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于文章末尾扫码进群,每日免费分享文旅大产业研究报告。

自2020年起,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连续三年发布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通过社会调研与数据分析持续跟踪我国健身人群的行为变化,深入洞察大众健身行业的真实需求,为包括会员企业在内的众多体育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
大众健身运动与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大众健身行业兼具公共属性和市场属性。长期以来,受限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众健身的消费需求不高,我国大众健身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2008奥运会后,普通大众开始形成为运动买单的普遍意识,为大众健身服务的体育公司逐渐增多。
政策助力大众健身供给改革
2014年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充分肯定了体育消费对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意义,尤其是2014年国务颁布46号文件,要求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大众健身消费开始正式走向主流视野。对于推广大众健身消费,我国政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该体系具有三个特点:宏观把控、重点项目和地方推广。在宏观把控上,以“46号文”等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大众健身消费作了宏观诠释。在这一时间段,纲领性文发挥的作用在于:调配置、定方式、设目标。在调配置方面,明确哪些用地、哪些方式可用来满足体育消费的成长需要,倡导复合用地、加强体育从业人员供给等;在定方式方面,注重委托运营、设施开发、信息化建设方式;在设目标方面,量化体育产业及消费发展目标,如产业规模5万亿、比重占GDP超2%、居民体育消费规模超过2.8万亿等。
基于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还出台了符合各重点项目、各地体育产业实际推广情况的产业引导性政策。点项目系列文件围绕重点体育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制订:前者主要是针对人民大众喜欢程度高、产业价值大、代表我国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马拉松、自行车、冰雪、航空、武术等;后者主要针对体育旅游、运动健康等有发展前景、产业联合性强的产业融合项目。
在地方推广上,地方政府将体育事业融入到城市发展当中,根据自身条件和定位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消费政策,如海南重在将体育产业与自身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打造,而重庆则将体育消费定位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大众健身消费的挑战与应对
在全面的政策和配套支持下,体育产业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力,体育产品、健身、培训、赛事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而体育消费需求又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涨船高,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推动了大众健身消费蓬勃发展。然而,疫情期间大量中小体育服务企业遭受重挫,疫情反复也致使国内消费者信心产生波动,因此短期来看,我国大众健身消费一贯的增长势头可能受到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大众健身消费政策或将转移重心。在体育产业发展初期,产业政策更倾向于通过资金、制度调整资源配置、支持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进入扩张、成熟期时,产业政策更侧重于完善产业生态。
今年三月,《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保障社会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务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这实际上是将体育消费纳入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
在下一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依然是大众健身消费的决定因素,而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则将成为大众健身消费的重要助力。
报告较长,如需要PDF完整版可于文章末尾扫码进群获取。每日免费分享文旅大消费产业研究报告,学习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