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政事堂》看到重温《西游记》,今天没有带娃,有些时间,也谈一谈《西游记》。


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名著
。各个国家或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有一点可能是共通的标准,就是一本书,10岁读,20岁读,30岁读直到60岁,70岁读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心目中四大名著排行应该是《西游》《红楼》《三国》《水浒》。
客观说,《红楼》成书较晚,文字水平更高,不过和西游相比,并不能完全做到老少咸宜。

关于《西游记》,谈三个观点吧。

(既然是观点,就不是事实本身,只是自己的理解,所以勿杠。)


观点一:

《西游记》极大概率不是吴承恩所写。


吴承恩出生在1506年,1551年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50岁左右写了《西游》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晚年放浪诗酒,活了大约76岁,贫老以终。


以上是百度的介绍,但是读了很多遍西游之后,慢慢意识到,按《西游》里面所蕴含的“
政治博弈,释道之争,人生感悟”。

确实不像一个落第近30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人到中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的落第秀才,所能够理解并构建的,甚至了解的可能性都不大。


毕竟那个时代没有“头条”,没有“公众号”,没有“XXTV”,想当“键政局”也要有认知基础才好。


现存《西游》古本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京村口书店赠送给北京图书馆的三个印版,这个印版上只有三个出版信息:出版商——金陵世德堂;
校订者——华阳洞天主人
;作序——陈元之。

校订者华阳洞天主人
,这正是李春芳的别号。而李春芳极有可能不仅是校订,而是承担了整本书写作工作,或者说是《西游》这个“论文”的“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
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为什么是李春芳?

李春芳(1511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
状元及第
,授翰林修撰。以
善写青词
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隆庆二年(1568年),代徐阶
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万历十三年(1585年),去世,追赠太师,
谥号“文定
”。


状元之才证明了文笔的质量

官至首辅证明了政治的认知

善写青词证明了宗教的熟悉

得了善终证明了人生的感悟


所以《西游》的作者应该不是吴承恩。



观点二:

《西游记》就是人生成长的“日记”

《西游记》,西游,就是向西天的旅行。传统意义上“上西天”就是“步入死亡”。而“步入死亡”所记录的故事,可不就是
人生成长
的“日记”嘛。


那这个“成长日记”的梗概其实也蛮简单的。

可以简单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石猴出世-佛祖降伏

(灵根育孕源流出-五行山下定心猿)

阶段二:佛祖传经-出发取经

(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显圣化金蝉)

阶段三:出发取经-取得真经

(陷虎穴金星解厄-三三行满道归根)

阶段四:取得真经之后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第一阶段,是我们的幼年
无忧无虑,没有人生的目标,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第二阶段,是我们的少年
接受教化,找到人生的目标,希望自己未来可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成年
艰难前行,践行人生的目标,感受自己命运多舛

第四阶段,是我们的晚年
回归故里,回忆人生的目标,重问自己一生何为

按《西游》的章节,幼年7章,少年5章,成年87章,晚年1章。这大概不是人生正常的人生分布,不过不同的人生,幼年,少年,成年,晚年,也并不是靠年龄划分的。

毕竟“有人至死都是少年”


观点三:

《西游记》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的游记


《西游》是师徒四人一匹马的旅途,却只是一个人的“人生游记”。


最早登场的是“悟空”,他是我们的“心念”
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安的“心”,心猿意马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的“心”。
是的,“心念”不等于“欲望”。心念只是脑海中突然想做的“想法”。

就像幼年的我们,只有“想法”,没有“目标”,没有“欲望”,没有善恶。


第二个登场的是“唐僧”,他是我们的“目标”或者是那个“想要成为的人”。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或者说“人生方向”都是周边环境,时代机缘,社会共识所塑造出来的。“唐僧”的出现,也是“金禅转世”再加上“取经任务”所塑造出来的。

就像少年的我们,看似自己慢慢找到人生的目标,不管是过去的小朋友想当一个“科学家”,还是现在的小朋友想当一个“网红”,其实客观来看,都是被环境,时代,命运塑造出来的。

第四个登场的是“八戒”,他是我们的“欲望”。
八戒指的是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成年之后都很难不犯戒。而我们对自己的欲望所犯的错误往往都比较宽容。

就像成年的我们,走到这个花花世界,面对各种欲望,很难不犯错,也很容易放弃我们少年的目标,难怪“八戒”总说“咱们别去了,回高老庄吧”


第五个登场的是“沙僧”,他是我们的“理性”。
沙僧说过的每句话都对,比如著名的三句台词“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不过,这正确的理性,往往显得正确且无用。就像成年的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确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第三个登场的是“白龙马”(不说大家是不是都没注意到出场顺序漏了一个)。他是是我们的“身体”。
他是第三个登场,我却把他放到最后。因为原著当中,关于小白龙的描写太少了,一共就出现了四回。分别是第八回,第十五回,第三十回,第一百回。

他不常以人形现身,但是在唐僧收孙悟空为徒之后,收猪八戒之前,就收其为徒,按照辈分来说,他才是二师兄。

就像我们的“身体”,比“欲望”出现的早,是为“目标”服务的,但是“身体”除非出问题,我们大部分时候意识不到他的存在。


做个总结吧,《西游》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者应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另一个版本的《西游》。

“人就是从动物演化来的:动物性占了六七分,人性占了三四分,还有半分的神性”。这半分神性的显现,需要人性与动物性的对抗、和解、融通、升华。



PS:

文章内容有参考《解码西游》
作者:黄如一


【学习时间】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摘自
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