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你好,我是Kyle,今年年初和BeBeyond一起完成了申请,最近忙完一系列选课、租房的事情后,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回顾这段经历。
我本科是上海科技大学,化学专业,本科期间在一家初创企业孵化器、一家五百强企业和一家咨询公司做过三段实习。
大三从伯克利交换回来后,对生物痴迷的我干了半年的科研,毕业后又做了两年风投。今年年初,我再次考虑留学的道路,拿到了哥大、宾大生命科学项目的offer
  • 读理科的我为什么想去做风投?
  • 而又为何在硕士项目上再选理科?
在这段回顾中,你会看到那些尝试前我的思考,和试错后我的反思
基本信息
kyle学长
本科化学专业 上海科技大学
GPA3.53 TOFEL104 GRE329
交换经历:伯克利大学生命科学项目
实习经历
:罗氏 市场分析,贝恩 PTA

工作经历
:SOSV B2B软件类风投

收获offer:
哥伦比亚大学MA Biotechnology
宾夕法尼亚大学 Master of Biotechnology
*全文共42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撰文
Kyle学长

编辑
溪南

出品BeBeyond 编辑部
01
大一选专业

想要从事商业,为什么选择理科?
本科选专业时,我大概有这样的认知: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商业是科技为社会创造福祉的重要手段。
这个世界上没有霍格沃茨,但却有“魔术“。这所谓的“魔术”其实就是科技。在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中,人类的生产力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维度,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质的飞跃。
生于90后的我们,亲眼见证了科技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包括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和高速铁路在内的新兴科技,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2000到2021的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生活受益于科技,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
△我的本科上海科技大学
当然了,这是现在的我来回顾当初想读科技的视角,18岁那时的我想法还没有那么宏观,内心觉得作为一个理科生的我,本科依然想继续在化学、生物所感兴趣的领域探索,不想那么快选一个传统商科专业。
至于之后转商科,这就不得不提到我的本科上海科技大学。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作为一所理工类大学,我们专业非常有特色: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有商科类必修课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这源于我们学校培养人才的方针——校长意识到学界和产业界实则有一道鸿沟,很多读科技同学最终的科研结果没有办法良好的转化为产品,只能成为理论依据继续指导后人。
所以开设商学院的目的是加强每个学生的商业思维,让我们沉迷于自己技术领域的同时,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
△当时在一门商业必修课“设计思维”中小组活动
这也点燃了我对商业的热情,在我心中埋下了未来理转商的种子。
02
大二的纠结

我到底喜欢什么?
尽管选择了感兴趣的化学作为专业,但事实上对于我未来的选择,我也不太明白自己喜欢什么。
前文提到,上科大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本科时,我有一门必修课,叫“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设计思维”这个理论是由著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为服务客户而创造的一套方法论。其目的在于通过创造来解决用户的需求
而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公司创造的产品是否真正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思维”所给出的答案是“快速迭代“,即通过利用“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或MVP)”,来验证一个产品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如何设计MVP,比如要了解用户对车的需求,
MVP不是设计一个轮子,而是从不同代步工具来进行迭代
MVP通常具有目标产品中的核心机能,能够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可以通过利用MVP,用较快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来验证一个设计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说了那么多概念,最重要的是这门课对我的启发:在了解这个概念后,我开始思考,我是否也可以将MVP概念运用到我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呢?
在我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假设。例如,我觉得我适合去咨询公司。但是,我应该如何来证明这个假设的正确性呢?
经过一番调研和思考后,我意识到了这个答案是实习。实习就是一名学生能够为了探索出自己未来的方向验证自己关于职业方向假设的MVP。
于是,大二暑假,我先去了一家五百强做市场分析,后去了贝恩咨询做兼职项目实习生;大三暑假,我又去一家初创公司做孵化项目……
经历过这三份实习后,坦白说我对自己喜欢什么还是不明确,但很大收获是:我明确自己不喜欢什么。
在五百强实习后,我意识到自己不喜欢大公司的压抑氛围、等级制度和公司政治。
在咨询实习后,我意识到咨询缺少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曾经晚上12点,作为实习生的我还在加班。虽然收入可观,但生活却缺少灵活性。
△贝恩公司/图源贝恩官网
在初创公司实习后,我喜欢上了初创企业的创意性和自主性,这也为我日后加入风险投资行业奠定了基础。
在这过程中,我对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产生过很多怀疑,在实习中迷茫也是日常的情绪之一,庆幸的是我始终没有放弃,一心只想探索出自己的Passion和喜欢。
于是我在之后试错之路中,越战越勇。
03
大三:伯克利交换回来后

科研失败了,但我发现了自己的热爱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一直有出国读书的热情。大三刚开始,刚刚收到学校3+1项目通知的我,就迫不及待地向学院递交了申请。
通常学校的交换项目在大四上学期才开始,但由于我出国心切,便在大三就报读了交换项目。
当时,学校只有伯克利的生命科学项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就阴差阳错地结缘了生命科学。
碰巧的是,就是这次阴差阳错的选择,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热爱。
相较化学,生物更加让我着迷,比如人类的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癌症是如何产生的?细胞基的人造肉是如何制作的?
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就像是“魔术”,吸引着我去探索其背后的原理。
△当时在伯克利交换
在伯克利交换时,我学习了内分泌学、干细胞学、生理学等课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项目结束后,虽然回国已经到了大四下学期,但是那时痴迷生物的我却产生了“成为科学家”的想法——“或许我也挺适合做科研呢?”。心想也没试过,喜欢试错的我,决定尝试一下科研的感觉。
于是,大四下学期时,我开始了科研的道路,除了上课的时间,其他时间全部都泡在实验室里。然而,在实验室花了6-7个月后,我的实验却以惨败告终。随后复盘整个科研过程,组里才发现原来我们团队的最初方向就选错了。
科研的这次试错让我意识到它的机会成本太高了,任何一个小细节上的失误都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崩盘。
原本我可以用6-7个月的时间完成两份实习,但却因为方向选错,这段时间也就随着科研结果付诸东流。在经过再三考虑后,我最终放弃了科研。
在结束科研后,已经是19年7月,在经历过那么多次的试错后,到了该做出自己选择的时候了,可我究竟想要申请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呢?我还是不确定。
选择理工科,但又不想做科研了;选择商科或MBA,又感觉自己对科学的热情还在,不想立即完成向商科的转型。
在这段时间里,我与Linda有过多次讨论。我们考虑过金融(Finance)、工程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和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s)等不同的硕士项目,甚至还在博士项目上挣扎了一下。可每个项目对我来说,能读,可是动机都没有那么强。
到了申请最后一刻,我始终没有做出决定。最大的原因是“不甘心”,我想自己已经试错那么多,不甘于随便选择。
在大五的上学期(从伯克利回来后,我很多学分没修,延毕了半学期),我决定重新开始实习。由于之前一直仰慕一家叫作SOSV的风险投资机构,我便通过领英联系到了公司的HR,随即通过面试,以实习生身份加入了公司。
在半年的实习期结束后,我把握住了机会,在公司成功转正。由此也把留学的想法暂时搁置,希望在工作中去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04
风投工作两年,再次考虑留学
“这次,我想清楚了”
SOSV是一家全球的早期风投机构,在上海,我主要负责B2B软件类的项目投资。
在工作中,我的一项工作职责是辅助合伙人进行投资决策。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我们需要多方面考量公司,包括公司的价值主张、创始人背景、技术壁垒和市场规模等。
其中,使标的公司最具有竞争力的就是它的技术壁垒。只有足够的壁垒,才能帮助一个公司在一个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风险投资经理通常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深度的洞察强劲的技术背景
△SOSV
我加入的上海办公室,主要负责做B2B软件赛道的风投项目,而软件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尽管在两年的工作中我从零开始搭建基础,也在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但要让自己进行投资决策,很多时候还是感觉力不从心。
如果我希望在风险投资独树一帜,除了有专业的知识,深度洞察还不够,必须有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技术背景)
这是我工作两年后看清楚的事实,于是困扰我六年的终究问题再次出现了:我究竟希望在哪一个领域再钻研下去?
于是我把六年以来的经历全部回顾了一遍,在每段经历中,通过自问“为什么”的方式,去抽丝剥茧地找到我真正的热爱。
思前想后3个多月的时间,当年在伯克利交换时,对生命科学那般热爱挥之不去,总是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从客观层面上,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生命科学一定会出现新的突破,甚至会引发下一次工业革命;主观情感上,我被它深深所吸引,不计代价地想要在这个领域继续钻下去。
确定好方向后,21年年初我再次找到了BeBeyond,这次没有专业选择上的纠结和迷茫,我坚定地告诉Linda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于是1个月左右时间,我顺利地完成了文书写作,递交了申请。
/写在最后
/打破你的假设
写到结尾时突然没了思路,和Linda聊了聊,她让我和大家谈谈“为什么我勇于试错?”
之前听Linda说,国内很多同学,特别像我一样理科背景同学,其实想法很多,但却不太敢付出实践……我突然想到,曾经自己也是这样。
在大二时想去做商科实习前,我曾有过一系列的担忧商业不像理科那么务实,可能就是去陪喝酒搞关系,靠的是嘴皮子,干的是浮夸的工作。
可后来我真的去实习和工作后,发现真相并非这样。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商务应酬自然不可少,但成功绝对靠的是一个人强劲的综合实力,包括商业敏感度、专业能力、领导力、沟通力等等。之前的担忧,全是我对商业的假想。
我之所以迈出了试错的脚步,是不想将就,不想被假想所束缚,想去看清楚真实的世界,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否则“思而不学则殆”,越想只会越迷茫。
△勇于试错,探索自己的边界
写到这里我想了想,其实人生就是这么一个打破假想,不断试错的过程,在那些或是惊喜,或是遗憾的曲折经历中,去明确自己喜欢的边界,去发现那个未曾发现的自己,去做出那个最适合、最能代表自己的选择。
即将前往哥大的这段经历,也是我漫漫人生中渺小的一次试错,也许一年过后我又会发现比生命科学更喜欢的事情,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更明朗了自己的未来。
-完-
主页菌按:
“不怕错,怕遗憾”这是采访中kyle提到的一句话。
而来到BeBeyond的ta们,一开始怕错,可后来怕自己错的不够多,还有太多的假设没有破:
无论是自我探索的50+20,还是Filed Research对行业的调研,都是我们在引导你去勇敢试错,探索未来方向的重要一步。
我们坚信,直接告诉你的方向不是对你人生负责,只有让你自己去探索,去选择,去勇敢的选择你的人生。
如果你也现在也面临选择的烦恼和困惑,点击【阅读原文】
预约1v1咨询,让我们了解你的情况,然后再一同去探索人生的新篇章。


后台回复关键词“2
看更多100+学长学姐申请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