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常德老西门吗,那生下来就老了的房子?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从美国回来,我去常德老西门,看生下就老了的房子


气场系列,本期ArchiDogs有幸亲身链接这位拎得起”青龙偃月刀“的诗意女子——老西门主持建筑师之一何勍 


注:本文图片除特别表明外,均由理想空间工作室提供。


采访人:雷燦 朱文慧

编辑:雷燦 朱文慧





本期人物


何勍


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曾任加拿大H/Q设计顾问公司总裁、北京主题工作室合伙人、加拿大Y+W建筑师事物所及加拿大Kirkor建筑师事物所建筑师、厦门大学建筑系讲师



以下为访谈正文



01 /   从老西门出发



ArchiDogs (以下简称A):我们的微信曾经发过一篇关于常德老西门的文章,反响很好,看的出来大家都特别喜欢老西门这个项目。老西门的改造项目回迁率达到了 100%,这是一个让人非常难以置信的数字,也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数字。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大胆的提出并且坚持 100%的回迁率呢?您是怎么设计才让人们在新建的高楼中找回曾经的家园的感觉的呢?


何勍(以下简称Q) : 回到初心,以己度人吧。试着想想,如果被拆迁的是你的家,被改变的是你自己的生活状态,你会选择什么?你是否有足够的尊严与权利,做出自主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具有不确定的多重人格,显性的或者隐形的。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拥有卑微和崇高的品格,可以在善良与残忍之间无缝隙切换,冷漠或温情,一切,取决于所处的背景与环境。


作为建筑师的职业,尤其面对巨大的棚户区改造时,建筑师的"设计"角色扮演不得不掺和着许多的"非设计范畴"的角色扮演,由不得你分说。我在 2011 年初涉此项目整体规划时写下的设计说明,是一首诗,这么多年以后,重读此诗,尤其划红线的部分,你会发现,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个历程,同时,也感到荣幸和欣慰,我们在老西门项目中重要的角色扮演。


老西门第三期(同学们有福啦~第三期还没有发表过哦~)


老西门第三期



世上本没有诗歌,因为有了诗人而有了歌。


"老西门",一个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举措,原本没什么值得讴歌,它裹挟着的空间与瓦砾,既可以不指向过去,也可以不指向未来。


老西门,改造前曾经肮脏丑陋的街巷,糟朽与衰败,绝不先天孕育今日的文昌与繁盛,也不保佑未来的人潮如织紧锣密鼓。


——何勍     《常德老西门涅槃重生手记》 




老西门第三期




A:旧城改造其实是一个很难的项目,您是怎么做到让建筑留存历史的文化性,又有城市的包容性呢?


Q:首先,回答关于"……难"的问题,对我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设计是容易的,小到一把钥匙,大到一个街区一个城市。"旧城改造"对我而言,恰巧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对的事。"换句话说,"世间的人和事一直在相互寻找"。难道不是吗?比如你们的约稿,你们为了这个项目去现场走访,感受,不是因为内心的触动与真性情,还会是别的利益驱动吗?


因此,我越来越相信内心的力量,善良的磁场


老西门的日常(照片来源于网络)


当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仅仅孤立于建筑专业本身,当你的眼光不仅仅局限在本土或者符号的概念,当你的内心有对生之有涯的悲悯和叹息,有"志当存高远"的桀骜之气,你怎么可能做不出伟大的作品?


当你无数次踏过污秽与战火洗劫过的街巷,猫狗穿行,被屠宰的鸡鸭和蛇,行将就木的 90岁老人,被日军夺取全家性命的照片和字句,……当你看到他们脸上的快乐和感激,……


此时,你会发现,设计变得多么的无足轻重或者无能为力,"建筑设计",从来不是割裂的一个"唯我独尊"的学科或者象牙塔,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城市街巷中生长出来的"生命体",带着过去的痕迹,也带着建筑师的情怀使命,甚至偏执局限。我们,和"老西门"一起,去发现,去寻找有关城市的,关于生命的刻度与记忆,让社区带着过去的炉火与温度,让城市成长为新的有灵魂的自己。


留住当时意境的窨子屋博物馆


回迁房中的社区中心




所有的视觉与思考,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古今中外,西街故园,你的视觉已经在自我觉察的无数次集训里,悄然构建了自身循环的闭环。它的认知在不断的感知中强化,形成瞬间直觉的判断无需刻意。这个自我闭合的体系足以构成同等的判断力与感知力,而自我觉察的感知力构筑起天然的设计触发点,出发点,途径与评判体系。


如果说老西门有一组将所有场景整合衔接的视觉秩序,不足为奇,即出自内心。


如果说,老西门支离破碎句法含混不清,仿佛风花雪夜的蒙太奇,也无何不可,城市原本没有必须参照的原型。


——何勍     《常德老西门涅槃重生手记》 



湖南古村落民居考察


何老师与老西门



A:您觉得在中国大拆大建的城市化背景下,传统建筑应该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又怎样留住传承千年的智慧?关于工艺,关于结构。


Q:请允许我引用这四句诗,来表达我个人对于"历史"的态度,……"时哉不我与,去哉若云浮;未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西晋刘琨写的这几句诗,或许能够代表我个人对于历史的感悟,尤其最后一句。让我们试着理解一下,削铁如泥,坚不可摧的"钢",要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历练,才能改变成为富于弹性的"绕指柔"呢?一个职业建筑师,要通过多少项目的磨练,多少内心的沉淀,才拎得起"青龙偃月刀"呢?


关于工艺和结构,关于千年智慧,我并不那么过于担心。毕竟,时代有自己的脉络,节奏,工艺与技术,有自身的刻度与标签,伴随着时代洪流,非个人好恶可以左右。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尘,一个普通的建筑师,我能做的仅仅是:"听命于心,常存善意。"


(听命于心,常存善意。因为一闪而过的灵感念念不忘,将这诗意的思绪捕捉筑成常德老西门。其实何老师建的是,记忆中梦想的风景。)


”其实我画的是,记忆中梦想的风景“

 ——男鹿和雄(宫崎骏的御用美术场景师,图文皆来自于男鹿和雄)




历史是记忆也是忘却,是拾起更是放下,历史关于过去关于今天也关于明天,历史是眼睛所见耳朵所闻,是心之所向信马由缰。历史是马王堆丝绸上的云烟华丽织锦薄如婵娟。

我们还原的不是真相,因为真相从来不曾真实。

——何勍     《常德老西门涅槃重生手记》 



何老师与甲方施工队探讨窨子屋墙体样板段


在浙江东阳厂子示范工人铜板做旧效果



与曲雷老师在窨子屋推敲门栓做法



老西门三期水街的可旋转窗格



A:您曾经多次提到敬畏之心,对历史,对人类。为什么您这么强调敬畏之心呢?


Q:好吧,我能不能反问你,"你是否有敬畏之心?"呢?


有一天,我和曲雷聊天,对着故宫角楼的一张摄影作品。他说,"你瞧,这角楼,这么高,这么陡,各个角度都能看清,加上这么宽的护城河,几个敌人能把这城攻下呢?"


我一笑:"攻城?跟城墙有关吗?这城垛子上,已经上演了千年的连续剧了不?"


当你意识到,个体生命之短暂,历史变迁之无常,无论你如何努力,也不能够白首穷经的时候,或许你已然理解了我所谓的"敬畏之心"了。


"敬畏之心",对我而言意味着对"生命"自身的敬畏,意味着对于人类与动物不分层级的平等和善意,意味着对于草木与山川,不由分说发自内心的爱恋与珍惜。


故宫角楼



许东亮灯光设计


用瓷片拼花的“secret garden 我们俩的”






02 / 建筑诗人的前半生



A:我知道您是一位建筑诗人,一个文艺建筑师,您曾经说过您的设计无外乎是从一首诗开始,您的建筑也常常透着诗意,您觉得建筑怎样做才诗意?哪些建筑需要诗意?雨果曾说“文学将杀死建筑”,但您的建筑似乎却由文学成就。您觉得文学到底是杀死建筑还是成就建筑呢?


Q : "文学杀死建筑",还是"建筑杀死文学"? 这要看是什么样的文学脚本,什么样的"建筑定义"。我没有权利也没有兴趣,对伟大的"雨果名句"做任何回应,因为,我只想做我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至于标签和定语,是诗人,还是建筑师,前缀还是后缀,对我而言,都没什么特殊意义。


写诗,对我而言,是一种"快速记录"的方式,在瞬间捕捉触目所及,以内心的波澜或者平淡,都是生命的相遇,自己和别人的相遇,自己和场景的相遇,自己和历史的相遇,自己和自己的相遇,无数的相遇组合成诗的片刻,呓语。


诗,不同于普通的文章,不必连贯,不必赘述,砍掉一切虚词介词主语谓语,只留下最核心的意义和画面,这是诗。

何老师的诗 



A:有些人做建筑很理性,模数、原则、自动生成。有些人做建筑却很感性,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在脑海里绘制意象空间,您更倾向与哪一种?对这两种同学或者建筑师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Q : 理性,模数,制式,法规,……这一切不可逃避,必须在脑海中刻下深深的一道壕沟,……等待你去跨越,而不是被吓傻,baby,好吗?


生死,好坏。法规,有关生死,艺术或诗,有关"好坏"。总得有个 60 分,作为行业准则,这条基本线,是起点,绝不是终点。我认为,建筑师职业是"铁人三项+马拉松"。


想好了,

没想好?

……喜欢就好。


钵子屋菜馆



50年代后红砖老药材仓库山墙与新钵子菜馆的共生

(摄影:张广源)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有捕捉闪念的本能,作为建筑师欠缺图形创造力该是何等令人沮丧,我常常被囚禁在意识的浮游领海,试图捕获脑海中稍纵即逝的闪念,那些支离破碎的图像或者词语,仿佛魔术师手底下的谎言,来无影去无踪,带给我顿悟的惊喜仿佛渔人捕食的收获。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捕获灵感的能力,冥想,深陷,本身也是创造力的一种,它对于设计逻辑的推导产生的作用力,丝毫不亚于图形想象本身。


——何勍     《常德老西门涅槃重生手记》 



A: 您在生活中是一个很喜欢美的人,也喜欢做些手工和壁画,这些事情看起来跟设计没什么关系,他们对您的建筑有什么影响吗?您觉得生活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怎样从生活中寻找设计?


Q:在灵性方面,我相信顿悟。在人生当中,我相信善良美好。在美学范畴,我相信日积月累。


设计的本质是生活,正如演员和角色的关系,好建筑师必须是个好导演,有时还不止是导演,还是主角,配角,灯光师,舞美师,化妆师,甚至是音效特技师。……哈哈,不是吗?所有的所有的一切,都与设计相连,远远不止于诗和画,当然,许多的建筑只是成为时代的背景,


你就是一个跑龙套的家伙,……谁又不是呢?!


何老师收来的旧石头柱础与自己制作的手工手链


何老师与老西门三期竹桥



A:建筑师的思想无法避免的经常和甲方和公众意识相冲突,您是怎么样平衡这个问题的呢?


Q:这得看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儿,我尽量把自己的功课做足,不偏不倚。


在城市,资本,公众,三方之间,做中立的有职业道德的建筑师,相信"真诚善良美好"是所有人内心都共同拥有的。不过份谦卑也没资格骄傲


与甲方董事长汇报设计构思



A:建筑学挺辛苦的,很多学生因为热爱而选择这个行业,却因为超负荷的学业而逐渐厌恶,只是在麻木的坚持。听说您曾经也因为建筑的枯燥烦心不已,画不出心中想要的东西,甚至想要放弃学业,您后来是怎样找到出口的呢?您对那些建筑学子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Q:我的确没有成为建筑大师的"盖世才华",而在初进大学之时,建筑设计对我而言几乎是噩梦一般。


好在我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是和四年级的一起公用一个大阶梯教室的,因此我有机会看他们的书,比如"西方建筑史",是我最喜欢读的与建筑相关的书。我喜欢一切艺术的东西,自己却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想想,只有逃避的份儿了。所以我读研究生转到"建筑历史和理论",去国外读"室内设计",业余读各种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书,现在看来都是"逃避"。


今天回头看看,我明白所有的"弯路"或许都是有意义的人生参数,使得你多一个视角去看专业,多一个支点看人生,或许此所谓"百转千回,殊途同归"吧。



大学时代的何老师



A:您曾经在厦门大学当了三年老师,这三年教书育人的经历带给您怎样的影响?您又是怎样从一位老师转变为一个建筑师呢?


Q: 实话道来,我对自己的"三年自然灾害"教书生涯是持否定态度的。一个初出校门,对"建筑设计"这个"实践性学科"毫无感性认知的 23 岁女孩, 你让我说什么呢?……还好,我有一门自创的课,叫"建筑欣赏",是在另外一所大学挣外快的,就是放幻灯片和拿几本外文杂志翻开来跟大家闲扯,最受学生欢迎,自己也不用备课。呵呵。皆大欢喜啊!



A; 您当时为什么要出国?出国的经历带给您怎么样的影响?


Q: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是每个人血液中生儿有之的座右铭吧?尤其我们那个时代,很封闭。


出国的经历最重要的是让我"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对于洋插队的人而言,在建筑事务所画图,至少是在地上"干活"还算体面的一种吧?


当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国外的城市游历和事务所工作经历,是真的"理论+实践",没有文凭的自我教育是最有疗效的。在国外,实现了我"建筑职业教育"的"闭环"。

何老师在加拿大读书



A:您觉得国内教育和国外有什么样的不同吗?现在留学已经成为一种热潮,建筑学更甚,您对留学的看法如何? 对留学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Q:出国对我而言,是满足自己对于世界好奇心的一种方式,明信片上的风景,美术馆里的雕塑,家家户户客厅的油画,万圣节的灯火,"gay parade"的场面,"yard sale"淘到的宝贝,……洛克菲勒中心圣诞之夜的冰雪和广场中心滑冰的人,但丁在佛罗伦萨与爱人相遇的"那座桥,刚朵拉小船和圣马可广场的钢琴与鸽子,……,这些场景,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


象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一样,带着梦想,去发现世界的美妙。……这是留学的意义。不是名牌学校带给你的标签,不是课程难易学分高低带给你的失落或者欢喜。尽最大可能去游走,去感受,去深呼吸。发现世界,发现自己。


钵子屋菜馆

老西门第三期



A:您对现在正在就读的学生和刚刚参与工作的新建筑师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Q:怀揣梦想,脚踏实地,沉迷生活,跟对师傅。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或作者获取授权。





推荐阅读

气场|赵磊:有方这样的公司能活,建筑行业没问题!

气场 | 彭铭博:别再说绿色建筑只是个“噱头”!

气场 | Tom Leader专访: 在景观的世界里,感知被隐藏的美

气场丨何志森:24个月,25个课题,携Mapping工作坊行走中国高校

气场 第一回 | 刘晓都 ——这不是建筑师最好的时代,但机会一直都在


    -THE END -



    ArchiDogs重磅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建筑留学究竟学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留学如何选校、选课

    这就是你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ArchiDogs自主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东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韩冬青 推荐

    《超越设计课-海外留学的建筑之道》

    权威 全面 真实 展现海外建筑教育的前沿成果

    10所欧美一流建筑院校

    27位优秀留学生

    以及

    15所中国一流建筑院校

    28位知名专家学者


    推荐读者:

    • 20考虑出国留学,准备制作作品集、面临择校及专业的学生。

    • 对国外建筑教育感兴趣,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开拓眼界,掌握更多先进设计理念的学生。

    • 对教学充满热情,正在奋斗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或有志于成为教师的专业人员。


    详请点击以下链接:我听说有这样一本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