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2022年我为机构投资者做的演讲节选。原名《试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现在取名《微观特估论》。顾名思义,《宏观特估论》也已构思成形,只不过现在还需要打磨。请读者们拭目以待。
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叫做试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这个概念是上个月易会满主席提出来的,他的要求是希望市场参与者研究讨论。所以这是一个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的课题。今天我谈的东西也只是一些初步想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想先用一句话来给今天的整个报告定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普世的、绝对的真理。只要效果好,我们就应该热情地去拥抱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这句话是商鞅说的。商鞅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可以说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承夏商周三代上千年,下承秦汉已降封建时代二千多年。这么大一个历史转折,政治实践当然是秦皇汉武,而理论贡献主要就是三个人,商鞅、李斯和晁错。所以说,历史已经证明,商鞅他确实是有资格说这句话的。
如果眼光不放那么远,仅就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经验,甚至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的经验,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体会。理论创新不能乱创新,也不能不创新,主要看时代机遇有没有到。如果时代的环境没有成熟,你就强行去创新,那肯定要碰到头破血流。但如果时代环境已经变化了,你还因循守旧,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不去创新,那也是不行的。落后就要挨打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面对的中特估这个课题,可能比不了商鞅,但也是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分支,一个子命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自觉来重视这个课题,拥抱这个变化。这是我们今天的基调。
今天的演讲有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两维四象,两个维度四个象限。这是我的一个理论框架。然后第二和第三部分我会对外部轴、内部轴分别做一些展开。最后第四部分给出一个基本结论。今天的演讲主要我想集中在理论层面,至于基本结论,大家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这没关系。
我想最重要是把两维四象这个理论框架介绍清楚。只要框架搭起来了,我相信机构投资者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改进也好,推理也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工作都可以自己去做。
那么关于这个两维四象,我们也分两个小题目。先讨论为什么是中国,然后讨论为什么是现在。
关于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觉得我们可以参照《几何原本》以来的几何学的发展。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里,洋洋洒洒十三章的内容,全都建立在五大公理,五大公设的基础上。只要这十条内容是给定的,那么所有的命题和结论也都是结定的。我们所有的近代科学理论,数学也好,物理学也好,经济学也好,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要是逻辑推导过程上面出问题,那就太小儿科了。所有的奥妙都在假设条件上面。
比如说平面几何里面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但在我们中国的九章算术里面就没有这个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你在丈量土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没有一块土地是真正的平面,尤其是大规模的土地,你就会碰到地球曲率的问题,大自然处处都是非平面的。
那么怎么办?你说我情况特殊,直接把整体《几何原本》扔到一边?或者说我有什么什么理由,就要把《几何原本》推倒重来?那都不现实。现实的方法是,放松原有的假设,或者增加新的约束条件,产生出新的推理、命题、结论,从而把原来的理论体系内化成一个特殊情况。这样理论就发展了。
所以到18世纪,欧洲人提出了非欧几何,用双曲面、椭圆面来设置空间条件。在椭圆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就会大于180度。双曲面则反之。那么原本关于平面的理论就成为椭圆和双曲面之间的特殊情况了。欧几里得的五大公理、五大公设被放松了。新的假设和约束就产生了新的内容,本来的理论并不是被推倒了,而是发展了。然后到解析几何,再把代数工具纳入进来,我们人类思维就可以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进入到任意高维的境界。
以上说得可能有点远了。总之我觉得,我们想要着手建立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它跟经典估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大概也可以参考几何学的发展历程。
现在这张图上,我们首先看到一个蓝色的大圈。这里面包括了PEPBPSDCFDDM等经典估值模型。它们是一个相互联通的体系。我们知道,只要对ROE进行一定假设,PEPB之间是相通的;在杜邦分析里,PEPS都是相通的;如果对WACC和增长率做一些假设的话, DCFPE之间也可以连通。这些模型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我说的经典估值体系。
那我们怎么来发展这个体系?还是按前面讲到方法论,我们要找出它们内含的假设,然后突破、放松这些假设,产生新的结论。我这里提出两个思路。一个从外部性的角度,一个是内部人的角度。也许大家还能找出其它角度,我们这里都不排斥。今天先按这两条来讲。
如果用内部人的角度来分析,经典估值体系其实包含一个假设:投资人是财务投资人,他买股票只是为了赚钱,没有任何其它想法。但是很显然,不是所有投资人都是财务投资人。那么这些抱有其它想法的人,我们称之为战略投资者。
我取了三个现实的案例,第一个是去哪儿。这是1516年的时候,在美股市场发生的并购。在美团之前,中国最大的旅行服务商是携程,第二是百度投资的去哪儿,后来携程用换股的方式将去哪儿收购了。在那个时点上,去哪儿的财务指标是没法看的。但是老大收老二肯定不是用PEPB来估值的,这很容易理解吧。他肯定是有战略目的,给了很高的估值。Uber中国也是,由于监管原因,也把自己卖给了滴滴。又是个老二收老大的过程,这样一类交易就不能用PEPB来估值。
第二个是中国铝业。它发生在0607年,上上轮牛市的时候,中国铝业是我们正部级单位,它担负着中国整合海外资源并购的战略任务,当时把很多地方上的资产并购进去了。像这样的战略并购,也不是用PEPB。至于这一块资产自身盈利能力有多强,股价是多高,其实都不重要。在处理这样的并购机会的时候,你肯定是要另眼相待。
除了上述赚钱的案例,亏钱的案例也有。比如香港老千股。PEPB都极低,还有大额分红,动不动 30% 分红回报率。但是大股东经常高位派发,低位配股,等着割你小股东的肉。这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估值陷阱。如果你只看PEPB估值,那就要吃亏了。有这种斑斑劣迹的大股东在那里,它是肯定不适用经典估值体系来评估的。
所以我们看,携程去哪儿肯定是战略投资者,中国铝业更不用说了。而玩老千股的那帮人,其实也是战略投资者。只不过它执行的害人的战略。所以我们至少发现了三大类投资案例,都是不能用经典估值体系来处理的。
以上是从内部人的角度看。从外部性来看也有很多案例。经典估值体系是不考虑经济外部性的问题的。它总是假设,企业的产品,它所处的市场是竞争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它不考虑系统重要性这个概念。但是这个假设也是可以突破的。
比如台积电,从18年以来,从PEPB看估值一路上升。这里面当然有行业周期的关系,但是无可否认,中美贸易战是它估值提升的一个重要理由。如果台积电真的象一块手表一样,我付一千亿美金让我拿回家,那么我想,中国大陆、俄罗斯、中东的主权基金等都会抢着买,但买不到。
它的战略性就凸显在这里:它的东西不是你说卖1块钱还是2块钱,对毛利率有多大影响。而是说你买不到它一块芯片,整辆汽车都造不出来。它有很强的外部性。英文叫weaponize,武器化。原本一个买卖自由的商业行为,现在可以变成卡脖子,可以要你命。
另外一个案例是Twitter2022年美国科技股全军覆没,唯一一个赚钱的是Twitter,因为Musk21年给了私有化邀约。为什么Twitter能拿到这个offerMusk也不是看重什么PEPB、现金流等等,Musk看到了Twitter的政治、社交的影响。总之,当一个企业有很强的系统重要性,它的产品有很强的外部性,可以不成比例地影响其它利益相关方,那么这种公司就不能适用经典估值方法。
从上述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特殊的估值的案例。但是它们还只是离散的案例,还不是体系。不过也不要急。我们知道,哲学上讲,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产生理论。当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特殊案例之后,下一步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的特征、规律,最后我们就可以从特殊的估值案例上升到特色估值体系。
脑子里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对于自己的研究工作应该怎样进行,就有谱、有方向了。
现在我们将两个维度交叉起来,形成四个象限。其中第二象限既是竞争性业务,也从财务投资人角度来看。那么就直接地适用经典估值体系了。于是我们把蓝色的大圈画在这里。
第三象限是从事竞争性业务的国有企业,比如A 股的老凤祥、鲁泰A。这两个公司年轻一点的基金经理可能都不认识了。老凤祥是上海的地方国企,鲁泰是山东的地方国企,一个是做黄金首饰的,一个是做这个纺织的。两个都处在竞争性行业,给的估值也偏低的。这可以理解。
当然,我这里也要给它们说句话。我们一般认为,国企的竞争效率较低。这里面又包含两种原因。一种确实是资源的浪费,导致效率低下。另一种其实是国企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许多情况下,这两种原因是要分开讨论的。当然,今天我们这里不展开。仅用财务指标来总括,竞争性行业的国企赢利能力确实较低。市场给予较低估值,不能算冤枉它了。
第一象限又是什么样的公司呢?民营的大股东,产业又有战略重要性。比如ASML(对标宁德时代)、ARM(软银没有卖掉,做芯片设计的,对标中芯国际)。这样一个群体,市场很明显是给予更高股值的。我觉得这也是合理的。有句话叫: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你给当年曹操的势力估值,显然不能只考虑兵马粮草,而要把汉献帝这个因子给考虑进去。对不对?你手里有这么大的外部性的东西,别人肯定是要刮目相看。
现在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来了。在第四象限,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有的,而且处于战略性行业的公司。它们怎么估值?我们又可以把它们再规整为几类。这几类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大家还可以自己再找其它例子,再提炼,再比较。
第一类是Aramco(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中石油。沙特是世界上储量最大、质量最好的原油产地。它的全部石油资源都整合在一家国家石油公司里面,由国家来掌控,大家更放心一点。其实英国BP在撒切尔夫人之前也是国营,但后来被拆散卖掉了。
第二个例子是NTT(全日本电信)、中国移动。NTT是上市公司,所以我拿出来说。其实世界上许多电信、铁路网络都是国有的。只不过不上市,我们也看不到估值数据,就不去管它们了。
第三个例子,雷诺(Renault)、中国中铁,这两个公司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它们都处在很长的产业链的顶端,这些公司的订单波动会影响非常广泛的下游企业,就业、税收、GDP等等。事实上,美国通用汽车也是这样一个例子。08年之前它也是私企,08年大衰退时期被美国财政部收购金股。当年为什么救通用和克莱斯勒?不去救餐厅游乐场?原因也是因为产业链顶端的企业有系统重要性。
其实我们从消费端看,一个人一个家庭最大宗支出不外乎房子,车子。所以管住了房和车,很大程度上就管住了经济。车的订单变化会导致钢铁、电子等变化。房地产讲起来是支柱产业,但是开发商本身是个类金融机构,要落实到建筑,所有订单要到总包以下才开始影响产业链。房地产的支柱地位其实来自于建筑业的支柱地位,在落实到建筑之前,都是金融。2022年我们现在说保交楼,没说保销售,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类比较独特,中国传统文化资产,比如茅台、片仔癀。如果要对标,可能要对标路易威登之类的,但是路易威登是私有的。这跟我们中国经历了彻底的社会改革有关系。以前我在QFII工作时候,有一个投资策略。我们戏称为八国联军策略。中国传统好东西不看PE、不看PB直接买,当时选了五个,我记得我们买的是茅台、五粮液、东阿阿胶、云南白药、片仔癀五个。每个买五个点。这种东西有点像买艺术品,比如日本在泡沫顶端时候买梵高的画。他们会看估值吗?也不看的。买这种东西就当另类投资来做,效果很好。
最后一种是工商银行。它是最独特的,也很有可能是最重要的。我们中国的六家大型银行全都是国有的。这点其实并不稀奇,很多国家的银行体系最大的几家银行都是国有。那么在这种体系下,我们可以有一个结论,就是大型银行的信用接近于主权信用。没法想象说,如果工商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人民银行不去救。
但是仅凭这一点还不能说明问题。土耳其、阿根廷的主权信用也不够看。还有欧盟内部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的银行,它的主权信用也是受到限制。所以我们这里必须引入人民币的独特地位,中国的独特地位。人民币现在是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储备货币。从新冠危机以来的表现看,甚至从最近十几年的长期表现看,它的坚挺程度,它背后的支撑力量,可能强于除美元外的任何货币。换句话说,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它们真的要倒下来,可能整个世界都是不会答应的。通过这个视角,我们才能看到工商银行的独特地位。这就好比我们说赌国运,你脱离了国运的判断,公司的判断就无从谈起。毛之不存,皮将焉附?
总而言之,以上这几类公司全都属于国有背景+战略性行业。我认为中特估要形成理论创新,主要工作就要在第四象限里面去做。这个工作希望广大机构投资者都能投身进来,一起努力。我现在先谈一点个人的,倾向性的看法。
首先我们看国际经验,象沙特阿美、NTT、雷诺这样的公司,它们比民营的同行公司估值怎么样?我可以告诉大家,没有明显的折价,反而有略微的溢价。这说明,国际市场对于战略性行业公司由国家控股是不排斥的。人家觉得很正常,用不着给低估值。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中外不可比的因素太多了。
回到A股市场,我认为,过去人们长期地混淆了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人们只看到了国企民企一个维度,忽略了行业战略重要性,导致看工商银行、中国中铁时候,用的老凤祥方法在看,导致给予第四象限习惯性的过低估值。我这里不是说要完全翻案,给国企的估值比民企更高。但是以后我们可能要转变思维,不应该过度依赖这种思路看问题。尤其是不要混淆第三和第四象限,忽视其本质差异。
另外我想提一点A股市场可能忽略的问题。就是人们没有看到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之间,一体两面的关系。
比如用港股银证保的估值,基本上没有超过0.5倍,平安可能还好一点。上个月许多中资美元债交易到个位数,碧桂园打到10块,龙湖也打到30块钱。如果按照这个估值水平看,那就是在按照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或大规模资产价格衰退的预期进行交易。可真要是那样的话,我们想转头想,第一象限的这些公司还能有机会嘛?
电动车销售还能有多少?宁德时代怎么估值?光伏装机是多少?隆基怎么估值?中芯国际,包括整个上海微电子,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甚至可以说,地产崩了,茅台都要出问题。这个是有历史数据支撑的。离开中国谁喝你茅台?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包括现在A股军工给了很高的估值,银行却按破产来算。这是什么道理嘛。用红楼梦里的八个字来说,就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大家都有意无意忽视的一个事实。
好了,我们前面谈了那么多,总结起来,就是回答了为什么是中国的问题。这是从空间上看理论创新的机遇。因为中国有最多特殊估值对象,既是国企,又有战略性。换成越南,土耳其,就谈不上。说难听点,就是没有这个资格。能不能谈越南特色估值体系?没这个资格。放眼世界,只有中国有资格。这是我们中国投资者的荣幸,但它也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功课。题目不容易啊,奥数竞赛级别的,还要限期完成。
现在我们来谈为什么是现在。早十年为什么不谈中特估?或者再等十年后再来谈中特估行不行?为什么不早不晚是现在来谈?因为内部、外部两个轴是随着时代变化,且有规律的。外部轴在向右扩张的时候,内部轴必然向下扩张。反之亦然。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依据时代的变迁而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我们观察到的其实就是一个第二象限不断扩张的情况。如果大家都把经济效率放在第一位,大家相互都有很强的外部性,但是不把它武器化,有战略性也不拿出来用。那么战略性行业就会退化为竞争性行业。如果时光倒流到2018年之前,那么台积电就会从第一象限跑到第二象限去,变成一个普通公司,我们算PEPB就行。甚至你从商业模式看,台积电根本不算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内部轴不断的下降。那么使得第三象限的这个公司跑到第二象限去。这就是我们整个 90 年代进行的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竞争性的行业国企要去退出市场,要么干脆卖身给民营老板,那不就是跑到第二象限去了吗?
现在有什么不一样了呢?因为时代转折了,第四象限在不断扩张,第二象限在缩小。本来台积电是老老实实赚钱,因为现在芯片武器化,导致变成第一象限。第一象限的公司,如果再发展下去,我看很有可能就会国有化。蔡英文政府说,台积电是它们的护岛神山。如果台积电产能都去美国了,那就失去了战略性。到时候要给它来个行政干预甚至剥夺也不一定。
再比如说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所有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一共 6 家,全都是民营的。但是在危机期间,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直接向银行注资,直接每家给二百亿美元,不带商量的。把老总们关在一间房间里,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不签字谁也别走。这个在伯南克和盖特纳的回忆录里面都有写的。而且美国的这个国有股是直接干预经营的,风控和分配都有干预。当然现在业绩好了,投行就以优先股的方式把国有股份都赎买回去了。
以上两个是从第一象限跑到第四象限的例子。那么从第三象限到第四象限的例子有没有呢?我就从身边说起。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来煤炭、钢铁是竞争性行业,有一些国企在里面,跟民企打得很艰难。16年发生了很多事,也有淘汰落后产能,也有战略性的目的。总之从结果上看,这个行业的国有化程度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被国家机器实际控制了。
这个事情的历史评价现在还言之尚早。但是现在回想起来,219月份,动力煤直冲2000块钱,然后国家机器开动把价钱压下去。这是非常惊险的事情。转到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都有8%甚至10%以上,我们只有2%,主要因为国家在上游做了布局。要不是有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的很多工作做铺垫,那么今年的经济形势真的不敢想象。不开玩笑,这真的是影响到国家安全的。这是一个原本竞争性行业发挥出战略性作用的例子。也是从第三象限跑到第四象限去的例子。
类似的事情,可能是今天的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的。以前地产行业高度民营化,若干年后,会不会像16年煤炭一样?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为处在产业链顶端。如果能控制房地产经营,那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GDP、经济、就业。
我想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你自己的组合里面,包括现在公募基金的常见重仓股里面,有多少是属于第一象限的。所谓政策性,战略性,系统重要性,正在我们的选股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成份。很多公司,你如果不从战略角度去看的话,就没法解释它现在的PEPB估值。但是如果你要谈战略的话,就不可能只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分析,而完全不考虑自上而下的角度。
我这里不推销具体结论。但是我觉得我们做投资,做个股估值的时候,还是要有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宏观框架。否则就会定价错误。定价错误不是一个道德概念,说你们参与者脑子笨什么的。而是说它会形成套利机会。第一和第四象限估值差那么多。但是假如我们承认它们之间一体两面的关系的话。那么即使最后中国经济真的不行,也是第一象限跌更多。假如中国经济能够成功崛起,也是第四象限向上修复空间更大。同一个东西,两边的价格不一样,就会形成无风险套利。交易同一个宏观场景,两边给的估值不一样,也会形成无风险套利。
我们在A股市场呆得久了,经常可以观察到各种市场失灵的现象。很多时候,市场失灵不是关于好坏的。因为好坏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你觉得好东西被低估了,关键人家不认为是好东西。那就很难说。但是明明一样的东西,你给不一样的定价。明明不一样的东西,你等同视之。那就是非常确定的定价错误。
凡是市场定价错误的地方,就是有可能赚钱的机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谈中特估的现实意义。把握好了这个课题,是有可能赚钱,赚大钱的。我这里说的大钱,是指可以让大体量资金,赚取一个高比例收益的机会。所以散户不研究没关系,但是如果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管长钱大钱的,不研究中特估,那真的很可惜。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两维四象的理论框架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接下来我们再提供一些关于内部轴和外部轴的讨论。话题可能比较宏观,时间关系我也会过得比较快。大家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线索,索引。有兴趣的话,欢迎大家自行展开进一步研究。
1980 年是一个大致的时代转折点。对于我们证券投资行业来说,应该是能够感同身受的。索罗斯的成功案例都发生在此后 40 年。前 40 年,市场不断的向政府交权,后 40 年,政府不断的向市场交权。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就体现在这里。
从经济理论上来看,前四十年主流是凯恩斯主义,80 年代以后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总之就是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为首的那一群人。前者主张大政府,重财政。后者主张小政府,重货币。
从政治上讲,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美国的里根,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包括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涌现,都集中在1980年前后。
从社会倾向来说,前四十年,年轻人偶像是谁?马丁路德金、切格瓦拉,革命英雄。后四十年呢?是比尔盖茨,马斯克,商业巨子。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年,象李嘉诚,比尔盖茨这些富商巨贾,他们的社会风评又开始转向了。这说明什么,大家可以自行品味。
总之,上述这么多层面上的这么多现象,如果看得细了,那就是纷繁复杂。但是如果我们退后一步,视角拉远一点。就好比你不要看日K线,用月K线年K线来看,那么它就和正弦波一样,是有明显规律的。
最后落实到一个量化指标上面,从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来看,前四十年不断上升,后四十年不断下降。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波形。四十年大降息的过程很可能已经结束了。如果之后又是一波新的时代大周期开启,那么今天我们脑子里的很多东西,在过去四十年里积累起来的经验,都不得不抛弃或者改变。这是不随个人意志而转移的。
具体来看,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好,四十年周期逆转也好。凭什么说时代转折点到了呢?我觉得它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我这里就提三件事,也就是三次危机。
2008年大衰退是第一次危机,主要突破在货币政策方面,给华尔街六大行注资,零利率,无限QE。仅从理论上讲,这是政府力量强烈扭曲价格信号,阻碍市场出清的行为,是对自由主义的一次重创。
第二次危机是2016年贸易战。我之所以没有写中美贸易战,是历史叙事的问题。我们通常认为中美关系已经是很大的课题了,很多问题是放到这个课题之下来研究的。但是我认为,逆全球化才是人类社会的顶层课题,它的位置在中美关系之上,中美关系反倒是在它下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2016年发生的不是中美贸易战,而是一次世界贸易大战,或者贸易世界大战,只不过主战场在中美。
大家回想一下,Trump上台后第一件事是什么?退出TPP,跟中国完全没关系对不对。然后对全球输入到美国的钢铝收税。这是向全世界同时开火。然后他先和加拿大、墨西哥谈判,而后是日本,再是欧洲。每次都是凭空手里造一张牌和大家谈。唯独中国这个刺头收不服,越打越厉害,最后就变成中美贸易战。其实在特朗普对日本钢铁加税后,当时日本的安倍政府对韩国也发起贸易战。包括现在俄乌冲突,欧盟和俄罗斯之间也是贸易战关系。然后现在美欧之间关于新能源补贴,关于芯片,关于互联网监管,都在相互撕扯。你看是不是世界大战。
最后一个危机是20年新冠危机,它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演绎清楚。中国刚刚开始放松,美国那边正在经历第一波超调的回撤。后面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今天甚至还没法想象。但是至少说,美国极大程度上破坏了自己的财政纪律。给全体国民直接寄支票。这种事情,治理大萧条的罗斯福想都不敢想。结果人家说做就做了。而且我们知道,民众福利是有棘轮效应的。尝过一次鲜,就再也回不去了。有个成语叫食髓知味。以后再有什么危机,你还寄不寄支票,不寄的话,马上再来个火烧国会山给你看。这个我们完全可以拭目以待。
从时间上看,我们讲三个危机,它们合在一起,导致了三个具体政策层面的转折。当年特朗普政府很认真地做了一个超级301报告,里面指责中国搞市场经济有三条罪状:产业政策,操纵汇率,技术转让。这三顶帽子当年是想扣在中国头上的,现在拜登政府全都戴上自己头上了。稳稳地戴着,还自鸣得意。
一是美国指控中国产业政策,违反WTO,现在美国自己搞得飞起。芯片、新能源,国际税收,等等都是。我们就不细说了。
二是操纵汇率,因为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很难操纵自身汇率。但是它可以反向操纵自己的汇率,通过指控贸易伙伴,要求中国、越南、日本升值或贬值。我们知道汇率就是一个比值。操纵分子等于操纵分母。效果是一样的。还有美联储无限的量宽,现在美国长期国债 40% 以上在美联储手里,现在利率曲线很大程度上国有化了,这也是间接操纵。
三是技术转让,直接点名台积电、三星、LG,点名要先进产能来亚利桑那开厂。投资金额少了也不行,投资的技术落后了也不行。我相信中国引进外资几十年,从来都没敢如此霸道过。人家美国人就敢。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美国。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欧洲、日本、土耳其、巴西甚至东盟,世界各国都在蠢蠢欲动。政府越来越多地伸手干预市场。这跟索罗斯意气风发的四十年截然相反。只不过美国本来是放任自由经济的旗手。没想到今天,你个浓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所以美国的贸易政策转向是特别有标志性意义的。
正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原有的秩序崩溃了,谁都想给自己抢占一块最有利的地形。棋手也好,棋子也好,大家的认识都很分裂,预期差都很大,于是矛盾和冲突也一定不会少。这个就叫,不打不相识。
比如中美贸易战,你基于中国不会被打垮的预期,就会觉得美国的很多举动简直不可理喻。但是对方基于中国很容易被打垮的预期,就像Trump说的,easy to win,那就能理解了。至于谁的预期对,一定要打过才知道。光凭嘴皮子说是没用的。不到黄河,谁的心都不会死。
对于中国来说,一定要用标志性事件来证明他们本来的预期是错的。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效果,就是毛主席当年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但是这一拳不好打啊。打输了更不行。
从历史规律来看,我们可能会经历一段比较长的,这样的混乱时期,然后才能见到新世界格局的曙光。
最后我想借2000年前《礼记》中的几句话来总结当今世界的变化。它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全球化前四十年,真的就像是天下为公,中国拿出劳动力,俄罗斯拿出天然气,巴西有铁矿石,各国都拿出自家最好的东西,世界市场的效率当然是最高的。
凭什么美国人搞了十几年零利率,量化宽松,通胀还是只有一点点?还不是全球化的效率提升在里面起作用吗?那么好,你现在效率不要了,搞贸易战。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那么我们回到前面那张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图。是不是未来四十年又将是利率不断上升的时代呢?是不是我们又会看到类似于1980年之前四十年的经济、政治、社会现象呢?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比尔盖茨已经感受到了嘛。
对于时代大势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占全球贸易占比越来越高。新冠危机之后甚至加速上升。这说明中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流砥柱或者最后的堡垒。
除了中国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全球化驱动力?我们一带一路,看东南亚,非洲都不行。印度行不行?印度不看好,理由很多。大家谈得比较充分了。这里我提一个比较独特的理由是看人口结构,和中国85年改革开放时候比,85年中国根本没有养老压力,又是普及了初等教育。而今天的印度人口结构并不比今天中国好多少,识字率还差一大截。不出十年,印度就会面临失业和老龄化问题。凭它的效率,这十年里搞基建来得及吗?当然我相信印度一定能发展起来,但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阵痛一个少不了,所以即使印度慢慢发展起来,它对于世界格局的意义也远远不能与中国改开相比。
1921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当时是一战之后,二战之前,他就提出西方世界赶紧投资中国。列宁不是说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吗?你们赶紧来中国寻找新市场。如果西方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会有新的大战。
在一个天下为家的时代里,孙中山提出了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别人都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他想要的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孙中山的伟大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对于在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
很可惜,孙中山的计划失败了。在交出了二战血的教训之后大家才领悟,美国搞了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包括苏联也来支援中国。你不要光看到美苏双方是对立关系。其实在民族解放过程中,它们俩很多时候是一边的。所以战后是一个技术和文明大扩散的时期。找到新市场释放产能。这才迎来了之后的长期和平与发展。二战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怕三战,等三战,结果三战没来。为什么?道理就在这里。
请注意,今年是2022年,距离《建国方略》发表正好是101年。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二战的恩泽覆盖到今天,还能不能保佑我们?恐怕我们得更多地靠自己了。
今天我们现在讲的双循环,统一大市场,是否正与孙中山先生遥相呼应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一个百年,对于我们即将迎来的下一个百年是否有启发意义呢?我觉得从很多维度上看,都是如此。
当然,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之前的中国。我们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变得非常有利。在钢铁行业,中国已经占全球一半以上,超过外国总量了;发电量已经达到外国总量42%,是第二名美国的翻倍多。我们现在是不屑于跟任何单一国家想比的,要比就跟全部外国的总和比。新车销量接近于外国总额60%,主要因为发达国家新车销量衰退。疫情三年,可能中国比外国好一点。半导体销量也达到外国40%
这里多说一句,半导体产业链的低端部分,28纳米或更低的部分,中国的份额很快就会达到40%以上。有了低端的滋养,高端可以慢慢突破。相反,失去了低端的支撑,高端是绝对立不长久的。
从公司财务的角度看,销售与研发是根与花的关系。如果你强行要把一棵植物砍断。那么根还可以再长出花来,而花却极难再长出根来。
从技术角度看,高端突破是跟大自然做斗争。2纳米以下就要碰到量子效应了。能不能突破谁也不知道。这不是人类自身能够决定的。而我低端延伸则是很自然的。我就沿着你的脚印一步步走就行了。你再怎么严防死守都免不了泡冒滴漏。你想嘛,我从落后他1000米开始,能够追到只落后1米,这最后1米反而追不上了?没有这个道理。
大家开过车就知道。追赶和超越只在瞬息之间。我记得2008年大衰退之前几年,人们还在讨论中国GDP能不能超过日本,几年之后就不是超过的问题了,是翻倍的问题了。AlphaGo出来之前,人们觉得电脑下围棋顶多是个职业初段水平。现在它已经远远超越人类智力的上限了。
大家还记得吗?当初Trump口口声声要跟中国拼5G,说那是一场不能输的竞争。然后你现在问拜登,还想拼5G吗?怎么不拼了?中国一家占全球60%你拿头拼。
我这里可以放一句话,未来十年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格局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立此存照。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走着瞧。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最大的市场产生最高的效率。中国就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市场,第一大工业国,产业门类最完整,实体经济基础最牢靠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不成功,我想不出还有谁能成功。不仅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也要求中国成功。而且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也要求中国成功,
以上讲了这么多,落实回来,就是我相信国运,相信中国能成功,中国的战略性行业能成功,中国战略性行业中的大量国企也能成功。这是一个因果链条。环环相扣,一个都不能少。假如大量处于第四象限的中国战略国企都能成功,那么最后就一定会催生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
最后提一下行业。我认为银行是必须关注的。
想要理解银行的估值,我想引用威廉杜兰特一句话:凡是有利于美国,就是有利于通用汽车。凡是有利于通用汽车的,都是有利于美国的。市场经常担心银行让利。但这其实是放水养鱼。财政部也天天喊着减税让利。让了那么多年,你看税收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明摆着一个道理嘛。
凡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事情,都是有利于六大行的。凡是有利于六大行的事,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所以很简单,信国运,就不能不信银行。不信银行,就不是真的信国运。
从数据上看,银行全 A 股的净资产里面它占34%,市值银行只占10%,利润占38%。我们现在看沪深300PEPB都是失真的,全都是银行在里面顶。剔除银行后,A股的估值远高于美国、欧洲、日本,也高于新兴市场平均,可能仅低于印度。加入银行之后,A股的估值仅高于俄罗斯,全球最低。是这么一个概念。
从实操的角度讲,如果中特估有行情,那么一定包括银行。我个人意见,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银行不修复到净资产附近,中特估就等于不成立。再具体一点讲,按照A股的习性,银行恐怕不会是第一个涨起来的。但是这也许是一件好事。某个东西,你知道它肯定会涨,而且它涨之前还有种种先兆。时间、品种双确定,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当然,如果我们的研究工作更扎实,知行合一更充分,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利用,享受这个历史机遇。
我们读党史,经常会碰到一个词叫历史自觉。什么叫历史自觉呢?我不敢给出什么确定性的判断。但是我认为,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现在开始积极研究,把握中特估,这就是一种历史自觉。
谢谢大家的倾听。希望今天的演讲能跟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很多思考还不成熟,欢迎大家批评。
没有看过我这书的可以支持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