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仍然有很多人无法回到老家。有的,是主动回不了;有的,是被动回不了。
春运大潮,因为疫情,停滞了三年。之所以有春运大潮,是因为人们总是需要远走他乡,奔赴前程。
很长时间以来,离开,远去,才有前程。无论是从乡村去到城市,从西部去到东部,从北方去到南方,还是从本土去到海外。人人皆是人口大潮下的“人口红利”。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当人们信任“他乡”甚于“故乡”的时候,更多的是无奈,谁不愿说自己故乡好呢?远隔两地甚至三地,对很多人来讲,并不是真有多大的前程;所谓的“迁徙自由”,对很多人来讲,不过是“故乡”不如“他乡”的现实。
人们信任慷慨的他乡,也会羡慕慷慨的他乡。毕竟,他乡的本地人,很多都不需要考虑“聚少离多”的问题。
但努力建设他乡的人们,却始终挥之不去一个问题:我的家乡究竟在哪里,谁又在建设我的故乡呢?
所谓3.85亿流动人口,就是3.85亿人户分离,也就是3.85亿人户分离中的育龄人口,要在父母离散、子女借读、早晚分离的预期下去讨生活。他们是支撑这个国家低成本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真正基础。
很多人的故乡,其实已经回不去了。但那些他乡,真的愿意让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永远留下来,成为他们“新的故乡”吗?
每一个选择,都会有结果。有的结果,会在一年、两年、五年后出现;有的结果,却会在十年、二十年后才出现。如果我们只有远见和能力关注五年内的事,又怎么能够理解,现代人类社会诸多基础性制度的选择,其实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几十年预期和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呢?
工业化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红利”,即将随风远去。与之同去的,还有咆哮的四十年。“他乡”与“故乡”,仿佛才是理解未来的关键。
以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