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多数港漂一样,刚来香港的那几年我一直是跟朋友合租,曾经四年里搬过5次家。
直到遇见Mr.Right,结婚后才安定了下来,住进了中环SOHO区。
虽然是楼龄40+的老破小,但重新装修后,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是让我觉得自己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终结了居无定所的日子,也感受着住在中外闻名的苏豪区别样的体验。
提到SOHO,大家可能对北京的望京SOHO、伦敦SOHO、纽约曼哈顿SOHO有点了解。
而香港SOHO的由来如下图:
走进SOHO区,站在古董店、画廊林立的荷李活道上,左手大馆、右手PMQ元创方。
活化后的中环街市在身后,转个弯就能直达兰桂坊。
沿着孙中山史记径,途径孙中山纪念馆,向上可远眺半山豪宅区。
历史与现代交融,中西方文化碰撞,古今中外各领风骚。
我们的老破小就处于SOHO区的核心——卑利街。
以英国殖民地部大臣卑利(PEEL)勋爵而命名,这里开埠不久就成为一条通往半山的主要通道。
上世纪6、70年代的卑利街
1870年代开始,这里本来由外籍人士经营的商行和住宅,逐渐转售给华人。
其后整条卑利街包括左右两边几条小街,陆陆续续开始兴起排挡、水果摊、蔬菜摊、海外杂货铺等等。
1975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港期间,就探访了隔壁嘉咸街菜市场。
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有旧城中环特色的菜市场一条街。
而今天,卑利街靠近皇后大道中的一段,许多老牌店铺依然在。
但向半山方向沿街逐渐进驻了许多雅致、小巧的餐厅和酒吧。
包括周边纵横交错的几条街也吸引来了一批批全球各地的美食餐厅。
除了司空见惯的美式西餐、欧陆式餐厅、日本料理、韩餐、台式餐厅等,还有尼泊尔菜、西班牙菜、北非菜、地中海菜……
有选择困难症的小伙伴比如我,要慎入,实在是太多选择啦。
疫情前我和先生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在附近找个特别的餐厅觅食。

试过阿根廷菜、尼泊尔菜、中东菜等等。
就是图个新鲜,没去过这些国家,就享受一下据说是地道风味的当地美食。
天气晴好的上午,推开大厦的门,就会看到歪果仁们,拖家带口地坐在街两旁的台阶上。
享受着阳光、吃着brunch、喝着咖啡、聊着天。
顺街而下,跨过荷李活道这条分割线,仿佛穿越一般,一秒回到旧中环。
阿婶们把这里俨然变成了二手跳骚市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每周三开始一直到周六,每晚happy hour。
整条街都会被歪果仁们围堵得水泄不通,那场面简直是人从众𠈌!
此时我要想回家只能见缝插针,左闪右躲,不断穿梭。
他们夜夜笙歌直到凌晨。
就算我们装了隔音玻璃,也还是能经常听到他们高唱:“happy birthday to you……”
吹口哨尖叫,甚至是吹拉弹唱……
每逢哈喽喂、圣诞等等这些要dress up的节日,就会见到各种群魔乱舞的名场面。
这种盛景,直到疫情袭来,限聚令出台后,才被几度叫停。
但是总有不安份的歪果仁,跨越警戒线也要和伙伴们狂嗨。
歪果仁们能有什么坏心思呢,无非就是为了自由故,生命可以抛。
害得阿sir蜀黍们要组团来劝离才行。
有意思的是,歪果仁们像躲猫猫一样,阿sir们来了,他们就不情不愿地散开。
阿sir们一走他们就又聚拢起来。
当时我们这条街上的好多居民十分担忧,也不得已多次报警,请阿sir们来清场。
直到酒吧被迫停业期间,歪果仁们才无奈选择了家里蹲。

有一次我回家途中,穿过嘉咸街(就是前文提到的英女王探访菜市场那条街)。
一辆白色法拉利在我面前疾驰而过,当时吓了我一跳。
我正在那柠檬精附体,骂骂咧咧这人开个豪车有啥了不起。
结果往前走了几步,发现白色法拉利又兜回来了。
前方出现摄影剧组,再转头一看法拉利,开车的是TVB的曹永廉。
我一看是我从小看到大的TVB演员,算熟人(我熟悉他、他不熟悉我),也就原谅他了。
深夜搬砖都不容易。
还偶遇过黄宗泽、陈豪、李佳芯、唐文龙等等在这附近拍戏。
我甚至还收到过来自好莱坞大厂电影摄制组的信,说是要来取景,需要封锁某一时间路段。
对于引起交通不便,表示歉意。
住在中环SOHO区,感受着中西方文化的交织融合,也了解到这里古今中外的变迁与发展。
即使被疫情封印了一段日子,可一旦放宽社交距离措施,这里依旧是那个越夜越灿烂,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段。
毕竟香港始终是混国际圈的。
只是,作为搬砖劳动人民,一面享受着这里的多姿多彩,还要忍受这里的高物价。
真应了那句香港俚语:“食得咸鱼抵得渴”。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    ●
/本 文 作 者/
苏豪区宋茜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小 助 理 推 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本文为“香港体验官”版权所有
转载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小助理
伊丽莎白二世来过的地方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