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特邀电影《飞驰人生2》的美术指导赵学昊、视效指导乔乐,于北京798艺术园区一幕空间展开《飞驰人生2》电影视觉沙龙,一起开启“驰骋”开讲!
活动嘉宾
 ✦ 
赵学昊
美术指导
电影作品:《飞驰人生2》《人生路不熟》《四海》《误杀》《误杀2》《我和我的家乡》等
乔 乐
视效指导
电影作品:《飞驰人生2》《人生路不熟》《四海》《飞驰人生》《唐人街探案2》《乘风破浪》《推拿》《浮城谜事》等
活动回顾
 ✦ 
时隔5年,《飞驰人生2》亮相2024春节档,电影在故事层面、视觉规模和制作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面升级。为达到韩寒导演希望展现给观众的“跟最精彩的世界级赛车比赛相抗衡”的视觉效果,各部门通力协作,从赛车的整体外形、内饰、改装件等细节的塑造,到赛道构建、赛车姿态、极端天气场面等视觉效果的呈现,每一处都下足了功夫,力求给观众营造极致沉浸的震撼观影体验。

美术和视效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服务于剧本。美术在前期把控电影的整体视觉美学,视效在后期进一步地对视觉画面进行美学上的修饰。本片的拍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上海驾校与新疆赛场。
01
上海部分主要场景
首先是星羽驾校,我们在前期筹备时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驾校实景。戏剧性的是,这个驾校像电影里的星羽驾校一样,即将被拆除,只来得及拍摄部分动作场次。所以电影里的驾校场景实际由两个真实的驾校改造、拼合而成,美术组临时在另一个驾校内复原了汽修厂,完成主要剧情的拍摄。
图:星羽驾校 设计模型 / 成片效果
图:星羽驾校内景 概念设计
图:星羽汽修 置景效果 / 成片效果
除了在驾校内搭建了一个“驾校”外,美术组还在工厂里搭建了一个“工厂”——辛地机械(老头乐工厂)。选择在这个废弃工厂里改景拍摄,一是因为其内部空间足以设计整个老头乐工厂的流水线设备,二是其外部道路有点像环状跑道。
图:辛地机械 整体规划图 / 成片效果
图:辛地机械内景 概念设计 / 成片效果
我们把“老头乐工厂”看作一个可以做各种各样赛车测试的游乐场:在哪里做涉水测试,在哪里做颠簸测试,又在哪里做弯道测试……美术从设计初期便着手规划细节,确保在实景里面完成叙事内容。
图:涉水测试 拍摄现场
对撞中心场景主要拍摄了两次对撞,第一次是实拍加视效完成的两辆车真实对撞,第二次则是从上海到巴音布鲁克赛道的转场。其实在一开始,剧本里只提到“张驰带着厉小海从上海到了巴音布鲁克”。但后来导演认为,张驰从一个失败的、落魄的驾校教练重新振作起来,他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初心,这是剧情上很重要的兴奋点,必须要有震撼的视觉效果。所以,导演最终决定做一个时长在一分半钟的视效转场镜头。
为控制视效制作成本,视效部门需要在拍摄前制作高度准确的动画预演。包括拍摄的镜头调度、对撞中心实景的尺寸、两辆车的距离位置、对撞出的效果等,都经历了从二维的概念设计到三维的动画预演的过程。需要等到动画预演与成片的相似度达到90%以上,再开展拍摄计划。由于迟迟未能找到符合拍摄需求的对撞中心实景,且多次测试对撞转场的概念效果,视效部门在制作了许多版本的动画预演之后,才与导演一起确定了影片里呈现的“风沙”版转场。
图:早期“液体版”概念设计
图:终版概念设计
张驰处于人生的低谷,在不断被打脸的情况下,他慢慢找回自己的方向,重新追逐梦想。风沙朝着镜头冲过来,啪啪吹打着他的脸,撞到了一个完全黑暗的空间里。在车撞的那一瞬间,他看到一辆被沙尘盖住的车,就像他的蒙尘的前半人生。就在这时,他用飞驰人生的速度,一个火花把沙尘吹开。在吹开的过程中,他的名字与车号慢慢显露出来,被烧铸在车的表面,这是他的战衣与骄傲。

导演认为整个过程要做的像新车展示时,一块很轻柔的丝绒被揭开的感觉,所以沙子必须做的特别细。这是影片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衔接点,必须在一分半钟内完成从最低谷到最高点的情绪转变,所以视觉是从完全的黑暗到一个最激烈的竞赛状态之中,从暗到亮,从无色到有色。视效指导在后期时写了一段话,希望用感性的语言,让视效公司的制作人员明白电影想要的效果。
关于“着火的轮胎”,视效部门也做了很多概念设计和测试。拉力赛车只要开到120迈以上,刹车片就会变得火红。在拍摄制作《飞驰人生1》时,我们用真实的直升机去拍摄了一个烧红的刹车片,在此基础上去做《飞驰人生2》的镜头,原本对真实性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导演看完之后说,这是90迈没到120迈。因为拉力赛车是在沙地上开的,轮胎的震动能够展示其速度感,导演对此要求特别严格,视效部门反复修改,又提升了震动和转速,才做到现在的效果。

《飞驰人生2》里隐藏的视效:碰撞转场
02
巴音场景综合搭建
巴音场景综合搭建为瞭望台+P房+发车隧道+出口,全部在一个大约1万平米的摄影棚内搭建完成。发车之前的场景也在上海拍摄,设计难点在于如何与新疆部分衔接。我们将之设定为一个穿山隧道的内部空间,可能是巴音布鲁克组委会利用山洞里的发射井,改造成大赛的P房,整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防空洞设计,从山体里面的洞口发车。
图:巴音场景 搭景设计图
观众在电影中可能只看到3支车队,实际上美术组设计了10支车队,每支车队派两辆车去参加比赛,这个场景就是每个车队发车前的维修区。为了方便各个车队的调度,拍摄赛车的发车场面,整个场景的体量非常大,长度是180米,宽度56米,高度达到20米,搭建难度也是较大的。
图:巴音场景 设计图
图:巴音场景 置景效果
因为导演是职业赛车手,他对专业性与真实性要求极高,现场所有的道具都要真实可用,包括屏幕里的数据,也都是实拍而非后期合成。就一般的影视作品而言,类似屏幕中的数据只要做一个平面设计就足够了。但导演要求对标F1的工程程序,可以控制赛车的真实数据。所以美术和国内的几个赛车俱乐部的工程师一起花了10天左右的时间,把所有的数据又重新做了一遍,视效部门再将之做成动态效果。
图:美术-组委会、光刻屏幕UI设计平面图
图:视效-组委会、光刻屏幕动态制作、最终合成
图:光刻P房 成片效果
暸望台也是在上海搭建完成的,视效部门用CG将其“放”在巴音布鲁克的山顶上。这个场景有特别大的玻璃,需要展示窗外的环境,光的反射也较为复杂,给制作带来了难度。根据剧情,塔里面展示了阴天、晴天、风雪天等天气环境,需要在现场打好灯光,后期合成外面的天空。我们在新疆的山顶上用摄影机拍摄了不同天气的素材,但因为是夏天拍的,所以风雪天只有用CG制作。
图:瞭望台内景/外景 设计图
图:瞭望台 视效合成效果
从电影里可以看到,拉力赛车是从隧道里“飞出来”的,因为此处需要这样高涨的情绪,发车即是飞驰人生的开始。我们找了实拍中赛车飞得最高的一个镜头,与隧道镜头合成,完成了这个片段。
图:实拍素材 / 后期概设 / 成片效果
03
巴音赛车综合方案
发车之后就是计时点,最难的还是中间一闪而过的数字,5个计时点的每一个数字都要掐着表算。
图:计时点相关设计
韩寒导演希望让赛车开到真实的速度去拍摄,可以说是真的举行了一场比赛。由于拉力赛对路面要求严格,我们的质检团队提前半个多月去铺设了将近15000米的土路,排除坑洼、积水和碎石等。实景中没有剧情需要的“完美”的坡,也需要美术组提前设计,移除部分原有土层再进行搭建。
图:飞跳示意图
美术组采用化繁为简的设计思路,设计了所有车队的涂装,让整体的设计更加扁平化、二维化,颜色更加符号化,目的是在复杂的地势情况下,让观众更容易分辨不同的赛车。当然剧组不可能把所有车都运去新疆,真正去的只有三辆,包括一辆可以用视效变成任何车的“替换车”,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车辆维护成本和拍摄难度。
图:赛车涂装设计
风雪冰雹赛段是本片的一个高潮段落,我们在前期做了一些概念设计,尽量规避拍摄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由于夜晚实拍山路开车的危险性过高,所以拍摄时间尽量选在下午或阴天,如果是晴天,就在山体的阴影里拍。视效部门先将实拍的素材改为夜间效果,再加上车灯、尾灯和雨刮等,最后在车外加风雪和冰雹。另一个难点是怎样与剧情结合,什么时候开始冰雹,又如何一步一步减弱,到突然出太阳。经过反复测试后,得到了现在的版本:张驰在直线的冲刺的时候看到了自己,追上了自己,超越了自己,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
图:风雪冰雹赛段 前期概念设计
互动环节
 ✦ 
观众:AI技术对电影视觉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Sora这个技术是这两个月才出来的,我们也觉得很震撼。在拍摄《飞驰人生》时,我们也用了很多AI工具,它可以生成很多不同版本的概念设计图,给美术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但目前AI生成的场景还做不到符合剧情和人物需要。我认为目前AI的前景可能被放大了,创新部分还是以人为基础的。
乔 乐
我同意乔老师的观点,我个人也在学习AI,目前来说它还是无法替代人工设计的,与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还是有很大差距。
赵学昊
观众:《飞驰人生2》的开头没有跟第一部相呼应,所以也是开放式的吗?
其实第一部的结尾是一种升华,第二部是落地的开始,不需要太在意他们之间的衔接点。
赵学昊
观众:两部在视效上有没有比较大的转变?
我认为是一种升级,赛车设计上的升级和视觉效果上的升级。第一部更加注重画面的好看,第二部则更重注落地,追求更真实的效果。
乔 乐
关于一幕
1M SPACE
一幕空间作为首个以电影艺术为出发点的体验+互动空间,致力于将电影与绘画、摄影、音乐、装置、沉浸式体验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以新鲜多元的视角,碰撞出电影的全新可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