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每天的信息量都超级大,工作、上课、学习、读书、思考、写作、写论文......以至于有些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大脑都处于混沌又亢奋的状态,尤其是如果当天遇到的困难比较多,进展不太顺利,还会很有挫败感,沮丧,对自己不满。

带着这样的状态入睡,第二天早晨醒来会感觉很疲惫,能量很低。
这种状态,不仅影响我自己的生活、工作效率,累积负面自我评价,还会影响和孩子互动的状态。
我发现这确实更容易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关系生涩,气氛紧张,两败俱伤。
你们有没有过以上类似的经历?有没有因此影响父母角色的质量?
02
后来,我尝试在睡前做——
3件好事练习。
即回顾今天发生的事,并筛选记录下其中3件,它们可以是:
  • 感受最深的
  • 最自己触动最大,触发了新思考的
  • 对自己有积极调动的
  • 尝试了之前不敢做的
  • 收获了一个新的美好的体验
  • 挑战了自己的惯性
等等。
总之——
◆ 如果今天过得比较顺利,去记录下那些喜悦。
比如:
2月6日的记录
儿子在独自在上海的第17天,完成既定项目/换酒店/参加会议/晚间自己高铁回家。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生活能力又有了提升。
2月11日的记录
在老家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看了2个小时书,阳光正好,内心平静。
◆ 如果今天过得比较艰难,不管多艰难,都试着从积极的角度,去提炼对自己有积极影响的好事
比如:
2月2日记录
车在高架上被追尾了,处理的过程虽然有些波折,但是人是安全的,一起解决的过程也成为了我和爸爸之间增进彼此了解的方式。
2月8日记录
今天时间安排很不合理,事情推进也不太顺利。但依然在12点前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

03
当你这样做时,你就有了一个机会去回顾过去的一天。
你会发现,在一天里——
原来自己做过那么多事。

原来自己经历过那么多的时刻,或喜悦或沮丧,或顺利或艰难。
原来在艰难里,我也没有倒下,我伴随着月亮升起,一直走到现在。
“3件好事”练习,就是在培养一个积极的视角,带着它结束这一天——
你的这一天,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你为之努力过,前方还有很多种可能。
04
如果你在梳理的过程中,多于3件,将它们都纪录下来。
如果少于3件,也没有关系,有几件写几件。
如果你就是觉得1件也没有,那就选择当天发生的任何一件事,练习用与你惯性相反的解读方式,将它记录下来。
如果你发现在回顾的过程中有闪躲,没有关系,记下在哪里有了闪躲。如果写下后,你愿意再往“深处”想一点点,就试着去做,但不要太用力。如果不愿意,就暂时放在那里。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推荐你做这个练习。
它不仅适合成年人,适合父母,也适合我们的孩子。
我们可以自己先尝试做这个练习,然后和孩子聊聊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有哪些感受,或许他们会在某一天启动他们的尝试。就算他们不愿意尝试,在练习中被构建的新生态也可能会带来惊喜。
开放我的个人微信
陪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