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第33 篇
这个专栏和你分享,每一个申请结果背后,那些关于“人”的故事:我是谁,我怎样看待过去的经历,我如何做人生选择。
“想要出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要读研,争取一个更漂亮的学历”
“最好能一口气把书读完”
这曾构成了一诺出国想法的铁三角。
疫情打断了这个铁三角的第一条边,疫情期间对未来职业的冷静思考,让她自己又主动拆掉了另外两条,“放弃热门专业的录取,先工作。”
尽管为留学准备了四年,尽管身边同学升学北大、哥大令人羡慕,她清楚这是明智的取舍。“我感到自己愈发拥有了某种定力和自由。”
她回溯自己了从大一到毕业的不同阶段里,随阅历的丰富,对“留学的意义”、“我到底适合读什么专业”等问题认识的变化轨迹。愿幸运的没赶在疫情年毕业的你,也能从这份魔幻2020锤炼过的思考中获得启迪。
一诺
东北大学会计学(ACCA)专业本科
BeBeyond 2019九月班学员
USC Marshall MSBA 南加大商业分析硕士录取
正在参加秋招,昨天刚参加一场面试
GPA:91/100 TOEFL:106  GRE:327
实习:四大咨询、字节跳动产品运营
写给呼吸着同样一片空气的你:你好呀,我是一诺。去年9月,大四上的我在BeBeyond正式开始了留学申请,算到现在居然已经一年有余了,时间过得可真快。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回头看过去这一年、甚至是我大学四年,朝着留学这个阶段性终点跑过的路我想做一个认真的回顾。

考虑到这段路途,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弯弯折折,沿途中的思考虽然算不上深刻,但也从未敷衍停歇。我想,也许把它细细地梳理开来,会些许地帮助到正在读信的你或他。这是我写这封信的初衷。
01
大一,出国的想法
和早早树立的目标专业
因为心里总有种感觉自己是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的,所以把留学读研确定为目标。
当时因为Word用得不好,发生过文件丢失、排版麻爪等各种问题,常求助于一位计算机专业的朋友。另一次要紧急地录一段视频,我不会剪辑,向一位高中同学求助被敷衍地拒绝,自己尝试到深夜,最后也没能实现想要的效果。
所以,那时我心里有个坎,就是我在计算机相关的东西上很笨。我不想戴着这顶紧箍咒一辈子,我想摘掉它。所以,从大一开始,我遇到编程课就选,本专业没有就跨专业选,任何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的课我都上,即使学分大、难度高或是“性价比”低没人选。
在这种心态下,我把留学目标确定为结合商科和数据分析内容的商业分析专业(Business Analytics,BA),也就不难理解了。
△喜欢严歌苓眼神里
那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劲儿和韧劲儿
02
大二大三,专业求索:
“松动的紧箍咒”
我在兼顾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一直有意识地补充相关背景。其实我本身的专业,会计学(ACCA),是个竞争很激烈、课业又很重的专业,不过这股要摘掉紧箍咒的劲和明确坚定的目标,让我在课余时间选修了例如计量经济学、R、SQL、数据可视化等多门课,完成了数据分析相关的大创课题,跑去了安永参与IT咨询项目的实习等等。
反复的尝试和努力,让曾经的那顶紧箍咒极大地松动了(然而相应地,申请BA的动机也减弱了些)。到大三结束时,我完成了主要素材的积累,但还从未系统地准备过申请材料。
大四上9月,因为学校新增设了小学期,所以我只得挺过小学期密集的课业轰炸后,飞到上海参加workshop 9月班,并在中途去浙大考了最后一次GRE。
△飞机上看到的云朵
在workshop里,我重新梳理了过去的经历,对于【我是怎样的】变得更清晰了些,尤其发现自己对于“能看到商业问题的本质,并一针见血地解决”非常有感觉。不过,我并没有像来之前期待的那样,或者说像BBY分享的一些学员故事那样,神奇地发现了自己的【真爱专业】并且确信到拥有大跨度转专业的勇气。
“能看到商业问题的本质”这件事需要定性和定量的evidence去支撑,我对于掌握定性部分很有自信,“对于定量部分,那不如借助BA提高吧?”我这样想着。因此,没有发现真爱专业的我打算继续申BA。
03
大四:动摇,停滞和重启
10月,workshop结束,回到学校,我申请实习并考了最后一次托福。
11月,开始在字节跳动实习。
说实话,我做的事情不太像实习生,更像正式员工,也有幸得到了很多独立承担责任的机会。为了尽快上手,也为了不辜负信任,所以早10晚10地努力工作,作为代价,申请材料的准备被放缓了。
△不赘言,我在字节胖了10斤!
工作逐渐上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字节等互联网企业核心部门的工作内容,尤其是有关业务和数据分析的岗位。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之前想错了。
不同岗位在实际中的紧密交集,和他们之间差异的复杂性,是我没想到的。
具体来讲,“发现商业问题的本质,并一针见血地解决”在很多时候不是由某一个岗位的人自己去完成的,而是要涉及复杂多阶段的合作。
比如,“发现商业问题的本质”这件事,定性部分可能是由业务部门主导完成的,定量部分则可能是由业务部门提请后,数据分析部门具体完成(这里的数分可能被设在业务部门内,也可能被单独设立,两者工作侧重又存在不同)。“一针见血地解决”大多是由业务部门完成。
所以,BA专业最响亮的口号“用数据支持决策”其实是个相当泛泛的概念,既可以安在业务部门头上,也可以安在数分部门头上。它既可以形容业务部门自行分析数据,并以此作为其决策基础的场景,也可以形容数分部门分析数据来支持业务部门决策的场景。
同样地,业务部门和数分部门都需要数商业直觉和数据分析能力,但两者对这两种能力的侧重和所要求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侧重在商业直觉(即其工作内容中更重要更常用的是商业直觉),后者侧重在数据分析能力。
虽然现在好多业务部门也在强调其员工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但其实这种要求更多是指数据思维层面,涉及到的工具还是很基础的。而数据分析部门所要求的数分能力就不仅仅是数据思维了,更是对高端工具和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因此,在理解这个时下最火的BA专业时,“想用数据支持决策”并不是一个好的判断依据,更好的依据是看自己是否想做internal consulting的角色,或是在中端工作。
Internal consulting的工作特点可以参考external consulting去理解。例如,对于问题(通常是比较大、非operational层面的问题),给出方案,但不太参与具体的改善过程,也不和某个产品的业绩挂钩。
中端的概念可以与前端对比着理解。前端,是指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收入和利润的那些部门,比如快消企业里的销售和市场,比如互联网企业里的运营和产品。
在我有了上述发现后,我对BA的申请动机又大大减弱了。因为归根究底,我想处在企业前端,我想推动解决方案的具体落实,我想看到自己负责的产品实实在在发生了改变。所以,BA对于利用定量evidence的训练,于我而言显得过头了。就这样,我的申请停滞了。
大四上12月,在停滞了一个月后,我决定恢复申请。没有很明确的理由,只是在和父母、申请辅导老师Linda和业界前辈的沟通中,发觉沉没成本确实巨大,而且BA虽然没那么理想,但在当时“读书要一口气读完”的假设下,是我可选范围中最想读的专业了。
确定了要恢复申请,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我开始每天提早2小时到单位逐步完成选校、简历、推荐信、网申等材料,以至于保洁阿姨都认识我了,还会在我接咖啡时偷偷问我是不是早到来挣外快(阿姨好可爱)。
△每天提早2小时到单位“挣外快”的清晨
同时,因为申请的一所学校prerequisite里有Java,所以我利用周末从头开始学Java并以98分通过了UCB Extension的课程考试。
△Java几乎都是在这个没有窗户、空调失灵的闲置会议室里学的
这一个月是我22年人生中被逼得最狠的一个月,以至于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某些场景都会不受控制地流眼泪。
算上通勤,那时作息大概是每天早上6点半起,晚上12点回到出租屋。期间见过很多次整层楼由空无一人变成空无一人,很多次在漆黑走廊里假装打电话来壮胆,还有一些诸如爸爸花二三个小时通勤陪我吃顿饭,我却连走路时都在打瞌睡,或是天蒙蒙亮骑车出门被出租车撞到,又或是半夜结束了当天任务,打不到车,下楼扫单车,结果一条街剩的都是故障车,最后只得一个人徒步40分钟回到家的经历。
经历了这些带给我的益处是,它让我极其高效地完成了申请,让曾经的紧箍咒彻底地松动了,给我了未来面对各式挑战的底气和自信,即使没人曾经做(到)过。
不可避免地,我也付出了代价,那时过度耗损身体和精神造成的视力模糊、胃痛、失眠等症状,至今还在调理着。所幸,我自此知道了使用身体的界限,上述症状也都在逐渐改善。
这段经历不是一个秀,它是我面对当时的情况,所必须付出的、高浓度的努力。如果有选择的余地,你不必像我一样。
1月,进入申请收尾阶段,修改材料,一所一所地完成投递。之后很快收到了USC MSBA的录取。
04
申请之后
当留学申请落下帷幕,和所有人一样,我遇到了有些魔幻色彩的2020年。我先是选择了明年入学,后来又开始参加秋招,并且决定如果收到合适公司的录取,就放弃明年入学USC。
但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出了这个选择。
申请结束后,我在家陆续完成了毕业论文,ACCA高阶考试,读了些闲书,还插空当了一条品尝无聊滋味的咸鱼。
后来,我爸爸生了场比较严重的病。在和妈妈一起照顾他、帮助他恢复的过程中,我对“责任”、“家人”、“自律和爱的关系”这些曾经陌生的话题有了从未有过的理解。
我开始认可曾经抵触的《少有人走的路》开篇那句“人生苦难重重”,也开始明白这句话与Michael Singer所传达的“Life is beautiful”其实并不矛盾;
我开始有一点点摸索到主动选择人生和臣服于生命之流之间的模糊界限;
当我最近再读《走到人生边上》、《曾国藩传》、《干法》等等不同题材以及不同性别、国籍和时代的作者的书时,惊讶地发现他们字里行间偶尔透露出的对人生的认识竟然如此相似。而我所经历和思考的,又使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这种一致性,并产生共鸣。我感到自己愈发拥有了某种定力和自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重新思考了我的选择,并作出了「放弃录取,先工作」的决定。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我不想只是换个地方用英语再读一点书。
受制于曾经“读书要一口气读完”的思路,我一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而当我打破这个思路限制后,这一想法变得尤其突出。
这可能是缘于,我感到自己在本科时,已经足够扎实地吸收了足够多的知识,甚至在学习ACCA高阶课程时,考虑问题已经是高管视角了;而现实中的我呢,却还是个毫无工作经验的毛头小子。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对于几门我非常喜欢的ACCA高阶课程,以我审慎的性格,自认为在书本层面算得上是理解透彻了,全球统考时常常是能通过,但怎样也拿不到基础课程时的高分了。

这个现象并不只在我身上发生。我分析后认为,是自己目前缺乏想在高阶课程拿到高分所需要的实践经历,和从这种经历中产生的深刻见解。所以,继续读书对我的边际效用很低,我当下更需要的是实践。
△我女神,Sanna Marin,34岁担任芬兰总理,也成为全球最年轻的总理
二是因为疫情。
留学于我的意义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和不同文化及价值观的个体交流、相处和碰撞,让我变得开放和包容,疫情让它的实现打了折扣。
更何况,这种体验需要一个专业作为载体,而经历了自字节实习以来的不断探索,我心里有个声音在说,BA不是理想的那一个。所以,与其说疫情限制了我,不如说它给了我不计沉没成本地,遵从内心最真实选择的勇气。
而且,当我考虑问题从曾经的自我视角“我要什么(父母提供支持)”,变成了家庭视角“我和父母要相互支持”,这笔原来要用做留学的家庭资金,显然在当下有了更好的去处。
这么选择,我付出的代价是,学历没有像“本应该”那样亮眼,无论是我选择去USC,还是当时选择保研。看到我曾经同学的头衔变成了哥大、北大和浙大,我却仍然是东大时,心里会有一点苦涩的滋味,会想,哈以后还是要经常面对得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情形呀。
不过,对此我没有什么怨言,因为我能够确定这个决定是合适的,而且在曾经决定的每个当时,我都未曾懈怠地、不厌其烦地反复思考过,做的都是基于当时条件下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小乌龟就是扎扎实实爬着,即使缓慢
我想了想,其实真实的人生不就是这个样子么?不断应对新的情况,不断调整前行的方向,受到益处的同时付出代价。这么走出来的路,大概率是弯弯折折的,但它会在弯折中不断靠近那个最适合、最能代表自己的方向,这大概就是对活着或活过最有力的印证吧。
未来我也拥抱出国读书或跨国工作等各种可能性,我期待再次体会那种实践与知识共鸣带来的巨大喜悦。
这封信就先写到这里啦,我们下一封信见!
                                                                       一诺
2020年10月15日
长按二维码关注BeBeyond
周一 嘉宾讲座预告
周二 留学选择故事
周三 嘉宾讲座预告
周四 留学新闻精选
周五 咨询案例分析
回复 2 查看100个学长学姐的分享合集
回复咨询预约一对一咨询
了解个人留学长短期规划/个人申请能力评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