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逸烽 
转载:逸风的干货笔记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
正文
最近一段时间看完了Hillbilly Elegy(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一个小镇青年,在一个美国落后的小镇和支离破碎的家庭中一步步走出来,最后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获得一个成功的事业和和谐的家庭的故事。
读完之后感触很多,一方面大概是可以从作者的故事中身上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另一个方面也通过作者的视角了解了美国的一个阶层——蓝领工人阶级,他们在产业外移后的日常生活状态和面对的问题。
如果说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川普有很多支持者的话,读这本书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在美国大城市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村或者日渐衰落的工业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因为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在日渐变化;而对于那里的小镇青年来说,想要跳出生活的圈子,改变自己现状,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01
什么是Hillbilly
还记得以前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听说redneck这个词,大意就是在美国的一群没有文化,行为举止粗鲁,生活在乡下的白人群体。Hillbilly大意和redneck相似,翻译成中文就是乡巴佬。他们主要是来自偏远的地区,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工农阶级白人。
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保守和传统,和他们的爱尔兰-苏格兰祖先一样:忠诚,注重家庭,热爱国家。南至阿拉巴马州,北到俄亥俄和纽约州北部,他们的分布遍布阿巴拉契亚山脉。而Rust Belt 铁锈带地区——从1980年开始工业衰落的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是这个阶层白人聚集的地区。
rust belt地区
建在原来钢铁厂旁的windham casino,位于宾州bethlehem小镇,一个成功的通过发展旅游业而重新振兴经济的例子

由于工业化在美国的衰退,他们的生活也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逐渐失去稳定的工作,更低的社会流动性,更加贫穷,高离婚率,酗酒,毒品泛滥等等。
02
个人奋斗之路
作者JD出生在俄亥俄州的Middletown,父母从小离异,没有见过亲生父亲,而母亲时不时会有吸毒的习惯,并且多次改嫁。
因此作者的童年非常痛苦,一边要忍受母亲吸毒后经常的情绪失控,一边也要忍受母亲和现任丈夫的不断争吵,同时习惯没过多久就要换一个父亲的无奈。
而在学校,因为周围的孩子都是来自相似的背景,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问题。因此作者的成绩也并不是很好,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
转折来自于他高中时期,在经历了太多颠沛流离和母亲对他的不负责之后,他搬到了外婆家和外婆住在一起;而在高中毕业后JD并没有选择直接上大学,而是在亲戚的介绍下加入了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严苛的训练着实让JD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约束和自律。同时,在海军陆战队里遇到的来自不同阶级的同伴——比如来自有钱纽约家庭,一心报效国家的同伴,或者是不同肤色种族的人,让作者眼界大开。原来周围还有这么多与你背景非常不一样的人。
四年的从军生涯改变了作者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树立了作者的理想:考入大学;而考入大学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当一名律师或者医生——这是作者当时知道的可以让自己摆脱现有社会阶级的仅有的职位。
面对高昂的学费,作者不得不在上学之余兼职打工,有时候是同时干两三份工作。但最终,JD克服了重重困难,逐渐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和眼界的局限,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后,幸运地得到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录取。在耶鲁法学院读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自己的现任妻子,最终两人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过上了幸福的中产生活。
故事的梗概大概是这样。听起来像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实现,但是作者真实的叙述口吻和过往的回忆让人体会到一个出生在困苦的原生家庭的小镇青年,是如何一步步抓住每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突破自己的社会阶层的。
作者JD Vance
同时,作者少有的经历也让人不禁反思,同样是出身小镇,为什么作者能够突破和自己父辈母辈生活了一辈子的圈子,走出和自己的同龄人不同道路?
每次想到这里,都会不自觉让我产生共鸣:一个人的成功,究竟需要什么因素?
03
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
稳定的家庭环境和足够的关爱
首先,我认为是家庭。能够有一个让人安心的环境和得到长辈足够的关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沃土,知道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自己永远有一个避风港,这是给自己的个人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最终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高中的时机搬到了外婆家。远离了母亲因为吸毒的各种情绪失控和现任丈夫的争吵,作者能够静下心来,专注学习。同时外婆外公对自己无条件的关爱,让作者感受到了温暖,激发了内心的善意,立志将来要好好工作,报答外婆。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非常感谢爸妈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虽然出国之后很多的路是自己走,但是知道遇到再多困难,在远方都有人牵挂自己,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家,会让人踏实很多。
榜样的力量
榜样就像是一座灯塔,在浩瀚无垠的人生旅途中指明了一个人生的可能性。
虽然作者大部分亲人都和自己一样生活在俄亥俄的小镇里,但是所幸有位叔叔经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最后到了加州定居发展。
某个高中的暑假,作者被邀请去加州游玩,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小镇,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别人家的大房子,看到了加州不同与小镇的风土人情,看到了自己堂兄堂弟的日常生活和自己的不同。从此JD下定决心,之后一定要努力像叔叔一样,早起走出大山。
这大概就是榜样的力量。听说这个远房亲戚考上大学,或者那个邻居朋友出国深造——这些小时候听说的传奇故事,可能都会不经意的自己的脑海种下种子,成为之后自己行动的灯塔。
有纪律,有韧性
纪律解决的是行动的问题,韧性解决持续时间的问题。有纪律会让自己把该做的事情完成,约束自己克服懒惰。而有韧性,则可以帮助自己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最终获得行动的奖励。
JD在海军陆战队的经历让他学会了服从纪律,克服懒惰。同时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也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成为一个有毅力、有韧性的人。因此虽然之后在学校读书同时打两三份工,每天学习到半夜,但是并没有让JD觉得困难到无法实现,反而咬牙坚持了下来。
因为有纪律,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掌握进取的方法;而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足够的恒毅力,不断寻求解决方法。这也帮助自己在对冲基金高强度工作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心态。
贵人的指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贵人的指点能够让自己少走弯路,加速自己的达成目标的速度。
JD在耶鲁法学院遇到了Amy Chua教授——就是虎妈战歌的作者虎妈,给他很好的择业建议:其实如果不是一心想要去体制内发展,没有必要去做clerk intern;同时鼓励把他自己的经历和小镇的状况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才有了这本书的雏形。
JD说他自己在虎妈教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上课的知识和背后教授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更是得到了虎妈对他的高期望和严要求,这是他一直需要的。贵人的帮助和鼓励,是人生路途的加速器。
回想我过去几年的出国读书经历,我在做选择时的得到的最大的两个帮助:
  • 一个是大学期间班主任的建议,决定出国交换体验国外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这让我放弃保研,决定申请国外的研究生;
  • 第二个是在大四期实习间有幸遇到的在华尔街工作很多年回国创业的海归老板,让我逐渐坚定了转专业读硕士的想法,以及确定未来几年的人生发展方向。
这两件事情,都对我的生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甚至一直延伸到今天。
同伴的影响
你的个人价值等于你身边最常联系五个朋友的平均值。在成长的路上,最佳的学习通道之一就是向周围的朋友学习。
JD在耶鲁法学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朋友,无疑对他个人的成长和眼界开阔有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在学业上大家相互学习,在生活中甚至情感上,JD都收获了很多,包括最后把帮自己准备面试的同学变成了女朋友/妻子。
仔细回看我的过去,每个人生阶段也都不乏充满着向周围朋友学习的过程:
  • 在和发小的嬉笑打闹里学会将心比心,热情地待人接物;
  • 在初高中的人才聚集地中,学会如何真诚平等地和别人交流,感受到了太多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的激励;
  • 在大学的四年里,学会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对自己负责的人;
  • 出国读书工作的这四年,渐渐认识了背景更加多元,年龄不同,或者人生阶段不同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有的成熟,周到和体面。
曾经一路同行过的朋友,虽然现在很多已经分开许久没有联系,但时光流逝中留下的是不仅仅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朋友间的相互启发,和美好品格在自己身上的点点印迹,这些无形的影响会自然的被积累,在今后的日子里展现作用。
04
另一个视角看待美国
人文环境
读完这本书,除了感叹到作者个人的奋斗经历之外,还想说点别的。这也是我来美国这年一直体会到的:就是虽然每个国家的人民种族、语言、肤色不同,但其实人性都是相通的。我认为这也是理解不同的文化、处理中美民众矛盾的一个入口。
比如家庭观念。可能和我们想象中的美国家庭不同,其实那里的家庭关系和国内很像,作者和自己的外婆长大,外婆会照顾她。而在他长大的环境,也会经常有七大姑八姨等等亲戚会来关心自己的晚辈的状况,这和国内大家族的情况是很像的。
比如对家庭的忠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尤其是不能侮辱自己的母亲,否则再小的孩子也会为了这份荣誉大打出手。
再比如小镇荣誉。比如作者参军归来,会被全镇的人迎接,这是一件很令当地人自豪的事情。
另外就是当地人豪迈。套用万维钢的一个观点,大山里的人一般都比较豪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被civilize过,没有太多规矩约束,但是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心却让人觉得非常踏实。
时代对个体的影响
在工业化发展迅速的时期,比如美国的80年代前,一个大的工厂,会对一批家庭带来影响。作者的外公外婆举家从肯塔基州搬到俄亥俄州,就是因为俄亥俄当时有炼钢厂;而炼钢厂会鼓励搬来的人引荐自己老家的人,这样造就了一批从阿巴拉契亚山脉迁徙到北部工业地带的家庭。
而随着工业在美国的衰退和全球化、信息化革命的深入,这些曾经有着铁饭碗的蓝领工人们随着工厂的关闭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人继续努力谋生,但是有的人却直接放弃寻找,只靠政府的救济。
这一点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国也有类似的体现。还记得小的时候,父母在工厂体制下工作,“厂里安排”就是大家的生活解决方案。但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家乡的工厂很多被搬迁、拆除,也带来了一批提前退休或者下岗的工人。
城市化、信息化的浪潮在滚滚向前,读美国40年间的变化,也许也能看到当今中国需要面对的和未来即将面对的问题。对个人来说,也可以给我们很多选择的启示。
结语:
从一个小镇青年到耶鲁法学院毕业生,作者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逐渐摆脱了原有的生活圈,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仔细思考,这也确实是之前的美国梦和现在的中国梦的真谛:每个个体通过合理的奋斗,让自己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希望大家都能够站在时代的浪潮,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为每一个为把自己生活变美好而努力的朋友加油。 
参考来源:
Photo from Unsplush
另外Netflix上有同名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美本早申数据大揭秘
相关阅读:

对话衡水二中毕业生:极度去个性化的“教育流水线”,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许纪霖教授:学历加速贬值,年轻人该怎么办?

留学断供潮,风险从出国那天就已埋下!


作者:逸烽 转载:逸风的干货笔记
,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