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抖音上刷到这样一段文字:
有些事菩萨让你做不成  那是在保护你 
停电了  车坏了  晚点了  错过了 
别抱怨  别生气  
世间万物来去  都是有定数的 
得到未必是福  失去未必是祸 
人生各有各的渡口  各有各的钟……
这个文案,配上视频和音乐打动了很多人,有人在下面留言“人世间各有因果……”
那什么是这个世界的“因果”呢?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世界的因果”。
最近鼓起勇气读了一本书《时间的秩序》。之所以要鼓起勇气,是因为作者卡洛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时空物理学。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在主持“量子引力研究项目”。
而他的上一本书《七堂极简物理课》,虽说是极简,但这个烧脑程度超越了绝大部分大部头的商业经济类书籍。这本《时间的秩序》已经买了有一段时间了,最近终于有勇气翻开。
开篇第一句,其实就一下子敲醒了我: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开始: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海平面快。”
书中提到:
“在时间的进程中,宇宙中的事件以有序的方式次第发生: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既定的,未来是开放的……然而这一切都被证明是错的
虽然作为一个深研过“相对论”的“民科”,对时间、空间……量子物理的一些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当再次去触碰“时间”“因果”这些大的概念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了深层次的触动。
书中的概念很多,就一一不展开说了,只是借着书中的关于“时间”的论断,想谈一谈,我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因果
PS:这本书的内容不多,但是信息密度很大,建议喜欢的朋友可以找个下午,放空头脑,认真的去读一下,相信会有收获。
记得少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学佛,读了许多“经”,学了不少“律”,研了许多“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内容都已经忘记。如今记忆比较深刻的大概只有佛陀所说的
“四法印”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佛陀也不例外。佛陀深知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佛法也是如此。
为了希望“佛法”维持得久一些,就定下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的“四法印”。
佛陀说过,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在这“四法印”当中,而这“四法印”依旧是佛陀的“世界观”“因果论”。
“诸行无常”,是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纪一切的精神和物质变化,万事万物都是不稳定,忽生忽灭,忽聚忽散。
“诸法无我”,是说不光完事万物不是永恒不变、独立自存的,我们每个人也一样,谁也不可能有所谓真正的“独立存在”
“有漏皆苦”,是说在佛陀看来,只要在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体验苦海,吃糠咽菜、做牛做马是受苦,锦衣玉食、作威作福也是受苦。
“寂静涅槃”,是说要从苦海当中解脱出来,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寂静涅槃”,涅槃了也就不再轮回了,从这个世界中跳脱出来。
其实佛学或者说“佛陀的观点”,在我的认知中其实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就是佛陀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其中包括:这个世界是如何构成的,这个世界会如何发展,以及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至于后面给佛教构建的“满天神佛”、“菩萨保佑”……只能说是为了推行这一套“哲学观点”而做出来的“商业包装”罢了……

真实和虚拟仿佛是共生体,就像人的本体与影子形影不离,而对于世界真实性的探讨早在柏拉图时代就已经展开,到今天各个流派延展的也很多。
比如,马斯克的观点可能就更极端一些,马斯克曾经表示:“我们现在很有可能是生活在一种由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世界,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可能不到十亿分之一。”
而《时间的秩序》一书中,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观点。
书中记载,爱因斯坦曾讨论过:“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
爱因斯坦不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生活的。当他的挚友去世时,爱因斯坦说:“现在他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比我先走一步,但这没什么……”一个月零三天之后,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18日去世。
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因斯坦和佛陀大概率是知心好友吧。

所以,生活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必去探寻什么“因果”,也不必去苛求什么“解药”。正如开篇所分享的那句话:
世间万物来去  都是有定数的 
得到未必是福  失去未必是祸 
人生各有各的渡口  各有各的钟……
对于每个人“真实的生活”,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当万事万物到来的时候,我们怀着一颗怎样的心去看待、去审视,最后给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然后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这个可能就是“世界的因果”。

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2016年4月,青年代表座谈会
👇听党话,跟党走👇
👇在这里,看圆方你怎么看👇
PS:
读者留言“想知道xxx,圆方你怎么看?”,会优先着重回复哟(股票咨询除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