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认识我的很多人,对我描述都少不了一个词——脾气不好。
这不是别人对我偏见,我自己一直以来也是这样认为的。
印象中,我以前总是一言不合就发脾气,跟同学起过冲突,也自己歇斯底里过。
论及原因,我一直把自己脾气不好归结为家族遗传,毕竟我爸对我也时常挺暴躁的。
按照这个理论和剧情,我们家这个暴脾气应该会世世代代遗传下去。然而,没想到的是,事情竟然在女儿这里发声了转折。
 周二
思维 🌏
全文共4960字,阅读时间13分钟
🌿🎨🌏
7月3日那一周,我带孩子去参加了童行在松花湖的戏剧营。结营仪式上,老师给孩子们发了一个证书,对孩子在营地的表现进行了总结。
女儿的证书中,老师对她的评价有一条是这样的——“情绪管理方面表现出了令人称赞的稳定性,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巧妙地掌握自己的情绪”
看着老师给她的证书,回想曾经的自己,我内心真的是百感交集。
那个歇斯底里的妈妈
2017年4月的一个晚上,我抱着9个多月的孩子哄睡。
在经历过接近一个小时的哭闹,和多次放床上失败后,我的情绪终于崩溃了。
我把她放在床上,自己一个人跳到地上,歇斯底里地大叫。
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就是不睡觉,她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而我这样的日子又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这个夜晚,成为了我坏脾气生涯的巅峰时刻,也成了很久之后我都不愿意回想的时刻。每一次想起,都仿佛揭开已经结痂的伤口,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但是后来,我也明白,越是痛的经历,越是人前进路上的宝贵财富,因为那些刺痛我们的点,可能就是让我们人生停滞不前,无数次让我们受伤和痛苦的原因
于是在后来很多次上班的路上,我强迫自己去回忆那天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哪一根稻草,最后把我推进崩溃漩涡。
终于,我在痛苦中开始探索和成长了。
课题分离,自己的愤怒留给自己
我把那一次的痛苦经历像解刨麻雀一样地反复回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我要努力搞明白,自己当时怎么了,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支配着我。
多次揭开伤疤后,我慢慢理顺了自己情绪变化的过程。
孩子7个月的时候,我复工了。
离开职场半年有余,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自己有很多的力不从心。
部门领导给予的信任,同侪之间的压力,都让我这个处于“傻三年”状态的新手职场宝妈感觉心力交瘁。
那一天,我和复工后的很多天一样,身心俱疲地回到家,没做任何休息开始照顾孩子。
我希望她能早点睡觉,给我一个喘息的机会,也渴望孩子睡着后的那一点自由。
疲惫、无力和求而不得,终于把我推到了歇斯底里的边缘,并一把扔了进去。
一遍一遍地梳理让我明白,那些压倒自己的稻草,其实没有一根属于孩子
尽管我是在和孩子在一起时感受累,甚至走向崩溃,但背后的情绪,其实都是来源于其他事件。
无论是因为工作带来的疲惫,还是因为害怕掉队带来的压力,亦或是他人不理解带来的委屈,还有那些陈年往事带给自己的痕迹,都是属于我的课题,需要自己直面和解决。
这个过程的确很难,但不管怎样,自己的愤怒都应该留给自己,不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背锅。
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做自我探索,了解情绪背后自己期待什么,这样的期待又来自哪里,以及它又是否合理。
我打破了很多以前预设的认知,找到了对自己来说最大的卡点,逐渐学会了在关键时刻转念,这样的努力,让我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利用自己的情绪。
虽然,到现在我依然做不到在孩子面前完全地平静,但不同之处在于,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是累了还是沮丧了,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交代清楚,让她知道,她不是影响我情绪的罪魁祸首。
这样的经历没有让孩子看到一个“完美”的妈妈,但是让她明白,情绪不可怕,我们都可以想办法去面对它。
协助孩子,情绪管理三部曲
自我的剥离,让我慢慢变得情绪稳定,不再无缘无故地将情绪引火到孩子身上。这样的努力,给了孩子更加安全的自我探索环境。
但想要孩子学会自我情绪管理,还需要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并获取处理情绪的能力。
第一步:感知
在营地活动中,我们认识一位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小姑娘。当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她有时就会情绪崩溃。
我们参加的是戏剧营,大概进行到第四天,我们需要一起做服装和道具。
小姑娘表演的角色是仙女,她给自己设计了一套非常漂亮的礼服,可却很难实现。
多次尝试无果后,她终于再也绷不住,情绪如破堤的洪水,喷涌而出。
在场的所有人都试图去帮助她调整情绪。
妈妈说,你很棒啊,你看,这个已经做得很好了。阿姨说,要冷静。
几轮下来后,孩子回到房间尝试继续做衣服,在又一次因为做不好而想要发脾气时,她自己对自己大声说,冷静!
在我们的意识中,情绪的待遇是不同的。
开心、快乐、愉悦的情绪,大家都喜欢;可伤心、沮丧、失望、难过、愤怒,却并不受欢迎。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也常跟我说,遇到事情要忍住,不要发脾气。
我们也一直被教育,喜形于色不是什么好事情,遇事看不出你的情绪,才是高级。
可是,这样的教育,并没有让我学会如何控制情绪,而是让我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挫败
我知道暴躁不好,但却无法控制暴躁,那种无力和自责,比暴躁本身更让我感觉被消耗。
后来,我才明白,想要学会控制情绪,首先需要的体会它。只有感受过情绪穿过自己的身体,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才能知道该如何控制它。那些一直被压制的情绪,就犹如蒙在鼓里的怪兽,素未谋面,又怎能知道如何驯服?
2020年12月末,我要出差10天。4岁半的女儿和爸爸姥姥一起留在家里。
以前我也经常出差,女儿是和姥姥在一起,她很少哭闹。这一次是她第一次和爸爸在一起,情况却完全不同。
从小哭到大哭,到睡前哭、醒来哭,再到半夜不睡觉一直哭。她看起来越来越“磨人”。
哭得最厉害的一天,姥姥冲进房间,要从爸爸的手里把女儿强行抱走,还指责爸爸,为什么不把她扔在床上,为什么不打她屁股!
对于一个四岁半的孩子,我们有很多方法让她停止哭泣,可爸爸选择了陪着她,让她哭个够。
我问爸爸如何能做到如此淡定,不急不火,他说,孩子只是想妈妈了。
现在回头看,以前我出差的次数并不少,但那痛哭的一夜,应该是孩子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对妈妈的思念从身体里痛快地流过,没人制止,也没人呵斥。
关于姥姥的制止,我也理解她的担忧——如此纵容她,以后会成什么样子?
是啊,我们总是觉得,不给孩子立点规矩,以后她就没有边界。可事实是,经历过那一次痛哭后,女儿慢慢好了起来。
这一周,我又出差了。出发那天,孩子跟我说,妈妈,我有些想你,做事情不在状态,但没关系,过几天我就会好了。
第二步:定义
对于情绪控制能力不好的人,我们通常会说他们“脾气不好”,总是生气。
确实,当一个人发脾气时,我们总是感觉到愤怒。但愤怒之下,其实是很多不同的情绪,可能是恐惧、委屈、担心,也可能是失望、无助和沮丧。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因为不曾学过如何识别情绪,便只能一股脑地表现为愤怒
2019年冬天,我去北京上P.E.T.工作坊,先生和孩子陪我一起去。
第一天下午下课后,我打电话联系先生,却怎么都找不到。
打手机没人接,打酒店房间也没人接。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就已经起来了。如果不出意外,见到他们后,我肯定会大吼一顿,质问和指责接踵而来。
但在回去的路上,我突然想起当天课上学到的内容,开始思考,愤怒背后,自己的底层情绪到底是什么?
我发现,其实我是很担心,担心他们两个出了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危险。
想到这里后,我突然间不那么生气了
回到房间后,我发现他们两个还在睡觉。先生手机静音了,房间的电话在孩子玩的时候被拔掉了线,才导致我怎么都联系不上。
见面后,我没有咆哮,也没有生气,说的第一句话是,电话打不通,我真的好担心啊!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像我一样,用愤怒来表达所有情感的人。关心变成了指责,害怕变成了生气,委屈变成了暴躁。
想要改变这样的处境,我们需要了解,引发自己“生气”的底层情绪到底是什么
无论是自己觉得委屈,还是担心对方安危,只有当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感受,才能找到该如何做和表达。
如果只能感知到愤怒,我们很容易会被愤怒控制,只有感知到最底层的感受,我们才有可能学会如何控制情绪。
如何帮助孩子认知情绪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孩子认知情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靠一次经历就可以完成。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每一次情绪过后,帮助孩子梳理和复盘感受和经历,让孩子慢慢明白,自己不只是生气,而是有其他的感受。
这个过程,小龄和大龄的孩子处理方式也不同。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能清楚地表达,也不能准确地形容,需要父母的介入。甚至需要通过家长的猜测和孩子的反馈,来慢慢接近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个过程中,我们无需直接将情绪词汇灌输给孩子。毕竟,对于小宝宝来说,情绪词汇本身就是过于抽象,不能理解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比喻,类比,描述具体的事件来表达情绪。
我们可以说,就像上次你丢了小兔子的感觉一样;就像绘本里沙利的心里一样难受;也可以说,心里像一个火山,感觉就要爆发了。
这些描述,不是精确的词汇,但她传达给孩子的理念是,自己的感受不一样,而且可以被表达。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借助情绪卡片等工具来帮助孩子确认情绪
我们的情绪有几十甚至上百种,其中微妙的差异,我们并不是能够精准地识别。这时候,情绪卡片就会带来提示和启发,帮助我们厘清不同情绪之间的差别和边界。
当孩子能够清楚地表达,也就对情绪有了清晰地认知。
第三步:应对
没有坏的情绪,只有坏的行为。帮助孩子识别情绪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找到合适的处理情绪的方式,不因为自己的坏情绪给别人带来伤害和困扰,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式调整自己,找回自己的力量。
前几天,吃完晚饭后,孩子准备练琴。和之前很多次一样,她说,觉得有点害怕。
我问她,为什么害怕。她说,担心弹不好。
我问,那怎么办呢?她说,可以自己回房间呆一会,也可以吃点东西,还可以让妈妈抱一抱。
我问,那你的选择呢?她说,吃点东西。
于是,她吃了几口黄桃罐头,之后便开始了练琴。
当孩子知道了,每一种情绪都是可以找到合适的调节方式的,就能更自如地面对这种情绪的出现。而这种自如,又进一步降低了孩子情绪出现的频率,形成了良性循环。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调节方式呢?
一方面,可以和孩子进行复盘和总结。
当孩子经历过一次情绪爆发稳定下来后,可以和孩子回忆,刚才经历了什么,有没有一段时间自己感觉好一些?自己做了什么才感觉好一些?
这个回忆过程,让孩子看到,哪些行为是有利于帮助情绪降温的。
另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一些小小的建议,带领孩子做一些尝试。
有时候,孩子弹琴觉得难,我就会问她,需要一个拥抱吗?需要一根棒棒糖吗?需要一起跳支舞吗?
孩子一开始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情绪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结合自己的经验,带领孩子做一些可能有助于他改善情绪的事儿。
当然,这些事儿需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她愿意做才能做。而不是看到孩子情绪不好,就强制要求孩子做什么。
这样的尝试,让孩子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也会慢慢内化成他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
也许在日常生活中,像我一样暴躁的人不多。但我依然觉得,情绪管理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缺失的一门课。
因为真正好的情绪管理,不是永远平和,永远没有坏情绪,而是当不同的情绪袭来,自己都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
什么是「不焦虑」?不焦虑不是要让你绝对平和,而是让你清楚的认知自我,接纳自我。
育儿即育己,不是一句空话,如果你不能自我成长,你也不可能真正看到你的孩子。

如果你正处在迷茫中,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处理复杂的亲子关系,那么,欢迎1元加入「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作者 | VIVI
6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有遇到过情绪管理相关的问题吗?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