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恙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
鲁稚的阳台  编辑
在育儿之路上,家长都希望孩子如日中天、快乐无忧。
然而,有时善意却如利刃,无形中割伤了孩子的心。
有个教育学家说:“无知的善行,往往比恶意更伤人。”
生活中,这3种看似关爱的行为,或许正是隐形的“霸凌”,悄无声息透支着孩子的幸福。
01
懂事教育:“你要让别人喜欢你”
罗翔老师曾说:
“我宁愿看到一个任性的女儿,也不愿看到一个懂事的女儿。
因为每个懂事的孩子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迟来的叛逆。”
这句话,如一记重锤,砸在了那些片面追求孩子“懂事”的家长心上。
多少家长希望孩子乖巧、听话,成为人见人爱的模范生。
然而,懂事教育真的无懈可击吗?
老家有个表姐,上个月刚刚离婚,父母急得不得了: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好容易给你找的媒人,又黄了!看谁还愿意要你!”
面对责问,她直接爆发了:
从小到大我还不够懂事吗?什么都要听你的,我后悔了!
表姐曾被认为是“懂事”的典范,从小被灌输这样的观念:
要听话,要顺从,要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
为了所谓的“懂事”,表姐不敢争喜欢的玩具,因为会让弟弟不高兴;
她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会让父母觉得没面子。
渐渐地,她变成了一个只会说“好的”、“没问题的机器人,内心却充满了压抑和不满。
懂事,本是一个褒义词,但在过度强调下,却变成了一种束缚,一种情绪上的霸凌。
它剥夺了孩子表达自我、挥洒个性的权利,将他们塑造成只会迎合他人期望的木偶。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他们的眼中只有别人的评价,而自己的心声,却被淹没在无尽的迎合中。
殊不知,真正的成长,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模范生。而是成为内心强大、有主见、有追求的自己。
02
心理反哺:“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和压力,转嫁给孩子。
他们可能会抱怨生活不易,期待孩子给予自己安慰和支持;
或者将孩子的成绩与面子挂钩,要求孩子为自己争光。
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心理反哺”
可他们却不会明着说,而是通过强调“付出”让孩子心生愧疚。
在《荒野会谈》中,李雪琴谈到原生家庭时说:
“很多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里,牺牲感都特别重。
最基础的包括,这排骨给你吃,我嗦一嗦那杆;
这鱼最好的地方都给你,我吃那刺多的鱼尾巴。
可是,明明这条鱼很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不好的那一部分,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
心理反哺,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剥削。
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卑、敏感,甚至想要逃离原生家庭。
微博上有个话题讨论:孩子真的会感激父母的付出吗?
有个网友说,不会感激,因为父母的牺牲就像一架天平,他们付出的越多,要兑换的砝码也就越多。
他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老师,外人看来,这个家庭和谐而幸福。
但只有他清楚,幸福背后是难以言喻的压抑。
爸爸经常在他面前,讲述那些长时间的手术、无休止的夜班,和患者对医疗系统的不满。
每次听到这些,他都无比内疚,仿佛爸爸的痛苦都是因他而起。
于是他更加努力学习,想要成为爸爸眼中完美的孩子,不辜负期望。
然而,努力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他变得越来越焦虑,每次考试前都会紧张得无法入睡。
害怕让爸爸失望,这种恐惧,逐渐演变成了深深的抑郁。
心理专家说:心理反哺也是精神控制,让孩子苦苦压抑。
名义上为孩子好,实际上却成为枷锁,何尝不是“霸凌”?
03
情绪稳定:“不许哭,要坚强”
前两天刷朋友圈,发现有个新手爸爸,晒出刚满百天的娃。
底下一人点赞,还有人打趣评论:
“这是明日的国家栋梁。”
新手爸爸回复:“栋不栋梁的不重要,少哭少让我生气就好。”
我没忍住评论:他只是个孩子。
更何况这是个百天娃,就算孩子再大一些,爱哭爱闹也是天性。

有的人培养孩子,尤其是男孩,从小就要求他不许哭,要坚强。
但是,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就是紧箍咒,限制了他们的情绪自由。
之前接待过一个被妈妈“虐待”的女孩,很让人心疼。
12岁的她情感细腻的女孩,但妈妈对此却非常反感。
每次因为成绩不好,或者被同学欺负,她第一时间找妈妈哭诉,妈妈却总是要求她坚强。
理由是,家里没有男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必须坚强才能活下去。
小时候爸妈离婚,本就对她打击很大,她很少展示脆弱,但不代表心里真的不苦。
由于妈妈不理解,她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混乱,终于有一天撑不下去,抑郁成疾。
和她第一次见面,她说着说着就哭了:
“谢谢你,这是我第一次享受情绪自由。”
事实上,情绪稳定、坚强,并不是让孩子时刻保持平静和愉快。
真正的坚强,是能够正确处理各种情绪,无论正面还是负面。
一些家长却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缺乏耐心和理解,一味要求孩子坚强,导致孩子崩溃。
爱孩子,首先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他们自由表达感受。
不要用“不许哭,要坚强”这样的话,来束缚他们的情感。
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比要求他们时刻保持坚强稳定更重要。
04
这三种“霸凌”行为,就像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孩子的幸福与未来。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爱是理解,是尊重,而非盲目的期望与要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家长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为他们的幸福人生保驾护航。
记住,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相互碰撞与成长。
作者:无恙。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今日推荐
173位中国古代绘画大师
316幅传世名作
只一眼就沦陷的典藏级艺术珍品
更多精品图书、杂志 请进
阳台优佳甄选
▍往期回顾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