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真话,关注一下👆
Sora给AI又添一把火,我却被一些事泼了冷水。
开工了,听说VC的会上都在聊Sora,大小AI公司的例会也在谈论。
和身边做AI的朋友交流完,还是觉得Sora太远,想说说眼前的AI应用、实际落地的商业情况。
一、创业没赚到钱的“AI老实人”们
99%的AI创业者,其实非常尴尬,因为都是“AI老实人”,都还没靠AI赚到钱。


和硅谷的朋友聊,总能看到我和他们的区别:国内的还是更焦虑。
最近一个很强的感受:和马斯克或者一些硅谷的极客、二代、瘾君子比,绝大多数的我们,还是上学出来的“老实孩子”。


没有资源,却有清高,

没有流量,却想表达,

没有极端,却有温顺,

没有理想,却有现实。


没有在市场上赚过大钱,却想借AI肝票大的,

没有狂野的想象,却有社会、家庭的条条框框,

没有顶尖的技术,却有硕士博士名校大厂的“光环”。

Sora一出,有论调说OpenAI一骑绝尘,中美AI差距拉大了。也有说也许不是中美AI差距大,是OpenAI领先了Runway等“其他家”太多。


然而我想说,99%的AI创业者,是其他中的“其他”。

就算Runway、HeyGen、Pika远不如Sora,又有几个人,做的产品敢说比Runway他们强?


很多人嫌弃文心一言效果差,人家团队好歹几十个博士、几百个技术还是有的......
我们团队说起来也有博士,论兵力,还能有什么优势吗?

骂“卖Sora课”、“拉付费群”的人很多,骂李一舟的更多……但真的卖过课、卖过产品的都知道,“降低底线”和“拿到结果”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并不成因果。


李一舟作为卖课王者,其实在直播知识付费领域,已经是一个六边形战士。
AI卖课不存在二八准则、马太效应,是1和0,是寡头和所有其他。(OpenAI和其他可能也类似)

99%的人再不要脸、再割韭菜,也很难完成商业闭环,更不用说长期运营、持续交付,所需要的一整个系统能力了。
二、AI创业者们的分布状态

以前觉得,AI圈创业的,是
图钉📌状
分布,有巨大的圆圆的图钉底部,作为庞大基数,以及针尖一般的超级顶端存在。


现在看,AI创业者的分布,更像是一个点、一个面。点和面是分离的。

OpenAI是最亮的星,Midjourney、HeyGen是点,李一舟也能算个点。这些点,和普通团队、普通人之间,其实是断链的、无关的。


吃瓜群众永远是基本面,流量产品、套壳生意、磨刀向韭,所谓的“操盘手”永远有受众。


然而,操盘手、小生意、投机倒把.....能成长为一方诸侯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从基本面向上飞升,能成为星星的通道,旧的关闭了,新的还未开启。

市面上的“AI超级个体”,除了超头首富李一舟,这种利润大几千万的“明星单点”不谈,其他大多只剩“AI万元户”了。


眼看好多人刷屏卖课卖服务,结果一看他们月入一万,然后就以变现五位数作为成就来宣传,借此吸引月入5000的群体......很像以前“年入千万”的抖音操盘手做的事。
只是觉得,很多搞AI一年半载了,月入一万,还是靠“拉帮结派”相互导流、分销卖出去的......自称“超级个体”,多少有点名不副实。
去大厂、AI公司,老老实实找个班上,其实挺好。只是可能,进正经公司、好公司的通道,也越来越窄了……
GPT给以上文字的配图
三、AI创业者怎么定位自己

每个时代都有“穷酸书生”:钱没有,事没做过,知识不少,见解极多。
只有做,产生真实的交互,才有希望。哪怕作为基数,也增大了身边人成的概率,最起码还能积累教训。
说到这里好像有些悲观,但其实,我们可以都不做“AI穷酸书生”,读完博士,也不是非得学着接地气、当“AI万元户”,一个月赚万把块钱的。

虽然是老实人,但我们也可以是“手艺人”,做个“AI裁缝”🪡。

之前说图钉针尖儿和基本面之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便是“AI裁缝”的机会,基于真的痛点、真的人性、真的行业需求,找到做缝合、封装的小切口。


有缝隙的地方,就有光。

有鸿沟的地方,就需要“裁缝”。


AI全栈能力现在很难得,国外很多这种个体,其实就是“裁缝”🪡。最好是既懂技术、产品好,还有流量、会销售,也深耕过行业、有垂类know how,切口独特、能满足需求……
可能要求极高,但哪怕我们不是具有全栈能力的六边形战士,也可以先从自己的一两个长项出发,暂时先多连接、多缝合。
知道自己有啥牌、缺啥牌,其实很难得。需求清晰了,再凑一凑,慢慢就齐活了。
四、AI创业,怎么定位事?结硬寨、打呆仗
用户靠近OpenAI,创业远离OpenAI。
跟大模型、顶尖公司,保持安全距离,才能有自己的业务纵深。
随着GPT5的到来,留给创业公司的土地将前所未有狭小。“一米宽、万米深”的真实场景,变得更加可贵。
找到缝隙,AI裁缝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基于万米深的市场,去做用户增长、去深挖商业化潜力。
空间上找裂缝,时间上找窗口。只可惜形成共识太快、时差太小。
像曾经,拼多多、Shein在主流视野外,还能有几年的猥琐发育时间——看不见、看不懂、追不上。
那时候需求是隐形的:用户隐形、产品隐形、增长玩法隐形。
而现在,AI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普通人也很容易想到AI应用的各种可能性、和自己的结合点。
能类比互联网产品的、身边常见的,大家很快就也都想到了。
这时候,要么是真行业专家,拉开和普通用户的认知区分度;
要么是真有创造力,能在边缘处、非共识的迷雾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那么,如何找到这样的“边缘处”、“非共识”呢?既有时间差,又有空间差,岂不是得“任意门+时光机”?如何能够更前瞻,用颠覆性的创新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呢?
我只想到一个:结硬寨、打呆仗。
往好了说,AI的红利足够持久、雪坡够长、未来值得期待;
往坏了说,AI在短期内依然看不到钱,急也没用。
这种环境下,不呆不行。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2023年中国一级市场AI行业已披露融资总额,只有478亿元人民币,同比2022年还减少了19%。
478亿,还没有茅台一年利润多(22年净利润627.2亿元),也就400多个李一舟
当年ofo做共享单车,融资总额可是14.5亿美元啊!
100多亿人民币,只投一个小黄车。现在23年所有AI公司,加起来融了400多亿。
相比之下,软银创始人孙正义计划筹措1000亿美元,成立一家AI芯片企业。
Sam的7万亿,虽然也八字没一撇,但毕竟要从能源、算力等更底层发力,有种以公司撬动举国之力、人类之力的感觉。像孙悟空的元气弹。
咱们国家AI领域的资本投入,有美国哪怕1%的程度么?钱去哪了呢?
AI圈大体上,确实没钱。
国内搞AI创业,非大厂、非超头的话,其实完全就是土八路,要钱没钱、要粮草弹药也没有。
这时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巧的裁缝,针线都没有能怎么办?
Sam的7万亿,期待“元气弹”一样的超级大招
五、我想以十年为单位,好好爱人、用心当个人
巧劲帮不上大忙,就只有更踏实。踏实的像“郭靖学武功一样”,像小学生一样学AI。
守正出奇,先守正。当下的“笨功夫”,可能是以后妙手偶得、出奇制胜的捷径。
就像前面说的,“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书生太多、博士太多、自嗨太多,相对应的,小聪明、小把戏、小点子也太多。
一晃几年,时间耗在研究类似于永动机之类的发明上了。又一晃,一个周期过去了。
这年代,有了GPT傍身,谁还不能懂点技术?开个账号、发点内容,谁还不能玩两手流量?
左手科班,右手江湖,双管齐下都难见效的时候,就别左右互搏了。
慢慢学,动手做,广积粮。
再一个,可能就是好好生活、好好爱人、用心当个人。
相比于人工智能、机器人,更广泛的爱,对世界的同理心,也许“更贵”、“更有智慧”。
在今天,还没有广泛的脑机接口、人机结合,还没有AGI真正接管的时候,我们作为“人”,有感情、能去爱,也是单纯的小确性……
《七龙珠》里,孙悟空发元气弹,需要和地球、外星生物建立心灵连接,用心感受,汲取力量。
大模型、世界模型,又何尝不是呢?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呢?

“集齐七龙珠”的游戏,都是明牌,真想赢可能缺一不可。但我们可以慢慢捡牌、慢慢攒着,总有一天可以Connect The Dots……
咱不急,慢慢来!
当画家需要天才,也需要阅历。想做个AI裁缝、AI设计师,阅历能让我们成为独特的人,也将积累更多、更好的人生布料。
现在我是一个编织未来的“AI小裁缝”,但也许,在未来的时空里,还有一个画家,名叫“AI异类弗兰克”......
新鲜真话,关注一下!爱你们!❤️
期待给大家带来更多实践里制造、检验的信息,更渴望能说点别人不说的、说不了的。
朋友圈会发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商业化日常~ 
AI交流,欢迎加我本人微信:FrankGPT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