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也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因,尽管现代医学诊疗策略不断更新,但患者患病率、死亡率、再入院率仍居高不下,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下,给社会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临床实践表明,在标准化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还能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尽显中国特色和优势。
临渊履薄,我国心衰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
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统计全球约有2600万心衰患者[1],我国心衰患者已高达1205万[2],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代谢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压力,未来心衰患者还会持续增加。
心衰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差,5年内生存率仅为34%[3],与某些恶性肿瘤相仿,被称为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心衰患者还长期承受着活动耐力下降、劳累时气短、心悸或心跳不规律等不适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下降,存活期缩短,会导致患者频繁住院,已经成为年龄≥65岁患者住院治疗最为常见的原因,为其个人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4]。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心衰住院患者的年平均住院次数为3.3次,平均住院时间为9.7d,次均住院费用为8968元,年人均住院费用29746元[5]。因此,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减少住院次数,节省社会的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力所不及,传统西药治心衰疗效不佳
药物治疗是当前临床针对心衰的重要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病理生理学特征或临床分型选择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等。现有西药治疗方案虽有利于稳定心衰,但多数患者病情仍继续进展[1],患者整体预后较差,其住院病死率约为3%,半年内再住院率约为50%,疾病发生后5年内病死率高达60%[6]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西药常规治疗虽然可获取一定的疗效, 但仍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常导致药物出现无法使用的情况,例如硝酸酯类药物存在“耐药”现象,且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耐药不仅影响临床疗效,而且可能加剧内皮功能损害,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致高血钾、肾功能恶化,禁用于肌酐水平>221 mmol/L或 eGFR<30 ml/(min·1.73 m2)、血钾浓度>5.0 mmol/L者。利尿剂易造成电解质丢失、低血压、肾功能损害、利尿剂反应不佳或利尿剂抵抗等。ACEI可致咳嗽、高血钾、低血压、肾功能恶化、血管性水肿等,禁用于使用ACEI曾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双侧肾动脉狭窄者。ARB可致高钾血症、低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干咳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率比ACEI少,禁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者[7-10]
总体而言,当前临床对心衰的控制和治疗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药物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性差,患者在西药治疗后的预后效果依然有待提升。
相得益彰,中西医联合治疗协同增效
中医药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措施,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是我国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随着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不断完善,以及中药制剂制造工艺的进步,中药注射液大量应用到临床中,其中,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源于传统名方生脉散,红参为君药,大补元气,麦冬为臣药,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佐使,宁心生津,止汗,三药配伍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注射用益气复脉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改善能量代谢,改善微循环,延缓心肌重构及抗氧化的作用[1]
研究发现,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西药优势互补可显著提高心衰临床疗效。一项纳入33项关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合计2977例心衰患者的系统评价和试验序贯分析,对照组仅采用相同常规的西药治疗,主要药物为RAAS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等,治疗组采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显示,与仅采用西药治疗相比,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常规西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B型钠尿肽(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临床心功能疗效、E/A比值、心输出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距离,且疗程≥14 d的试验组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效果更好[1]
同时,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往往能够弥补常规西药治疗的短板,例如当心衰遇到低血压,硝酸酯耐受,利尿剂抵抗,患者改善组织灌注等情况下,均是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最佳联合用药时机。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因其充足的循证学证据获得了临床广泛认同,并被纳入多部心衰治疗指南,广泛应用于临床[1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年)》[12]推荐气阴两虚血瘀证慢性HFrEF患者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证据等级:C级),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分级,提高运动耐量、LVEF,降低BNP水平;
《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13]推荐气阴两虚血瘀证慢性HFrEF者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证据等级:C);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证据等级:B级);
《临床路径释义-心血管病分册》[14]中显示,西药常规联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临床疗效,在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时也可以提高临床综合疗效,改善心功能。
总结
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战场,也是心内科尚未攻克的堡垒。面对我国心衰防控的严峻形势,当前临床对心衰的控制和治疗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患者在西药治疗后的预后效果依然有待提升。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断积累,相关指南也进一步规范了中医药在心衰诊疗中的合理应用。其中,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患者心功能改善的同时使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另外还可以使患者预后得以改善,生存质量明显提升,有较高的安全性,较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更具优势。因此中西医联合治疗心衰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望成为破解心衰患者治疗困境的一个方向。
往期推荐
参考文献
1.樊根豪, 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35(1): 11.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6): 25.
3.Xu Y,  et al. Exp Ther Med. 2013 Dec; 6(6): 1437-1442.
4.孙景唯.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21): 5-9.
5.郭兴邦, 药物评价研究, 2023, 46(8): 1753-1758.
6.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2): 1347-1357.
7.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 11(7): 1-78.
8.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 9(7): 28-126.
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19(1): 1-44.
10.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6): 443-446.
11.李建梅, 河北医药, 2020, 42(19): 2978-2980.
12.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项目组. 中医杂志, 2023, 64(7): 743-756.
13.《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42(3): 261-275.
14.霍勇, 葛均波. 临床路径释义(心血管病分册)[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2: 105, 107, 155, 164,35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