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空之王》从一个试飞小队的成长故事,讲述在大时代背景下,有这么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干着惊天动地的事。“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我想表达对他们的尊敬,我觉得他们的执着探索和奉献精神是普世的,是一直推动着我们社会进步的极其珍贵的精神。”
一幕空间推出《长空之王》电影视觉艺术展,以电影视觉艺术为载体,以电影故事为核心,通过电影视觉艺术的展示与陈列,带领观众感受电影创作和电影艺术的魅力。围绕该片的美术设计,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长空之王》美术指导覃伟立展开对话。
活动嘉宾
 ✦ 
覃伟立
美术指导
代表作:《长空之王》等
霍廷霄
美术指导 /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
代表作:《中国乒乓》《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乘风>》《革命者》《守岛人》《决胜时刻》《唐山大地震》《满城尽带黄金甲》《白鹿原》《十面埋伏》《英雄》等
精彩回顾
 ✦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我们邀请到我的小师弟覃伟立老师跟我一起,用下午两个小时分享电影《长空之王》的美术设计,我们大家共同探讨这部电影的美学体系。
前两天我也看了这部电影,我国关于飞机舰船题材的片子非常少,《长空之王》这样的空军题材更少。试飞这个命题本身更是不那么为人所熟悉,它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传达了非常深远的爱国情怀。这部电影我看完以后非常感动,它在五一档收获了好的口碑和票房,在视觉美学传达上面也有很多突破,将技术和艺术相融合。
我了解到现在有一种电影类型叫“新主流电影”,如我这几年参与的《长津湖》《守岛人》《革命者》《我和我的父辈》等电影均可算作此种类型。近十年,中国电影不仅在技术领域、视觉传达等方面有巨大进步,在新的主流电影的体系上也做出了大量尝试。
《长空之王》这部电影有很多突破,尤其是空军题材涉及到大量专业与机密内容,它的制作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先请伟立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自己在这部电影里负责的内容。
谢谢大家今天来参加这个交流,非常感谢霍老师、黄非老师的邀请,我对能参加这次交流会感到非常的激动和兴奋,也非常感谢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学术指导“《长空之王》电影视觉艺术展”。我在《长空之王》这部电影里负责美术指导的工作。
信念传递
请给大家分享一下,接到剧本后,美术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做了哪些探索工作,怎样跟导演交流?
刚开始进入项目时,我对试飞员题材是比较陌生的,能了解到的知识和信息都非常有限,只能先从感性的理解出发。当时我写过一段非常感性的描述,表达我最初对试飞员职业,以及对我们影片故事的感觉。把最初的感觉写下来,对我来说很重要,之后每次出现迷茫的苗头,或者预感快要走进死胡同的时候,我都回头看看这些最初的感受,调整思路。
同时,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们团队都在疯狂找资料,到处收集、采访和分析,包括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论文、航空史等等,这部影片涉及专业的内容非常多。在疫情稍微松一点的时候,导演约到了试飞院,也带我们去几个真实的基地考察,一共走访有十几个城市,包括东北航展。导演很懂飞机,美术组的小伙伴们也从第一次进试飞院时认不全飞机型号,到后来看到天上小小的飞机也能说出机型,根据起飞时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分辨出型号。
《长空之王》机库气氛图

考察过程中我们见了很多工程师,像田壮壮老师饰演的那般,他们看起来跟普通人一样,除了在做着一份不普通的工作。采访多了,发现他们都传达出一个共同气质,那就是对工作的执念,飞行员和工程师对自己做的事都非常有强烈的执念。这让我们后来在选择场景、制作道具、服装造型,包括设计徽章、标记等细节时,都不敢丝毫马虎,得秉持同样的执念。
这还涉及到我们工作里一个很大的难处,所有的试飞机构、军事基地都是机密地点,不能拍照、不能现场记录、不能录音,更不能录像。我们之前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普通的场景都可以随便拍照记录,但在那些地方完全不行,眼睛看到的基本上都涉密。我们只能用脑子记,每看完一处回来做速写速记,把巨大的信息量迅速进行整理,再结合我们找到的资料反复论证,从里面提炼出我们想要的一些元素、风格,形成制作方案。比如指挥大厅,首先不可能在真实环境里拍,而且就算能借用真实环境,出来以后也会缺少电影所需要的视觉风格和戏剧性。所以我们得把像类似指挥大厅这样的场景里所有的元素记录下来,整理好,再设计成既符合戏剧性又有真实性的场景。每次去考察之前都需要跟导演仔细研究,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去一次不易,要尽可能地集齐到所有我们需要的信息。要记的太多,回想起来那真是个特别烧脑的过程。
图1、图2 改装机库气氛图
图3-图5 测试机库气氛图
图6-图7隐身战机机库气氛图
图9-图10《长空之王》隐身战机机库剧照
我们在试飞院里看到的一切都非常真实、非常让人激动,有很多新的机型、新的故事。同时,也遇到了一个大问题,那些东西虽然真实,但并不能满足影片所要呈现的美术风格和戏剧性的要求。拿大设定来说,我国不管部队的建筑也好,科研场所建筑也好,都存在迭代的过程。试飞院作为科研单位,有时候会为了某些项目去搭建一个东西,可能过几个月又改了或添置了别的,没有时间去统一规划。因此试飞员里有很老的建筑,也有很新的建筑,还有很多临时建筑,不存在能让我们从中“找到视觉风格”这么个概念。这对于电影来说就有难度,因为我们既要保证真实,又要保证电影呈现的戏剧性。
图1-图2指挥大厅气氛图
导演跟我们主创反反复复探讨最终要做出一部怎样风格的电影,当时导演推荐了几部片子作为参考,《登月第一人》就是其中之一。《登月第一人》提供了质感、真实性和戏剧性平衡的参考,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它不是具体的助力点,而是一个重要的在思考方向上的帮助。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讨论出《长空》的一个最核心的点,那就是人物的情感。
试飞员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个人的探索和牺牲精神,对行业的贡献,以及工作的危险性确实是其他很多行业难以比拟的。我们采访了很多试飞院的试飞员和工程师,聊他们的故事。歼20的首飞李刚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些他的亲身经历还有他身边战友的故事,我们真的大受震撼。那种共情、那种悲伤,还有那种敬仰,确实是排山倒海一般。
我们自己受到强烈的情感影响,就觉得一定要讲好一个能让更多人产生共情的故事。怎样让人共情?我觉得需要在美术风格上走贴近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在真实里平衡戏剧性。结合剧情和现实条件考量,找到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亲切的、能感知的风格,而不是一个超现代的环境。超现代化会让所有东西看起来很炫酷,但人们从情感上是不熟悉的。我觉得《长空》的美术整体造型应该是追求共情和人情味,就找导演商量,我们从旧的苏式建筑出发。
图1-图2 灵堂气氛图
前苏联的建筑风格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筑影响很大,包括对工厂、科研单位、军事基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存在于我们好几代人的记忆里,是能跟我们产生情感连接,也最能承载集体记忆的美学风格。于是我们以苏式建筑为基础,做现代化的改造,暗含传承的意思,以真实感的营造引发共情。
我们想找一个苏式风格的工厂做整体改造,现在这样的工厂本身已经非常少了,还需要在我们的拍摄地范围内、具有实操性。为此我们走访了很多城市,从西北到江浙,寻找了很多航空的科研单位、航校,包括他们的宿舍区、制造厂,过程很波折,疫情期间很多地方不能去看,只能边查资料边寻找,最后比较幸运地在陕西找到一个已经不再使用的飞机强度试验所。这个试验所建于60年代,属于前苏联援建之后的建筑群,它跟苏联援建时期的建筑非常像,又有不同于援建时期的现代性,我们看完以后觉得非常符合《长空》的需求。但那个地方已年久失修,比较破败,我们做了大量的改造工作来实现影片想要的效果,其他东西以此风格为基础延展出来。
图1、图2 《长空之王》保伞室气氛图 / 拍摄现场
图3、图4 虚拟测评室 / 装具室气氛图
图5 《长空之王》装具室剧照
图6、图7 飞行准备室气氛图 / 剧照
图8、图9 综合训练大厅气氛图 / 剧照
图10 《长空之王》集体宿舍走廊剧照
缘  起
前两天我看了一些采访导演的报道,说他在这个剧本上打磨了五年,后来他找到了韩寒来做监制。我了解到导演在中航工业拍纪录片、宣传片拍了很长时间,他一直有情怀要拍一部长篇电影。你和导演之前合作过广告,这是你们第一次合作电影,请问《长空之王》是怎样开始的?
刘晓世导演和我大学时就认识了,毕业后我们合作过拍广告。他跟我说《长空》这个项目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要写一个关于试飞员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个很年轻、很优秀的试飞员,突然牺牲了,牺牲前不久他们还通过电话。这个事情对他影响特别大,那阵子他跟他的妻子两个人在家里想到这个事就会流泪,这让他想要写一个试飞员的故事。在当时的情绪里,两个礼拜的时间他们就写出了剧本第一稿。这时候韩寒导演正好来北京,和晓世导演聊到《长空之王》最初的想法,当时韩寒非常兴奋,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长空之王》项目诞生了。韩寒是一个创作者,也是个很谦逊的人,合作过程中特别尊重主创的创作自由,我很幸运能加入这个项目。
 图1-图3 《长空之王》改装机库剧照
共情和人情味
我们知道部队实际有其特定的制式,并且呈现出特定的气质,美术是如何构建整体的色彩、造型与美学的呢?
我想所有视觉的一切,造型也好,美术风格也好,都要源于电影希望表达的情绪,围绕人的情感,不是简单的外挂的东西。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我想通过场景表达对他们的尊敬,我觉得他们的执着探索和奉献精神是普世的,是一直推动着我们社会进步的极其珍贵的精神。试飞员这个职业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就像霍老师刚说的不太为人所知,甚至是神秘的。我们把试飞基地设置在广袤的西北,构建出一个被雪山、戈壁、沙漠环抱的小城市,城市边上的荒漠里有一个基地。边远的小城、雪山下的烈士公墓、荒漠中的基地,都映射了试飞员的不为人所知和神秘感。我们以此为基础,再去构建和统一其他场景。
图1、图2 试飞基地机场气氛图
从选择苏式建筑造型,到后面的色彩的选择,都是依照的同样原则。部队、科研单位的色彩不像我们的生活或是一般喜剧片等其他类型片那么丰富,它们其实是相对比较制式化,比较单一的。我们会把一些回避不掉的色彩首先挑出来,比如红色、绿色,还有蓝色。我们还观察到部队里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颜色都很直白,我们要在这些颜色中寻找戏剧性和人情味,就需要做非常多的衔接工作。这个衔接不仅仅是色彩的过渡,质感也很重要。有时候通过改变颜色明度,有时候赋予相同的颜色不同的质感,包括软硬程度、厚重度等,各种层次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质地。
同时,我们给不同基地用大色块做区分:南部基地使用绿色和灰色做为主色调,既符合部队的制式化,又呼应南方温暖的、湿润的天气;到了西部以后,我们加入了大量的红色和暖色调,一方面体现西部干燥的环境,另一方面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比如在设计雷宇的两个不同的室内环境时,就用了这个方式,在确定大的色彩方向后,围绕某个单独场景的戏剧性,制定颜色配比。
图1 雷宇原南方部队公寓拍摄现场
图2 雷宇试飞基地公寓拍摄现场
图3 南部基地气氛图
图4-图6 南部海空场景气氛图
图7、图8 试飞基地沙尘暴气氛图
图9、图10 羊圈气氛图 / 《长空之王》剧照
《长空之王》中的很多场景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比如你说将“发电站”作为影片的诗意表达,还有我们现场很多观众问的“陵园”,请大概为我们分享一下。
其实我们先构建了整个试飞基地的周边环境,做了一个《长空之王》专属的空域图,把所有和剧情相关的场景都包含在里面。试飞基地的空域里,设计有一个光热发电站,作为地标,它承载了未知、神秘和诗意表达,体现出某种不可言喻的情绪价值。雷宇从温暖潮湿的南方部队第一次来到戈壁,快到这个神秘的试飞基地前,先看到的就是它。荒漠中巨大的光热发电站和温暖潮湿的南方景色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对于雷宇来说,就像一扇通往全新未知世界的大门。同时,它在电影的空域里也是试飞基地大门的象征,每当战机飞过它的时候,就说明离基地不远了。
图1《长空之王》空域图
图2-图4 《长空之王》光热发电站剧照 / 拍摄现场
影片中最有精神化象征的场景是试飞烈士公墓,牺牲精神是《长空》精神内核的灵魂所在。真实的试飞烈士公墓并不在戈壁中,而是在陕西常见的黄土坡上,种有很多松柏,基本上是树木遮挡、看不见里面的,公墓的造型非常写实,但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戏剧性情感冲击。还有一个真实的参考,在喀喇昆仑山下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真实的公墓是照传统中国陵园选址,在一个山坡上,朝着试飞院的方向。这个最初的观察成了后来做公墓设计时始终贯穿的想法,要遵循中国传统丧葬选址的习俗,我总结是靠山望川,川是河流也可以指平原。
导演在最初的剧本里描绘了一个意向,阳光下戈壁里飞机垂尾做的墓碑。我觉得这个意向非常好,于是我们最终把公墓设定在一个雪山下的陡坡上,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戈壁中的试飞基地,公墓和机场形成一个守望的关系,形成情感的连接。烈士公墓是先烈的安息之处,也是试飞基地的守望者。墓地设计成一个类似停机坪的结构,镶嵌着铜五星的花岗岩垂尾造型墓碑整齐排列;一个铸铜T型垂尾抽象造型的纪念碑,象征一架领航飞机;纪念碑的铸铜五角星底座燃着长明火,象征烈士的精神永存。
图1-图5 试飞烈士公墓气氛图
图6 《长空之王》试飞烈士公墓剧照
试飞员家的设计我想要尽量接近真实,体现人物个性和情感。当时等待了很久,申请到去拜访几个试飞员的家。我觉得对于美术指导的工作,亲身感受很重要,需要感受环境氛围,有条件的话亲眼看到那些家居颜色、软装物件,以及为什么他们把柜子放在这儿,为什么门后会挂东西,这些背后的故事对于我来说都很重要。
试飞员的家也不能拍照做任何记录,还是只能用脑子把所有特点记下来。我发现有一个共通点是,试飞员的家都很温馨,一看就是女主人布置的,非常平和生动,很有生活气息。这种气息我感觉比一般的温馨家庭更有目的性。我觉得不是刻意的,也许是嫂子们希望丈夫平安归来在潜意识里自然的情感投射,比如家里都有吉祥相关的布置,像平安结、事事如意挂画,家里都有很多植物,带来欣欣向荣的生气,让人感觉放松和幸福。
张大队的家是剧情中人物出现最多的一个家,更是所有人物情感的交汇点。我觉得这个家应该是包含深情的温馨的家,像是嫂子精心布置的,不要有设计的痕迹。我们通过家庭陈设的细节,来表现嫂子对丈夫工作的支持和对一家人生活的期盼,她希望张大队每次下班都能平平安安地回到家,所以在家里布置很多跟平安相关的元素。家具选择实木家具,体现张大队的沉稳朴实,实木家具上放着花边布艺,就像是嫂子选购的,一刚一柔,让空间整体平衡柔和。生活用品上色彩搭配丰富,阳台的绿植生机盎然像个小花园,整个场景需要让人感受到,这是个特别热爱生活的美满家庭。
图 《长空之王》张挺家剧照
张大队代表的是第二代的试飞员,第一代是勇气型,第二代技术型讲究人机合一,第三代是专家型“会飞的工程师和设计师”,雷宇代表着这第三代。以张大队为代表的第二代对飞机的掌控像对自己身体的掌握那么熟悉。所以张大队很重视勤奋。我们在他家里布置有“凌云”、“业精于勤”这种勉励自己的字画,这也是在生活中的试飞员家中常见的。由于张大队常年忙于工作,他家里关于家庭聚会和家人的合影非常少,他是带团队的,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展示柜,放置他跟学员们的合影、他参加的各种机型的首飞纪念、用过的头盔。这些陈设显示,家人都很支持张大队的工作,以他为荣。这些布置结合了一些探访真实试飞员家庭时得到的信息,我通过加工把这些信息强化了,让整个家就像一个饱含深情的女主人布置的。
图 张挺家拍摄现场
集体创作的艺术
我还想聊一个技术问题,有采访说我们这个戏的前期预览就做了小一年时间,咱们的展览上也有很多的分镜。请问在前期预览方面,美术是怎样跟视效公司合作的,虚拟拍摄等新技术又是如何跟美术的视觉体系结合的?
刚才霍老师提到“大美术”的概念,现在做美术指导很大的一个挑战是你所要协作的部门变多了。我们全片的视效镜头非常多,空中和地面的场景里都有很多视效镜头。视效在最初设计阶段就参与进来了,我们会沟通了解视效的需求、拍摄的难度,还有我们创作的方向,在美术设计上的一些想法。他们关心场景的具体问题:设计的机场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背景,学校的背景又是怎样,会不断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时我想如果每次都很零散地回答,在沟通中大家有可能会遗忘或漏掉信息。所以我们就以《长空之王》的空域图为基础,对应所有场景的位置、朝向、间距。后来所有需要视效的场景,我都会单独给到视效沟通文件,不止是搭景和制作的文件,我会特别准备一个视效合作文件给到对方。这方面文件包括几部分,一个是PPT的资料式的,另外一个是用UE。UE会在一些虚拟的光效和场景上给到很直观的效果,导演、摄影、美术、分镜、视效都能看到直观的环境,获得各部门需要的信息,比如塔台后面是什么、跑道有几道、窗户望出去是什么样,都会有个概念。几乎所有跟视效有关的部分,都有UE制作。由于疫情等因素,我们有大约一年时间在做筹备,面对各方不确定因素我们没有等待,而是利用宝贵的时间,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得非常细。导演说那要不我们把全片的预览都做出来吧,这样对视效、制片等等各部门后面的工作安排也比较有效。我们就在筹备的第一年底的时候,花了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把全片的预览制作出来了。这个预览包括了UE的部分,包括了概念图,也包括了很多手绘的分镜。
图 试飞基地机场气氛图
关于虚拟拍摄,由于这个项目的特殊性,大部分跟飞行座舱有关的镜头都要结合虚拍,由虚拍部门专业的老师们来负责。我觉得美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在美术风格上的控制,比如山川、阳光、色彩、云的形态应该什么样,都由我们之前的设定提供。最终的画面效果是由导演和摄影部门、视效和虚拍团队他们一块完成。整个拆分过程比较复杂,通过预览把所有的工作细节拆分成属于美术模型部分的、属于前期场景拍摄部分的、需要合成素材部分的,或是后期加入的合成部分,所有的一切都有详细的表格,注明每部分的工作节点,以及需要达到的效果。
关于具体美术场景和视效的结合,可以用机场来举例,片中的机场是参考三个机场的特点综合设计而来的,跑道很好的试飞院机场、西部能看到雪山的机场、西部戈壁里的机场。由于很多内容涉密不能照搬呈现,也不能还原敏感的地理信息,我们靠眼看脑记的内容来重新创作,并且结合视效把环境背景全部替换、整合,把局部景致和结构不合适的地方进行微调,然后用UE把整个机场建筑和周边环境设计都做了出来,既作为前期预览的物料,又做为后期视效合成的参考。
图1、图2 《长空之王》入列仪式剧照
前面霍老师提到的试飞员烈士公墓也是视效使用得比较多的。我们前期先用UE把公墓和周边的环境都做了出来,后来把演员们有表演的区域,约半个墓地大小,在户外都搭出来,另外一半跟视效商量用三维来补充。如约15米高的铜铸纪念碑,我们在现实里不可能浪费人力和财力完整搭建出来,所以我就跟视效部门商量确定最终效果,并提供三维需要的设计细节。
这些例子都是介绍团队相互是怎么配合的,我觉得这是现在美术工作里必要的一环,你需要先有设计,然后跟视效部门沟通。为了让他们的构建更准确,我其实做了非常多的前置工作,比如我把片中公墓所在的山坡,找了一个实景,一个真实的山坡在祁连山脚下,它的坡度、阳光、方向都符合我设计的空域的阳光方向。我们把那个整个山坡在地图上的资产全都下载了,在UE里重塑了整个雪山和山坡,然后再把我设计的公墓安到山坡里,它的坡度,楼梯有几阶,大字多大,写在什么位置,墓地旁边的草、树木也全部模拟。我们还推测了可能拍摄的月份,当时的墓地阳光方向,太阳高度,来防止背景里山的光照穿帮,这些点我们在前期全都演练过了。根据前期预览的拆分,实施搭景的时候我在陕西找了一块工地,把地面整个做平,搭建墓地的一部分。搭建的时候也充分跟视效和摄影沟通了,阳光的方向实际上能做到60%-70%相符,不可能完全相符,我们判断不太影响效果、不会穿帮。其实大家知道是无法完美融合一致的,如果要求背景光完全吻合,拍摄时间会非常的短。而且演员在场景里的动作,阴影等也有影响。导演、摄影、制片我们各部门都协调好调度、走位等整体可操作性,我们都做了平衡后,复核太阳的光位,甚至在计算机里面模拟出来,再搭建公墓。
图1、图2 撞鸟气氛图
图3 坠机气氛图
图4、图5 《长空之王》剧照
图6 拍摄现场

我觉得美术到这个阶段,必须得有一个很宏观的认识和观念。美术得清楚每个部门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必须清楚自己心里面你想要什么而各部门能呈现什么。美术得为你负责的那一部分负责,如果发现达不到原计划的视觉效果,需要沟通如何解决。长空的主创们审美都很棒,演员、编剧、摄影、灯光、造型、视效、录音部门,还有动作组都很专业,大家展现出各自惊人的创造力,我们和导演一起,相互促进,让《长空之王》呈现出属于自己的美学。
伟立老师关于后期美术前置的分享非常有意义,这是学校在进行创作理论教学是较少涉及的。最后我把时间让给同学们,在场的各位有什么问题?
观众:请问雷宇包伞的“伞陵”场景是真实的,还是专门根据情节设计的?
这个确实是有依据的。飞机下来以后,比如减速伞会在地上拖行,有很多虫、砂石、树叶等等,他们需要抓紧做清理。而救生伞,跳伞之后可能出现损坏,如果还能用的话,他们会做专业修补,也会定期的检查看各种五金件有没有坏,实际上是有这么一个地方的。
最初设计伞陵场景的时候,我们去看到真实的保伞室、伞具室,都以功能性为主,并不是那么有形式感。这是戏剧性非常强的一个环境,而这段剧情的台词非常少,我觉得这种时候美术场景得说话,需要帮助呈现这段历程对雷宇整个飞行员的成长有什么样的作用,所以这个场景的戏剧任务是第一位的。导演跟我讲这幕戏的时候,讲到这里有冲突性,雷宇以为他的伞是要挂上的,结果没有被挂,而是突出功勋伞,引出包伞和人物的成长变化。我参考了国内外一些晾挂伞的形式来画草图,这过程中,我感觉伞陵的场景应该像是一个英雄的殿堂。所以伞陵场景需要有纵深的,还有纵向的变化,承载人物内心的变化。
图1-图3 伞陵室气氛图
当时是用一个旧仓库改造成伞陵室,这个仓库原来是用来做飞机实验的,很高也有剧情需要的纵深感。它有一个高大的黄色大门,我觉得这个颜色非常棒,很符合我设定的色彩需求,也增添场景的真实感。但那是个三开门,只能向一侧开,不利于在这个环境营造仪式感。所以我把门做了改造,让开门的时候只能从中间开一条缝,营造圣殿的感觉。一束光线进来,照亮一排排的巨伞。巨伞,像圣殿里面的巨人,当雷宇一个人走进来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巨大的五六米高坠挂巨伞的冲击力,以及那个烧焦的反尾旋伞给他带来的震撼,后来它就进入到雷宇的给战机加装反尾旋的思考里面。这时候有句台词,雷宇问老师“我的伞挂哪”,老师说你的伞扔到弃伞口。台词“弃伞口”正好跟墙上“伞具回收口”的牌子中和了。我觉得场景跟演员产生一种很微妙的化学变化,有恰到好处的冲突性。这像是美术和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共同完成这部分剧情的书写,最终呈现了伞陵这一个场景的效果。
图1、图2 《长空之王》剧照 / 伞陵室拍摄现场
由于时间原因,咱们今天就到这里,非常感谢伟立老师给我们分享他在《长空之王》的创作感受,我很受感动。
谢谢霍老师邀请,很高兴跟大家分享!
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一步一步在前进,对我们创作者来说,今天下午的两个小时很宝贵,伟立老师说的很细,前期怎么设计,与视效、UE等各部门怎么协作,举了很多详细的例子,谈的都是他真实的创作体会。我们在座的有来学习的在校学生,肯定都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们中国电影美术学会还会有这样的精彩分享,欢迎大家积极参加。再次感谢伟立老师,谢谢大家!
关于一幕
1M SPACE
一幕空间作为首个以电影艺术为出发点的体验+互动空间,致力于将电影与绘画、摄影、音乐、装置、沉浸式体验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以新鲜多元的视角,碰撞出电影的全新可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