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
最近的天气实在是非常适合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城市周边游
俗话说,“北有赶集,南有趁墟”
墟,是对南方民间市集的通称
相当于北方所称的“集”或“会”
过去,一到“墟日”
四面八方的人们赶到墟场交易
每逢墟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图源:观澜古墟
作为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
展示乡风乡俗的万花筒
“古墟”是过去与现代对话的重要载体
观澜古墟
是深圳现存最完整的
客家风格的历史街道
也是仅存的“四大古墟之一”
经过了3年多的重新修缮
2023年2月
200岁的观澜古墟重新开放
△修缮后的观澜古墟 图源:龙华文体云
华丽的灯光秀展演,游客们摩肩接踵;古墟集市人头攒动,串珠、拼图、涂石膏模型等各类DIY活动五花八门;咖啡馆、茶楼华灯流转,年轻的人们听着驻场歌手的音乐与朋友小聚小酌;烧烤吧、剧本杀成为下班后的好去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是观澜古墟夜间的“盛景”。
图源:湾区书院公众号
图源:龙华文体云公众号
然而,华服金面的夜晚褪去
古墟的“素颜”逐渐清晰
现今的它呈现出怎样的风貌?
一起来看看
古墟很虚:历史文化特色缺位
观澜古墟作为百年古村落,是灿烂的地方精神符号和宝贵的文化印记。据了解,为保护开发观澜古墟这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早在2009年,观澜街道将百年“公益酒家”原地平移43米;2012年,为传承历史,松元厦观壹城在开发过程中将4栋百年碉楼平移建成了碉楼文化广场……
旧时的观澜古墟(历史照片)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科学规划与保护性开发守护住了珍贵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在都市深处留存下百年墟市的人文底蕴,让人们能在与观澜古墟的对话中跨越时间,一睹百年古村落的风华。
图源:龙华文体云
那么
留存下来的古墟又是否真正展现出了
独特而鲜活的文化价值呢?
号称“深圳版小香港”,游客满怀期待而来却失望而归
“古墟很虚,就像是一个城市公园里掺杂零星的古迹。”被网络上号称的“深圳版小香港”吸引而来的符女士表示,自己满怀期待而来,却落得失望而归。她认为“古墟中的文化元素太少了,碉楼 、古旧商铺 、古寺、澜阁的文化开发太表面。
“观澜古墟无异于梅州老家的老房子,有些建筑为了迎合年轻人打造成网红打卡点,货真价实的古墟倒成了假的仿古建筑,”游客小叶直言,“不过,每个人审美和需求不一样,见仁见智”
“古镇古村”资深爱好者担心古墟变新墟,不幸言中
李先生是一个“古镇古村”爱好者。2016年,刚到深圳工作不久的他,无意间了解到了观澜古墟,随即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彼时的观澜古墟,大部分建筑已经人去楼空,不少区域还拉上了警戒线。但其中一条街上,还零星有店铺开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老式理发店,没记错的话经营者是一个大约七八十岁的老人。那种状态,真的感觉穿越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小镇。”李先生说。
与观澜古墟的初次见面,李先生待了整整一天。他对着网上的资料和建筑上的铭牌,一遍一遍看;他进入每一间能够进入的老房子,拍下每一个角落。
李先生第二次去观澜古墟,是一年以后。这次他带上了好朋友,用上了专业摄影设备,想留下古墟更多的美好。跟前一次比,这一次见到的古墟,比前一年更加破败。李先生不免有些担心古墟的命运。他一边害怕古墟消失;一边又担心如果修缮,古墟会失去它的原本模样。此后连续三个月,李先生每个月都要抽时间去那里走走。
此后,因为工作的变动,李先生便很少去观澜古墟。这个长假,他带着家人再次故地重游,却败兴而归:“在古墟修缮时,我感觉修得好新啊,担心古墟变新墟,没想到被言中了。”
希望增加一些与古墟文化有关的文化展览
事实上,观澜古墟有着值得挖掘的厚重历史文化。这里因水而生,西临观澜河,曾经商贾云集,每逢农历一、四、七都有热闹的集会,是当时承接港澳商品经贸、连接惠阳及粤北地区的集散地。
在当时,这里素有“小香港”之称,起源于清朝早期、兴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全面反映深圳近代墟市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客家民俗风情的实物见证,被称为“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观澜古墟内保留最多且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碉楼,是当年居住在这里的客家人为了抵御盗匪而修建的。年代最早的建于清代嘉庆到道光年间,距今250多年历史。而游览整个古墟,能展现历史文化的只有碉楼的大体建筑风貌。
图源:龙华文体云
“只是在墙壁上有展览牌对文物进行了简要说明,碉楼进不去,骑楼空荡荡,很难感受到这栋古建筑的过去,希望古墟内部的展览更丰富。”游客王女士不无可惜道。
为了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感。观澜古墟运营方设计了多个网红打卡点,既有卖布街挂满整面墙的“脸谱雨伞”,也有“我在观澜墟西门大街等你”打卡点……
每逢节假日,观澜古墟也会举办表演、集市等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好出片”“电影感”是网友最常提及的关键词。记者走访现场时,在以街道门牌拼贴而成的“我也很喜欢龙华”的爱心墙前,就有几位游客摆出比心的手势与爱心墙合影打卡。
图源:观澜古墟公众号
然而,刘先生却对网红打卡点持有否定态度。“诸如`我在xx等你这样的网红打卡点太泛滥了,这些打卡点和当地文化关系不大,只是为了吸引人打卡拍照而设计的,反而很破坏古城整体的文化氛围。”刘先生希望观澜古墟在未来多增加一些与古墟文化有关的文化展览,“这样古墟才有历史文化的味道!”
专家点评
“古墟本身应该是文化游最佳的代表,但很多保护开发号称文化旅游,却只停留在表层现象,最终造成千城一面,不得不说是很大的遗憾。”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如是说。
商业化简单粗暴
像披着“古墟外衣”的步行街
那些曾经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城、古镇、古村,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其本身都是各具特色,也拥有非常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可是,
那些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地方,为何只剩下空洞和千篇一律的热闹与浮躁呢?
古城赋能夜经济繁荣是好事,但不能本末倒置
“‘空心化’就是中国古镇千城一面的最大成因。”耿旭一针见血地指出背后原因。该专家表示,空心化有两大特征:一个是造假,另一个是过度商业化。
记者走访古墟时,一家奶茶店的店员告诉记者,“古墟在晚上很热闹,来逛古墟的人会很多。”常在晚上来逛古墟的游客王先生也告诉记者,到了晚上,特别是周末节假日,古墟内的城市露营地、酒馆、清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古城赋能夜经济繁荣是好事,但不能本末倒置,保护古城,开发古城,最重要的还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历史文化记忆。”王先生话锋一转,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漫游古墟,大多数楼房大门紧闭,每条街只有零星几家店铺是开放的。观澜古墟运营方曾表示,目前古墟招商入驻率60%,年内将完成全部招商。
“观澜古墟的开发让原本破败冷清的古迹变成了热闹的景点,附近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周边经济也带动起来了,也给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黄女士是住在观澜古墟附近的居民,她表示观澜古墟的建设丰富了周边居民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但黄女士对古墟的建设也颇有微词:“这里特色商铺太少还有点low,你能想象晚风吹来的不是浪漫而是臭豆腐和烤鱿鱼味儿吗?这好像是披着古墟外衣的步行街。”
修缮后的现实情况与理想的规划图景有挺大差异
南都记者通过梳理发现, 2017年1月,秉持着“文物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观澜街道在全市率先引入政府主导修缮、企业开发运营的“DOT”模式。
图源:龙华文体云
根据相关规划,观澜古墟将根据自身活化理念,将200多年前的商埠文化和现代业态融合,打造包括复古理发店、裁缝铺、客家手工艺制品等文化业态,以及轻餐饮、酒吧、书吧、特色零售等休闲业态;重现观澜古寺、宗祠、碉楼、公益酒家、百年榕树以及卖布街、南门街等古墟历史景观,传承客家文化。

△公益酒家 图源:龙华文体云
然而遗憾的是,在修缮开放后,现实情况与理想的规划图景仍有一定距离。“和规划效果图有挺大差异的,”多位游客表示改造后的观澜古墟有些不尽如人意。
据观察,观澜古墟内中饮品类店铺独领风骚,主要售卖咖啡、奶茶等,餐饮店则主要包括客家菜为主,文创类店铺以汉服体验店、陶艺等,剧本杀为主。从各店铺的经营内容来看,除个别店铺在外部建筑、室内设计风格上独具匠心外,大部分餐饮店缺少古墟特色,业态与古墟历史结合度不高,“‘卖布街’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很可惜”。游客刘先生叹息道。
调研手记
百年前的观澜墟,上演着一幕幕人们鲜活热烈的生活场景,独特的民风民俗、极具特色的广府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古寺、碉楼群、骑楼在不同历史时期担任着不同的功能。
今天,游客们慕“古墟”之名而来,想在这里看见历史的一角,却找不到能“通幽”的“曲径”,只能带着遗憾怏怏而归。“希望观澜古墟能展现出独属它自己的文化魅力。”符女士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古建筑群落,是历史见证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追捧。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改造和修缮,防止历史文物消逝在时间的河流里。这些努力,让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让历史也能更好地传承。
但古城改造也受到了一些质疑,配方越来越千篇一律,“老宅翻新+网红小店+奶茶”,因无序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削弱了历史文化价值,沦为商业工具。
古建筑群落修缮,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南方都市报推出《“古建筑群落”深调研》:以深圳古建筑群落为调研对象,思考在现代城市里,如何平衡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的关系,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坚守民族之魂、赓续历史文脉,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深圳大件事(nandusz)、N视频报道
统筹:潘莹瑜 颜鹏
采写:南都深圳深调研组
摄影:刘有志
视频:钱艺
海报:陈芳
实习生:夏若怡 陈子桐 
编辑:欧阳彤欣
更多独家猛料,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点击左下角下载 N视频
点个“赞”和“在看”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