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698篇原创文章,赵建博士的第657篇原创文章 
通胀是将经济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如果你读过《四千年通胀史》,就会发现人类的通胀历史就是一个政治更迭和社会动荡的历史
就连奉自由市场主义犹如神明的美国,一旦面对大型不可控的通胀,也会毫不犹豫的集中动用国家力量来灭火,绝不手软。央行通过快速强硬的干预货币市场,来实现商品市场的价格均衡,即稳定的物价。2022年以来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美元暴力加息的鹰式疯狂。
其它国家就更不用说了。一些拉美国家面对每月翻一倍的物价,货币数量管控已经不起作用,只能采取对商品价格管控的强硬手段。结果导致一切变得更加糟糕,物价表面上是不涨了,但黑市交易泛滥,国家信用濒临崩溃,生产供给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物资商品开始变得越来越短缺,社会上一片恐慌。此时,社会体系已经无法正常运转,政治体系也出现动荡。因此我们看到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都出现通胀和军事政变形影不离的现象,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强化。这是最糟糕的结果。
通缩对经济的危害可能更大、更直接。它吞噬了企业的利润,劳动者的回报,不断的压缩资产负债表,让企业破产,劳动者失业,债务人违约,金融市场跌跌不休,最后毁灭于崩溃。在通缩的周期里,经济弥漫着一片肃杀和绝望。1929年美国大萧条是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经济危机,是发达国家最惨痛的历史记忆,其主要的发生机理就是债务通缩。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现代信用货币让各国政府更容易管理通缩——日本是个例外,这可能与其特有的东方企业体制和文化有关系。
为什么有的国家抵御通胀或通缩的能力强,很容易实现物价涨落的再平衡;有些国家则不能,落入长期通胀或通缩的泥沼。在政策的制定上,有些国家更加厌恶通缩,有些国家更加厌恶通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我个人的观察,这很可能与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结构有很大关系受通胀危害最大的是固定收入群体,包括国家行政单位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国企的工作人员,拿养老金的退休人员。这些群体的工资并非按照所在单位名义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非常高的工资黏性,甚至是工资刚性。
这些机构不像私营企业那样具有灵活的薪酬制度,当通胀起来私营企业的名义收入也跟着上升(虽然实际收入不一定)的时候,私企工作的人员工资就可以快速随之水涨船高,因为私营企业的工资粘性不是那么高,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也很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劳动力流动性则很差,工资调整也相对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更不用说。因此当通胀起来的时候,这些固定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就会变得越来越高,他们的利益受到较大的损害。
对于市场经济比较完善,价格信号传导比较有效率,且私营企业占比较高的经济体系,通货膨胀或者下游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更容易带来企业名义利润和居民名义收入的提高。因为私营企业的薪酬制度比较灵活,发放方式也不像体制内那样单一,可以更好的进行调整,因此工资黏性会低一些。温和通胀环境下商品价格的上涨往往带来收入的提高,很容易转化为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和居民的消费热情,甚至很容易引发经济过热。因为他们的名义收入都提高了,虽然这里面有一定的“货币幻觉”(即实际收入可能没有提高),但足以刺激人们消费和投资的“动物精神”。
与通胀相反,通缩对拥有固定收入的体制内群体和退休人员则是一种“福利”,即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反而让他们的实际收入(购买力)上升了。虽然,通缩环境下,社会的工资收入普遍都会下降,但同样是因为工资黏性,体制内人员的工资下降会较慢和较少,很多情况下反而会因为政府在通缩周期中采取逆周期政策而使体制内某些人员的工资有所提高。
通缩对私营经济的变动收入者危害较大。我们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叫《多收了三五斗》,就是讲大通缩下谷贱伤农的例子,当时大批的私有小农经济破产。由于私营经济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企业收入和人员工资波动较大,尤其是对加了杠杆的企业和个人,还存在一个破产问题——这就导致通胀和通缩的经济后果非常不对称,通胀不会造成破产,可以从头再来;通缩会造成破产,之后再放水也无法起死回生。这样,通缩恶化到一定程度,在私有经济就会形成“物价-利润-工资-债务”的四重螺旋式收缩。在信用经济体系下,通缩会导致实际债务加重,人们不再愿意扩张信用,资产负债表开始塌缩。谁也不愿意在一个通缩环境下做借款人加杠杆,对现代经济来说这是最为严重的问题。
看到通胀和通缩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差异,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对通胀厌恶大一些,有些国家对通缩厌恶大一些,他们对通胀通缩的容忍度也不一样。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私营企业占比高的企业对通胀容忍度高一些,因为有效的价格信号机制和能够根据价格信号迅速调整产能的私营企业,可以将通胀快速转化为收入和利润,并很快弥补产出缺口。相反,公务员、国企和领取固定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比较多的经济体,则对通缩的容忍度更高,而更加担心通胀的危害,宁愿价格普遍下降提高固定收入者的实际收入,也不愿意因通货膨胀导致体制内固定收入者实际购买力下降。当通缩发生的时候,体制内的就业人员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像私企那样因破产裁员和降薪。
当然,上述分析只是建立在假设通胀和通缩在一定的区间内,过高的通胀和通缩都是不好的,无论对哪种经济体都是一种伤害。日本是陷入长期通缩泥沼的典型代表。日本有大量的不容易降薪和失业的僵尸国企和终身雇佣制私企,以及人口严重老龄化下的大量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老年人,因此陷入了而且有些习惯了长期通缩,这对私营企业和年轻人不公平,因为通缩意味着年轻人没有更好的机会,阶层越来越固化,阶层流动越来越难。所以,日本现在也是在努力战胜通缩,当前已经逐步出现了效果。
中国经济当前稳步复苏,虽然PPI已经一年半多为负,CPI已经一年多在0附近浮动,但是并没有发生严格意义上的通缩。即使没有发生通缩,但是也应该有所警惕,提前预防。因为如上所述,通缩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群非常不友好,也对债务人非常不利。而当下的中国,几乎家家负债,人人负债,杠杆率已经突破了280%。如果发生真正的通缩,所受到的伤害会更大。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应该采取对民营经济和基层人员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尽快稳定房价和股价修复资产负债表,以走出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的境地,防止发生通缩于未然。
推荐阅读
赵建:骇浪淘沙,还有多少人假装干金融
赵建:最大的政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赵建:危险的“通胀救国论”
2024年宏观与市场展望: 出清之年,匍匐前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