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Hugo F
课程学校:上海国际高中IB课程
英语成绩:托福拼分116,ACT36
GPA:42/42 年级Top5%
录取轮次:RD
就读学校及专业:达特茅斯学院 计算机专业
夏校:布朗大学
成功申到达特茅斯学院CS专业的Hugo同学,身材高瘦,面容清秀,说话斯文,声音柔和。他就读于上海某著名国际学校,擅长数学和计算机,IB42分的学霸,USACO竞赛铂金级别选手。乍一看,他很符合申CS专业的亚裔理工男形象。
一旦被贴上“亚裔理工男”的标签,对申请颇为不利,在美国人的刻板印象里,这类男生只会做题刷分,不懂社交,不会关心社会和他人,所以常常是拒信或候补名单得主。
可是,Hugo同学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希望别人看到他的另一面:虽然喜欢数学计算机,但他也爱英文课,自觉是个平衡发展的人;他以“咸鱼”自嘲,虽然成绩优异,但他其实没有太强的竞争意识,不想内卷,对排名前列的大学缺乏欲望。他只想要简单快乐的人生,最好再加一只猫;在Zi的一次访谈中,他表示:比起被别人说优秀,他更希望别人说他搞笑。他希望别人关注到聪明学生标签以外的自己。其实,Hugo骨子里是个简单快乐的人,做起事情来自由随性,不去做太多功利的考量。参加课外活动时,他也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想为了升学而委屈自己。
Hugo接受ZOOMiN采访,自称比起聪明,更喜欢别人评价他搞笑
帮Hugo撕掉“理工男”标签,他的文书起了重要作用。刚开始参加Zi的自我构建文书工作坊时,老师们发现,Hugo还是有一些“理工男”特质,他不擅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东西言简意赅。Hugo自己也觉得无事可写,文笔枯涩,30个facts的练习写得很艰难。他对自己creative writing的能力没有信心。但随着高强度自我反思和写作的进行,Hugo逐渐打开思路,灵感不断涌现。他开始去思考自己所做事情的深层原因,比如为什么爱打游戏,为什么爱和朋友打游戏。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开窍了,有时会忽然想到一个事情,悟到其对于自己的意义。随着申请季临近,他感到可写的东西越来越多。
读Hugo写的东西,Zi的老师看出他的逻辑性很强,这得益于编程的训练,但同时又有很强的框架性,篇篇文字似乎都有共同的模版。文章里的条条框框,也许反映了Hugo内心所受的某种束缚。老师提醒Hugo,要写出创意并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他必须要破除这些条条框框。而Hugo也告诉老师,他内心其实一直有改变规则的冲动,他好奇如果改变某些规则,将会发生什么。他对游戏、玩沙子和二战历史的兴趣,都与之有关。而这,也是他想学编程的根由。他脑子里有无数新奇好玩的主意,他想用它们创造一个世界。
Hugo的第一版主文书写的就是一次打破框架的经历,写他参加音乐会演奏吉他时如何抛弃所有预先的计划,来了一次精彩的即兴表演。文书中写道,他要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带来了崭新的可能。这篇文书不仅观点独到,且文笔优美,文艺得不似出自理工男的手笔。Hugo的第二版主文书则回顾了自己从中国学校转到加拿大读书的成长经历,写他如何在和加拿大同学踢球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这两篇文书里表现出的申请者形象,富于人文气息与情感,远远超越了扁平的“理工男”。
最后我们不妨提一提Zi为Hugo的择校。老师向Hugo推荐达茅,是因为Hugo喜欢户外极限运动,比如滑雪,加上他喜欢数学和编程,和达茅的气质非常搭配。
如果今年冬天你造访达茅,也许还能看到他在滑雪场上驰骋的身姿。
如需了解更多可扫描二维码向特写酱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