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认识韦尔斯利
转载:女生留学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直播预告:与顶尖美国招生官一起围观310大发榜
正文
韦笑,201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在乔治城大学攻读LLM,2017年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了上海一家红圈律师事务所,成为了一名涉外争议解决律师,主攻涉外商事诉讼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2021年再次赴美去南加大攻读MBA,2023年毕业后加入亚马逊,成为亚马逊资深项目经理。

她的学业路径和职业路径非常另类,如果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话,她的道路并非常规路线,却似乎更快地到了罗马。有一种曲径通幽,曲线比直线更美更快的感觉。今天我们有幸采访了韦笑,一起和大家分享她的故事,听她聊关于学业关于专业关于职业的那些事,探讨她的成功密码。
01 你在中国政法大学、乔治城和南加大都读过书,能说一下这三所大学分别带给你什么吗?
我念过的这三所大学确实都是很有性格的,而且他们的个性特征跟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政法大学非常偏重法学相关专业,校区在北京的昌平,有一点老旧,客观来说,住宿条件、教室条件、图书馆的条件,比起国内很多其他的优秀的大学来说,还是稍微差一些的,这个环境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
让我学会了艰苦奋斗。
当时图书馆是六点开门,很多同学为了在图书馆能抢到座位,五点多就跑到图书馆门前去大排长队,我到今天都觉得那个场景很震撼。很少在别的地方见到有这么多对学习本身很有热情的同学,所以我后来不管走到哪里,当年大家在政法大学一起几千号同学为了理想奋斗的情景,都还在给我精神支持。
中国政法大学
乔治城大学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特殊,在华盛顿特区,所以这个学校就培养了很多政治人才和法律人才。这个学校的法学院出名当然跟地理位置也有关系。美剧《傲骨贤妻》里的几名律师,基本都是哈佛法学院和乔治城法学院毕业的,管中窥豹也可以看出乔治城法学院的影响力。
乔治城很注重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这对毕业生以后走进工作非常有帮助。
2017年从乔治城法学院毕业
南加大是我读MBA的学校,也是洛杉矶地区为数不多的有名的高校。因为从时间上来说是我最近就读的学校,也是我工作之后自主选择的学校,对我的影响可能也是更大的。南加大的环境也很特别,和洛杉矶的天气一样,充满阳光。学校里洋溢着自信、勇敢、乐观向上的氛围。学校对创业非常的支持,有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
鼓励大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敢于去尝试。
我在南加大期间,也做过一个创业项目。尽管最后项目终止了,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成长历练。

2023年南加大MBA毕业
02 你自己学过好几个专业,在国内和国外都有读书和工作经历,你觉得专业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你对国内大学生和留学生选择专业有什么建议?基于人工智能火爆的现状,人工智能会成为专业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吗?对此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专业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三项,一个是个人兴趣,第二是个人能力,第三个是社会需求。我非常认可这个说法,但原创不是我。最好的专业的选择就是在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里面取一个交集。
可以倒过来说,社会需求这个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大的领域,比如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医学、法律、艺术等等。这些领域当下社会有需求,未来应该也有需求。但是,未来的需求形态是什么样子?对于现在的同学来说,可能就比较难判断,因为人工智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所以未来十年的工作长成什么样子,可能现在谁都说不好。
举个例子,在当今的科技行业,产品经理是一个很常见的职业,另外还有用户体验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师。但在20年前,专门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就非常少见。人工智能到来之后,可能未来很快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工种。很有可能五年之内就会出现一些新的职业,或者说现在的一些职业,五年之后的工作方式会很不一样。
因此,与其选择学习什么专业技术,不如把重点放在选择哪个领域上。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态度,不断随着技术变革更新自己的专业技术。
那么如何决定选择哪个领域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更多的考虑个人兴趣和个人能力,个人能力方面的话得扬长避短。先考量一个人的创造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核心能力上,都有哪些优势劣势,再和想要选择的专业进行匹配。
最后就是兴趣,因为AI能够带来的另外一个改变就是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所以人在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里面,从事很多不同的工作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大家18岁选专业的时候,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喜欢什么事情,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对这个领域自己当下是感兴趣的,就能学的快乐,就不会浪费光阴。
即便现在我没有在做法律工作,但是我在学校时还是很有热情的。当时的学习经历到今天都还在影响着我。
另外就是提醒和我一样是文科背景的同学们,要有能够掌握新技术的自信心。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给他足够的时间他都可以去学会某一项特定的工具的使用。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很难,而是我们告诉自己我做不到,才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编程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学编程,就有很多AI的辅助工具,你写一行代码,AI能告诉你哪里写错了,你的bug在哪个地方,这些都是以前不存在的。所有人都可以学习编程了。接下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即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程序员,但是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当中都会更加自如、也更加高效地和计算机进行互动。
03 现在大家比较重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请问你对自己有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吗?
我一直都是有规划的,但是不算很成功,因为我现在做的事情,跟我十几年前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做的事情已经千差万别了。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作为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我对未来的预见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当然,我的父母、家庭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总的来说,我觉得任何一个个体对未来的预见能力都比较有限,当然这非常取决于个体本身的视野。如果是一个普通家庭,那么大概率视野是很有限的。
但是我还是觉得有规划是有好处的。现在大家很流行问你的MBTI是什么,有一项就是你是一个J人还是一个P人?J人比较喜欢做计划,P人可能更加的随波逐流。各有千秋。我是比较倾向于做计划的,因为对我来说有一个目标会让我更好的安排我的一天,让我自己觉得更加有效率。效率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人生大概就是这么几十年,每天的时间也是固定的,所以如果能够提高效率,就能够经历更多不同的事情,那人生也会更加丰富。
所以我一直以来对我现在想做什么事情,未来的一年两年,我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都是会有一些计划的,至少是有一些目标。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会慢慢地去摸索。可能大学的时候就比较想怎么样出国,然后包括读研究生的时候会想怎么样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中间还是有很多小的步骤需要去实现。但是如果说未来10年20年想做什么,可能我现在快30岁了,我会有一些想法,但是可能在我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另外还有一个我觉得非常认可的是之前Meta的COO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非常有名的《向前一步》里面,她说到她自己对职业规划的理解我非常认同。就是她说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另外加上18个月的计划就够了。这个长期的目标可能是说我想在某一个领域有所建树,但是你不知道是具体的哪一个公司或者什么样的职位。而18个月的目标,它也是一个模糊概念,一年太短、两年太长,这个目标侧重于短期到中期想要取得一些什么样的进展。可以是换一份工作,也可以是发展兴趣爱好。
04 你在红圈所做律师做得风生水起,后来却决定第二次出国读MBA,这样选择的缘起是什么?法律背景对你的MBA学习和之后的工作有怎样的影响?你在红圈所工作期间曾做过被法院公众号登写的案例,能分享一下吗?
首先要澄清一点,就是当时并没有做得风生水起,只能说是按部就班,得到了领导和客户的认可,但也没有特别超出于常人的表现,可能就是一个优等生的形象。
做律师期间在广州出差
考虑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一共是两个,一个是我当时身体出现了很多亚健康的症状,身体持续报警,我对未来十年继续保持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就不太有兴趣了。律师这个职业,确实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积累,而且红圈所的工作强度确实是很大,比较像跑一个10年20年的马拉松。我没有保护好自己工作的节奏,也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好像跑步的时候,才刚跑出去两公里,脚就崴了,那这个时候就没有办法继续跑了,所以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未来的道路在哪里。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有一点不破不立的想法,想要尝试完全不同的领域。当时的工作中可以接触不同行业的优秀企业。通过律师这个视角,我了解了不同的行业到底是在做什么,现在有哪一些趋势,还有哪一些问题,是非常开拓眼界的几年。当我作为诉讼律师,常常觉得自己到的太晚,像是“精细地算了一笔坏账”。我因此想去业务前线探索更多的可能,并对MBA产生兴趣
当时被法院登写的案例,是一个国际仲裁相关的案例,是关于一个国际仲裁条款的有效性,涉及一些非常专业的仲裁法的问题。头部的律师事务所每年都会处理一些能够登上报纸的案件,要么是社会关注度高的,要么是在法律领域里面能厘清模糊的法律概念的案件,我做的案件就属于第二种。
05 请问你在学业和职业路径上最欣赏的人是谁?为什么?
最欣赏的人确实是没有,因为我觉得优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很难说谁比谁更优秀,或者谁比谁我更欣赏。我觉得在读书和工作的过程中,有幸认识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师长。从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开始,很多合伙人和资深律师都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我能够从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们各自有哪一些特质,能够同时欣赏很多人。
后来在商学院的时候,因为有学校这个平台,能够接触到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还有一些企业里面的高管,每一个人的路径都不一样。在我自己的创业经历里,认识了一些非常有能力和勇气的创业者。他们都让我敬佩。
06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做的最好的是什么?从现在回看读书时代,有什么觉得做得不够好的你希望做的更好的吗?
先说一个我在乔治城念研究生期间找美国国会实习的体会,找实习和找工作,热情和兴趣有时候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在我获得去国会实习的机会之前,我们学校组织了一个到国会图书馆和研究员的闭门会议。当时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研究员,就去跟她聊天。我跟她说我申请了这里的工作,特别想来,还递了我的名片。她说:“好的,我看到你的简历了。”最后进入实习的时候发现,她正好是我的老板。
我个人感觉能去实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当时感受到了我的热情。每当我看到我想做的事情的时候,都会全力去争取。对于一个招聘者来说,如果候选人的水平差距不大,表现出最大兴趣的那个人也许会成为最优选择。因为所有的工作到后面,都会进入到细碎之中,只有存在足够的热情才能继续为工作“添火”。
还有一个经验就是脸皮要厚,不要怕受挫折,找工作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一定要稳住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不会每一家公司都和我们相互匹配。我觉得脸皮要厚,要勇于试错,先开启这个过程。就算看起来匹配度不是特别高,如果有面试机会,我也会去。哪怕是作为一个了解行业和锻炼自己的机会,看看别的公司都在做什么。如果别人不喜欢我,就说明这家公司对我是不合适的,我只是暂时还没找到适合我的公司、领导和团队而已。
不怕被拒绝是我最大的一个经验。
教训的话就是如果在某一次选择中,没有审慎考虑,那就会给自己的职业走一些弯路。这个弯路不一定是说没有升到一个更高的职位,或者没有拿到一个更高的年薪,而是会因为做了一份不适配的工作,让自己那段时间工作不开心。工作会占我们生活中非常大的部分,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投资的一种方式,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去识别这个我们要为之奉献青春的企业。打个比方,挺像找对象的。因为你和对象,一天相处也就几个小时,但你和这个工作一天待在一起至少要8个小时,所以要审慎一点,不能够太恨嫁,看到一个机会就一定要立刻抓住他,我觉得大可不必。
还有就是刚开始找工作时的心态管理,我觉得自己当时做的不够好。我那个时候非常焦虑,把找工作想成一个天大的事情,如果这个工作找不到,我就下半辈子就完了,脑子里有很多负面的画面。虽然我可能确实比其他同学早了几个月拿到一个offer,但是这些焦虑完全没有必要。有的同学在毕业之后,持续找工作找了几个月,也有的同学毕业之后先玩几个月,等玩开心了之后再重新去找也都是有的,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甚至有一些是一毕业就已经决定不走律师这条路,而走其他的职业发展方向。
几年之后再看,就会发现当时早几个月晚几个月找到工作对职业发展完全没有影响。我们班同学里面第一个当合伙人的人,其实一开始去的就不是最顶尖的律师事务所,是一个第二梯队的律师事务所,但是她工作特别的努力,而且特别有热情,后来跳槽换到了另一个事务所,第一个当上合伙人。如果我当时就知道,原来可以不需要这么在意,什么时候找到第一份工作,那我的心态会好很多,我可能生活得更快乐,也有机会去体验很多找工作以外的乐趣。
在马德里出差
07 MBA毕业之后拿到了哪些offer?为什么选择了亚马逊?

我MBA毕业只拿了亚马逊一个offer。既然已经决定要出国读MBA来重新认识一下世界,肯定不希望花了两年时间、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就只是换了一份工作而已。我一直希望能够借MBA这个机会去创业,至少是能够尝试一下创业,最后我也确实是做了。对我来说,我当时的目标就是第一年先要拿到一份工作,这样有一个保底,第二年就是努力地去折腾创业的想法,确实有挺多同学都是这样子的。
其实我从乔治城毕业去律师事务所的时候,也没有第二个offer,就是我当时是一心想要去上海一家红圈律师事务所的诉讼团队,然后我就进到了这家律所的诉讼团队,这就是我最理想的工作。别的律师事务所的面试邀请,我都没有去,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我很喜欢效率高的公司,然后这两家公司其实办事效率都很高,从面试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跳槽跳到了一个效率不是很高的公司,后面的工作确实就不是很开心。
08 请问你自己在工作中养成了哪些好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发邮件之前自己读三遍,这个是在律所工作时养成的习惯,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律所非常重视严谨性,以及和客户沟通时展现出来的专业度。
第二个是及时跟进的习惯,如果是在学生时代,遇到了问题,跟别人说了一次问题没有解决,会有一些不好意思,会不敢去及时跟进。但是现在,我会保持比较好的节奏去推进不同的事情,更加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怎么样去做才能既赢得同事或客户的信任,又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既不让别人觉得太被催促,又不耽误项目的推进,这是我在工作中学到的。
第三就是开完会之后及时总结和分享会议纪要。如果没有把事情及时写下来,可能大家就忘了,就没有办法推进执行,或者就会出现一些沟通的问题。发会议纪要也是一个让大家能够澄清讨论事情的方法。即使没有别人要求我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也会做,我会有自己的笔记,如果没有人发送会议纪要或接下来的工作推进和行动事项,我自己也会去推进。
第四点就是个人时间设置消息免打扰,建立自己的个人边界。曾经我是007随时在线的。周末、深夜、公众假期、个人休假时也秒回工作消息。如果没有及时回复还会有负罪感。导致个人精神紧张、身体也出现状况。这才理解想要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学会休息,必须把自己的健康放在优先位置,才能长期、高效的工作。现在我还是会在晚上、周末、假期工作,但是彻底放弃了对自己秒回信息的要求。健身、冥想、睡觉、家人时间我都会关掉消息提醒。
09 你年纪轻轻就在高科技公司做到资深职位,你觉得自己能做到这个位置的最核心原因是什么?
首先这个资深并不是一个很高级的概念,绝对不是高管,而仅仅是一个大头兵。MBA毕业进大厂,一般都是这个职级,管事不管人。我在目前的职业发展上只能是说是在一个新的领域里刚刚起步的阶段,未来还是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职位叫什么是一点都不重要的,做什么更重要。有些人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大公司的工作,去了一个刚刚初创的小企业,成为初创企业的早期员工,没有任何花哨的职位名称,但因为后来这个企业发展的非常好,他可能就有超过在大公司打工100倍的回报。这种案例其实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在科技行业。
其次是关于项目管理。MBA毕业生进入科技行业通常从事的几个方向里有财务、市场营销、战略、产品管理和项目管理。我选择项目管理这个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和我之前工作中大量沟通协调的工作性质比较接近,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内容和新产品的开发比较接近,我有机会参与到很多与新产品相关的工作中,比较有趣。
项目管理工作核心是促成一个项目的落地执行,对计划性、条理性、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对技术能力和创造力要求比较低,有些岗位会对数据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符合以上能力模型的同学都可以一试。
同时我推荐希望进入科技行业从事产品相关工作、但缺乏产品相关的项目经验的商科学生,可以从项目管理入手,接触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借此走上产品管理的职业道路。
10 最近人工智能火爆,对你现在的工作有影响吗?
现在的科技公司,不是被动地被人工智能影响,而是在主动地开发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我现在所在的团队也是和人工智能技术有关系的。人工智能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人工智能过去在社交媒体和广告方面已经是有了很深入的应用,只不过在去年的时候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像OpenAI的ChatGPT,以及今年的Sora。
在科技行业里工作,确实会比较早接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对于日常的工作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当然我知道美国的大公司和初创的小公司都有非常多的新产品是基于现在的生成式AI开发的。不过对于已经有的产品和已经有的业务来说,短期内是没有太大影响的,该拧的螺丝还是得继续拧。
因为生成式AI目前更多的是应用在创作领域。至于企业内的生产力工具上,虽然已经有很多公司在进行探索,但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11 从统计数据来说,现在印度人在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比中国人做的好,尤其是管理岗位,很多高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对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这个问题我肯定是不知道答案的,只能说有一些自己的浅见吧。首先必须要认可的是印度有非常好的理工科教育基础。当然中国也有很好的基础。但是有两点区别在于,一是印度的技术移民到美国的时间整体上要比中国早一些,在八九十年代就有很多人通过技术移民到美国。第二我觉得其实是挺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点,就是因为中国自己的科技企业发展的也很好,在过去的20年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机会。我们看到的来美国求学的中国人和印度人里,如果是在科技这个行业,很少看到印度人放弃美国的工作回到印度工作或创业,但中国有非常多很吸引人的机会,所以可能很多人才又流回中国了。如此一来,印度人在科技行业里来的时间更久,人数更多,那自然能够顺理成章晋升到高管的人也会更多。
另外就是印度人的英语其实是比中国人有优势的。在职场当中非常重要的是表达,你做了什么是一部分,你把你做出来的成果展示给领导、同事、客户看是另一部分。对于很多印度同学来说,他们从小就说英语。有的人可能说啊,印度人的英语口音很重,但是美国人听得懂就可以呀。只要不影响表达和交流就可以,而且也有不少印度人的口音并不重,与此同时,中国人也会有中国口音。表达并不仅仅是一个口音的问题,也是一个习惯问题,他是不是习惯用这个语言去跟别人高效的沟通,去跟别人交流自己的工作成果?
在这一点上,印度人总体来说是有优势的。我在商学院认识一些印度同学,总体上来说他们更乐于表达。中国人可能文化上面内敛一点,如果不是自己特别确信的,可能就不想说,或者觉得我说也行,别人说也行,就让别人说,这种努力表现的行为相比来说要少。
至于有一种论断说,印度人很抱团,中国人不抱团。我自己目前还没有感受到特别明显的区别,对我来说更明显的区别还是表达。
人生的可能性,去做就有,不去做就没有。
注:语音采访韦笑,文字由Jasmine和韦笑整理编辑
美本早申数据大揭秘
直播预告:
【讲座主题】:
招生官面对面!围观310美高放榜
【讲座内容】:
中国学生对寄宿美高趋之如骛,校方偏好什么样的学生?
学习棒?
体育强?
性格好?

......

面对人均卷王的中国学生,顶尖美高招生官解读最新招生趋势!
【主讲嘉宾】:
Jessie Chen,西储中学(Western Reserve Academy)前任校长特别助理、大中华区招生官。陈老师从小赴美留学,高中和大学时代在美国度过,并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陈老师拥有多年为美国寄宿高中招收中国学生的经验。在多年的招生实践中,陈老师深切理解中国家庭申请美国高中的种种困惑,曾多次举办公益讲座为有意赴美低龄留学的家庭讲解如何为接受美国中等教育做好准备。
此外,直播间届时也将出现重磅神秘嘉宾,敬请期待!
【活动时间】:
3月11日晚上20:30—11:00
【参与方式】:
关注视角学社视频号,点击即可预约:
相关阅读:

高中家长陷在人生规划迷雾中

撞残父亲的华裔天才少女,被斯坦福撤销录取逐步回到“人生正轨”

从天才少女到哈佛教授,从物理到转行生物实现诺奖级成果,她的人生写满了传奇


作者: 认识韦尔斯利,转载: 女生留学,本文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