
[20] J. Goldstone, A. Salam, and S. Weinberg, Phys. Rev. 127, 965 (1962).  
[21] J. Schwinger, Phys. Rev. 125, 397 (1962).
[22] P.W. Anderson, Phys. Rev. 130, 439 (1963).
[23] F. Englert and R. Brout, Phys. Rev. Lett. 13, 321 (1964).
[24] P.W. Higgs, Phys. Lett. 12, 132 (1964).
[25] G. S. Guralnik, C. R. Hagen, and T.W. B. Kibble, Phys.Rev. Lett. 13, 585 (1964).  
[26] F. Close, Infinity Puzzle. 
[27] T.W. B. Kibble, Phys. Rev. 155, 1554 (1967).
科学守护人 · 系列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