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重新发现附近」的呼声下,对传统文化与在地历史进行再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在各种创意人/创作者与在地的“双向奔赴”中,作为载体的在地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作为国内最早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上海新天地是在地文化再生产的先行者,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亲历者角度,分享由XINTIANDI新天地发起的「天地本室」——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也是XINTIANDI新天地面向未来的一次「文化再造」新尝试
上海新天地,大家都熟。
1999年动工、2002年全面开业,从2003年的ULI国际大奖开始,获奖无数。历时二十余年,依然活跃在上海城市一线,迎接着来自全球的考察者。
在「重新发现附近」的呼声下,对传统文化与在地历史进行再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在各种创意人/创作者与在地的“双向奔赴”中,作为载体的在地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作为国内最早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上海新天地是在地文化再生产的先行者。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亲历者角度,分享由XINTIANDI新天地发起的「天地本室」——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也是XINTIANDI新天地面向未来的一次「文化再造」新尝试。
即便有所准备,但当我们越过被上海新天地重塑的当代生活方式,试图窥探藏在棋盘城市肌理与石库门弄堂下、层叠在百年时光里的在地文化与历史时,才发现我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只是沧海一粟。
1949年《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的新天地区域
譬如街道。
光一条淮海中路,就值得用数十万字来书写。关于这条路,能从黄金大戏院写到百年前上海剧演的繁荣景象;能从勃吕纳路、宝昌路、霞飞路、林森路这些曾用名,写到对应人物与大时代变迁;能从80年代的人民照相馆,写到上海时尚的近代潮流;能从路边数不清的家宅居所,写到聂耳、宋庆龄、杜重远……与他们在上海的传奇往事。
但它也只是新天地区域东西向17条、南北向18条道路的其中之一。
淮海中路历史街景
譬如里弄。
光一处西成里,便包罗了能聊上一整年的人物与故事。
围绕这个建于1926年的旧式里弄,可以聊左翼作家们的“文学工厂”——沈从文、丁玲、胡也频和他们创办的红黑出版处。
可以聊海派书画的群英荟萃——吴湖帆、陆抑非、张大千、黄宾虹……百年前的海派画家们以同仁结社的方式,举办艺术聚会、鉴赏展览,并创造出“大风堂”这样的画派,走向世界。
从这里的人物出发,还能衍生出更多具有时代性的话题——从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钱剑秋到中国早期女权主义;从周子同、伍仲文到中国现代教育的迭新等等。
但西成里,也只是新天地21个地块、近200处里弄的其中之一。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关于西成里
著名历史学家熊⽉之认为“由于租界的存在,使得近代上海城市⽂化特性呈现两极并存特点,世界性与地⽅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度分层,有中有⻄,有⼟有洋,中⻄混杂。”新天地所在的太平桥区域处于法租界、英租界、华界三界交汇之处,是上海多元⽂化碰撞、东⻄⽅交融的代表地区之⼀。
这里的每条街道、每栋屋宇里,都蓄积了太多的往事。
而从这些跨越百年的历史与往事中,能找到它向整个上海,甚至是向整个中国的投射。
在这里,能看到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开发的雏形,能找到现代消费潮流与生活方式的影子,能发现公共性与现代性的萌芽,能探索贯穿数个代际的思想传递与文脉传承。
我们把这些,称为“本事”。
恰巧,创作者和设计师们最需要的便是这样的“本事”。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商店外景
多大,
才能装得下“新天地”?
往大了说,可能需要一所档案馆或一座博物馆;但往小了说,也许一间“亭子间”就够。
亭子间位于石库门单元半楼梯拐弯处,通常朝北,冬冷夏热,房间面积小,是石库门住宅中条件较差的居室。
但它却是一个包裹万象的所在,如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所述,住在这里的人物有流浪艺人(包括文人、艺术家、美术家)、投稿文丐、大中学生、情爱男女、中级职工、练习生徒、失业分子、江湖术士、劳动工役……无数默默无闻的故事发生在此,也有无数作品在这里诞生。
石库门单元空间结构图
而「天地本室」,这个利用建筑闲余架空空间所打造的档案式展览/工作坊空间,正是一个如同亭子间的所在。

空间一共两层,其中二层仅余一个狭小的过道与一面书墙。而一层也称不上阔绰,一侧为档案区、一侧为书籍阅读区,围合出一片可自由使用的空间。
这就是天地本室。
摄影:许晓东XDstudio
这个空间由XINTIANDI新天地创立并发起,有恂文化作为文化研究顾问,一筑一事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它是一间专为在地再设计提供文化研究与生活观察的材料室——也就是所谓{文料室}。
其作用,是面向那些希望从上海新天地在地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的共建者,为他们提供灵感素材与驻地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上海新天地的地方“导读”。
摄影:许晓东XDstudio
四个切面,
上百个视角的「生活考察」。
上海新天地太大,要更好地使用这片宝藏,也许我们需要进行“从历史到本事”的抽象。
在天地本室名为「根与径:跨越历史的对白 (Life between 'rooted and routed')」的内容呈现计划中,将从「公共:从空间到生活」,「创造:从文化到艺术设计」,「思想:从启蒙到现代教育」和「繁荣:从消费到生活方式」四个篇章来剖解新天地的“本事”。
根与径:跨越历史的对白 
(Life between 'rooted and routed')
而每个篇章将切分为数十项课题,以选题的方式组合文献、档案材料与书籍导读。
其中,在已呈现的第一期主题「公共:从空间到生活」中,我们把城区放到显微镜下,让阅读者能进入新天地的空间细部里,进行生活考察。
其中每个小空间,都能找到它有趣的“事”——既是本地事,也是本事。
第一期主题的内容来自工作组对一百余本书籍、数百篇论文等资料的查阅考证,在几个月的筹备期里,工作场所也变成了“资料的海洋”
被“盒装”的「本地材料库」
清单中这些课题,在空间里,是一整面墙整齐排列的档案盒。
在每个盒子中,与课题相关的文献、照片、设计图、故事记载等各种资料被归纳、集中。与此同时,每个盒子还关联着一系列“导读”,可以在空间的展品、书籍中找到与该课题相对应的内容与章节。
对每个来这里寻找线索的人来说,只要找到感兴趣的条目,翻开即可“一网打尽”。
摄影:Simon©ZSDC

人手一本的「共建手帐」
天地本室为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准备了一份手帐式的指南。你可以使用这份指南,以这个空间为原点,自由探索新天地。
探索:
· 使用清单,查阅感兴趣的档案条目,以及对应的书籍导读
· 使用探索地图,沿淡水路索骥新天地在地人文
共建参与:
· 使用留言贴纸,补充留言注释/评论,或者被激发的灵感
· 使用课题卡,建议您认为值得补充的观察角度或选题
· 使用在地研究计划申请,提出您希望进行的在地研究项目
· 使用探索清单卡,创造属于你的城市探索提案
摄影:Simon©ZSDC

摄影:许晓东XDstudio
一张悉心筛选的「上海书单」
如果想要了解上海新天地区域,打开一本书是个不错的开始。由天地本室的文化顾问赵燕和书架共建合作伙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百新书局共同挑选的近200本书涵盖了在地历史、文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地图集中发现从江南水乡到摩登都会的变迁;通过《点石斋画报》《民国风情百美图》理解西风东渐的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形成;在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系列丛书中观察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此的居住、饮食、服饰、交通、娱乐、消费等日常生活;跟着王安忆、金宇澄、孙甘露、沈嘉禄走进时光深处,远看祖父母辈和父母辈如何在他们的时代中接受错综复杂的境遇和历史宿命,直至平静;最后翻开各类文化地图和指南,规划一份路线,从这里出发,踏上探索在地的旅途。
重点推荐: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作者:孙逊,钟翀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收录了217幅上海古舆图和近现代测绘地图,时间跨度从1504年到1949年。这些地图中有不少是海内孤本,为我们重新想象过去的上海提供了依据。
《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第三辑)——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作者: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编委会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的变迁有时令人感慨。但从行号图上看,许多变化仍然有迹可循,根基与脉络始终存于原地,仔细辨认每条道路和其上的商号,会发现这里的故事也许与自己有关。
摄影:许晓东XDstudio
何为天地本室?
它是一个起点,我们从这里出发,重新走进上海新天地,透过文献为经、亲身体验为纬,从那些早就习以为常的风景里,从招牌、声音、早点铺里,找到被忽视的附近,看见潜藏着的本地精神和文化。
它是一个空间,展示本地发生的事,也展示有着真本事的本地人事物,重现、再述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小故事、小人物,背后呼应的都是属于本地人的共同记忆。
摄影:许晓东XDstudio
同时,它也将成为一个平台,以深入本地的方式,引入创新的能量,让地方的文化样貌重新被挖掘与定义,与本地文化辉映成为彼此的养分,更进一步思考新天地新旧交融的产业、经济,独特的建筑物、街道、空间,回应了XINTIANDI新天地"Bring Heritage to Life 在地新生"的文化战略,不断尝试让人们相遇交流、彼此理解的各种可能。
它是一次本地对创作者的「回拥」,也是一份对所有人的共建邀请。
在未来,希望不论是谁,都可以在这找到属于自己的、和本地链接的那一种本事。
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五(不含法定节假日) 
10:30-17:30
咨询联系邮箱
预约方式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表单预约
预约成功后您会收到邮件回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