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曾赴德留学工作十年,在德高校参与国际外事活动与硕士录取审核;2019 年代表德国萨安州政府及高校与中国国家汉办洽谈孔子学院落地德国事宜;为“中德教育走廊系列活动”与“德语公益项目”的倡议人之一。
文丨朱玥龙    编丨李嘉祺
在工业文明进程的长河中,德国犹如一艘稳健航行的巨轮,然其驶向成功与繁荣的动力源泉,则来自两个深植于民族的基石——“严谨”与“务实”。这两种品质,既是对卓越品质的承诺,也是对效率的不懈追求。
01
语言——
逻辑缜密与严谨清晰
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也反映和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德国人给人印象更多的,是思考问题与说话时的逻辑缜密、严谨清晰。当然,这与他们研习千年的“德语”难舍难分。
德语,如同一幅精心设计的图纹,反映德国文化中对于严谨及务实的崇尚。在语法的严密编织下,每个词汇和句子都必须精准放置,如同精密机械中的齿轮与弹簧,以确保交流通畅无误。这一语言特性,促进了德国人在思维和言语表达上的明晰度和条理性。
接触德语,不难发现其语法严谨且精妙。每个句子成分完全确定,只要按照语法规则表述,一定不会错也不会产生歧义。不同于英文的是,德语中无论语序怎么颠倒,动词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且动词变化规则与主语始终一致。换句话说,掌握了规则,就能一眼看出某句话中的所有成分,所以大大降低了在理解句意或翻译时出错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人们时常把德语语法比作一本“啰唆的说明书”,说明书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给学习者徒增难度,而是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破译语言的方法,从而能更好地使用和理解这门语言。
德语名词有三性、四格,这要求使用者在选择代词和形容词时必须考虑名词性别与格的变化。其复杂性要求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很高的注意力和精细的语言认知能力,从而也折射出一种语言上的严谨性。
德语的礼貌用语,如区分“Sie(您)”和“du(你)”,尊重个体间的社会层次与界限,彰显了对传统礼节的尊崇,这不仅体现了交流的正式性,也体现出一种对秩序的认可。
严谨的语法结构,功能性的复合词创造,细致的性别与格变化,正式的礼貌用语——德语中这些特质织就了一幅“严谨与务实”的图景。正是这样的语言特性,逐渐塑造并持续影响着德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
使用德语时间久了,人们就会产生“德语思维惯性”,思考问题和处理工作时,不自觉地增加条理性与逻辑性。或许通过语言学习,去感悟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才是外语学习中更有趣的探索。
02
教育——
一丝不苟与“吹毛求疵”
近年来,德国教育体系备受瞩目和推崇。一言以蔽之,其两大特点正是“严谨”与“务实”。
严谨的教育风格、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吹毛求疵的学术精神,以及近乎变态的毕业条件,造就了大批严谨的科学人才。这些人才之所以备受青睐,源于德国教育贯穿始末的“严谨”与所有阶段学生培养的“务实”。
德国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个体的发展,学生学习的每一门知识、每一项技能都必须能够运用,符合人才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德国教育体系采用多层级结构,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从中学阶段和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每个阶段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综合能力,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长远发展规划与职业路径选择的教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让他们适应学校环境,进而促进智力发育。幼儿园教育注重游戏、艺术、音乐和体育等多个方面,为孩子打下良好基础,为其接受后续的教育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是德国教育的重要阶段,从6岁开始,通常持续4至6年。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德语、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知识,同时接触艺术、音乐和手工课程。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的培育。
中学时期将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各学科知识,并开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定领域。这个阶段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第二阶段,也就是高中,学生可以选择深入学习特定科目,并准备高考(Abitur),以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高中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阶段,是德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力期。
学生将根据自己所选专业方向与院校,快速完成专业知识积累、学术造诣提升、社会责任感提升,以及科研、创新等综合实力的全面成长。学生在此期间参与大量实习,以验证所研究的内容与成果,提前适应职业需求。
德国高校无重点非重点之分,依据学科设置划分为综合大学、应用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且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德国大学的专业开设条件非常严苛,如不符合发展评估要求将会被撤销。所以,存在即是优势。
既然专业开设难度大,毕业条件自然也会苛刻。曾被问过最多的问题就是:“德国大学真的难毕业吗?”答案是肯定的,德国对于自己引以为傲的“严谨”,在学术方面更加“变本加厉”。
首先,学术造假在德国属于犯罪范畴,一旦发现在任何学术文章中涉嫌造假、作弊、抄袭等行为,都将被直接取消学位,并追究造假人与学位颁发机构的责任。其次,德国高校明确规定,所有科目考试只允许补考两次,一旦补考失败将面临劝退。因此,学生进入大学才只是开始,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真正成才。
德国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教育,被称为 Dual Education System(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学徒制度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在企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和应用技能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是针对学习能力弱者开设的,其实“双元制”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因为,企业不是福利单位,他们没有义务为学生买单,他们愿意出钱资助学生学习,是因为他们要给自己培养员工。可想而知,其选拔难度约等于企业招聘难度,因此学生在选择“双元制项目”时,一定要慎重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03
生活——

如时钟机械般精准啮合
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制度,就像精妙的时钟机械,每一个齿轮都准确无误地精准啮合。穿梭在德国人的生活里,“严谨”和“务实”好似早已化作生活中的调味料,调配出一杯又一杯令人愉悦的生活佳酿。
时常想起,红绿灯下德国人的庄严仪式感。红灯亮起时,即使附近没有一辆车,行人依然会站在路边安稳如山;即使信号灯坏掉,面对空无一人的斑马线,车辆也会减速停下,然后再次启动。
图源:Goway Travel
这些画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可笑,但真正见到时,都会默默地为其对于规则的坚守发出赞叹。当然,在德国违反规则的后果也很严重,不仅会收到高额罚单,还要被迫接受民众异样的眼光。在德国的街道上,交通规则不仅是指引方向的信号,更是民众自我约束的显微镜。
刚到德国,听说德国窗户有三种打开方式。除了横向内拉,还能纵向顶部内倾打开,好比在窗户上端开了个大缝,保证透气的同时又不会漏雨进风。
在德国窗户几乎都是向内拉开,这样既不会影响路人,也便于对窗户的清洁。至于第三种,一次偶然,将窗户沿对角线斜拉开,莫名其妙地解锁了这个方式。这样拉开的角度极大,方便拆换零部件。不过在当时,还以为把窗户弄坏了。后来得知,这种窗户设计出现在一百年前,并沿用至今。
除了严谨,德国人对待生活同样非常用心,处处可见人性化的设计。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参观,注意到很多人家在房檐处装有一个金属拦水槽,下雨时雨水会顺着房顶倾斜流入槽中,再通过外墙垂直的排水管流入下水道,因此在德国很难看到“檐下帘雨”的景象。此外,他们还在房屋的外墙配有与房顶排水管相连的储水箱,用于收集雨水。虽然德国雨水充足并不需要人工浇花,但德国人还是不愿浪费大自然给予的馈赠,珍惜各种自然资源。
“周末不营业”,这几乎是德国所有企事业单位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休息一词,在德国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不要奢望德国人会在休息时处理任何工作。
有些企业人事部门甚至会在年底“勒令”你立刻休假,因为在德国每位雇员每年至少要带薪休假24天,如果企业没有履行义务,则会被严重处罚,同时要给员工发3 倍工资进行补偿。
在德国,任何超市都不允许周日开门或延长营业时间,这一规则诞生于百年前。曾经有政府议员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删除该项条款,结果遭到人们反对。大家普遍认为,“周日出门购物”也侵占了公民法定休息时间,不管什么行业的职员,都应该享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德国人“严谨和务实”的背后,是对每一个职业高度的认同与尊重。因此每种职业只有类别之分,绝无层级之分。因为你在服务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同样在服务于你,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德国小学进行实践教学时,我曾和孩子们聊过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话题——“长大后的理想”。令我震惊的是,这些孩子竟然给出了如下的答案:
“我长大想开一家面包店”
“我爸爸是驾驶员,我很崇拜他,将来也要当驾驶员”
“我想做医生,也想做园艺工”
“我希望当演员,给大家带来欢乐”
……
在这里,我听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孩子的想法,更是已经深深播种在他们每个人心中对于职业的尊重与崇拜。
一直以来,德国的“工匠精神”“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模式”被争相效仿,但结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也许是人们忽略了德国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与追求——“严谨”与“务实”。
综观历史和体制演变,得以窥见“严谨”和“务实”持续在德国人的血脉中流淌。从摒弃中世纪无效传统,到通过改革开创新道路,再到清算战争创伤,不断前行的德国透过历史波折,展示这两项特质的历久弥新。
而也正是这历史悠久且深入骨髓的品质,塑造了今天我们所认可的德国——一个对细节执着、对品质坚守的国度。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237期,原题《德国:血脉里的“严谨”与“务实”

编辑:李嘉祺
刘洁
终审:姜乃强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联系我们
后台私信联系留学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67071542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