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智谷趋势”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作者 |  正解局
◎来源 |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已获授权
最近看到一个网帖,对比了中国与日本的高铁站前广场。
网帖内容
帖主分析,与日本相比,中国的高铁站前广场修得太大了。
帖主最后下结论,这是铁路系统观念落后的表现,造成了乘客的不便。
事实真如这个帖子所说吗?
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高铁站的站前广场,普遍较大。
比如,南京南站,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站前广场非常大。
南京南站
再看南京站,体量要比南京南站小很多,站前广场也不小。
南京站
即便是南京溧水高铁站这样的小站,站前广场也很大。
溧水站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高铁站的站前广场为什么要修得这么大?
很多人也许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可能会想到一个事件。
那就是2008年广州火车站旅客滞留事件。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
又恰逢春运,很多返乡者因交通阻断而耽搁行程。
在广州,因京广铁路南段停电瘫痪,数十万农民工和外来务工者被困在广州火车站,无法回家过年。
大家看下面这张照片,最高峰时,广州火车站聚集了40万人。
2008年的广州火车站

彼时,广州火车站候车区的容量仅为3万人。
好在,面积较大的站前广场,提供了腾挪空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火车都停运了,那就赶紧离开,干嘛还要滞留在站前广场?
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一方面,当时的轨道交通并不发达,疏散旅客要依赖大巴、公交车等地面交通,疏散速度就会慢很多。
另一方面,当时还没有12306售票系统,网络也没有今天这么普及。
很多人要到现场买票、退票,也影响了疏散速度。
春运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导致了中国客运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每一次春运,都不容易。
我们看下面这张1995年的春运老照片,旅客只能在售票厅门口排队买票。
买票不仅考验的是耐性,更考验的是体力和毅力,一位购票的旅客在排队的队伍中站着睡着了。
1995年的春运照片

春运这样短时间激增的客流,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人排队。
没有大的站前广场,怎么应对?
今天再看,站前广场似乎有点无用武之地了。
科技改变了一切:
现在买票、退票,都可以通过12306操作。不用人工排队,也减少客流积压。
现在的火车、高铁准点率很高,只需要提前半小时进站,即到即走,停留时间大大减少。
现在大城市的火车站、高铁站,大多与轨道交通互通,疏散能力大大提升。
南京南站汇集多条地铁
很多人坐高铁,别说去站前广场,甚至连高铁站都没出过。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站前广场就没有用。
对于高铁站这样的人员密集场所,开阔的疏散广场,有备无患。
我们更不能因为现在的进步,而去指责过去的设计。
否则,就是一种无知和忘本。



2023年已过半,充满不确定。智谷尽全力帮助你找到有确定性的方向、趋势、研判。
加入智谷圈,每周的万字调研和研究,浓缩出高标准的内部研判。每周3分钟,穿透资讯噪声,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首发优惠价99元/年,未来随人数增加逐步恢复至499元/年。扫码加入,圈内等你,每周三更新。
限时开放2周,赶紧加入
付款后停顿3秒,添加您的专属通信官
本文授权转载自:正解局(ID:zhengjieclub)。正解局,一个有见识、有深度、有诚意的时势财经大号,华尔街见闻、雪球、蚂蚁金服、世界经理人等10多家主流财经社区特邀入驻。每天全网阅读超过100万人次,在这里,穿透信息迷雾,正解中国成长的力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