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渡边淳一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insensitivities)。

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一般来说,提起“迟钝”这个词,人们头脑中联想到的都不是好事。实际上,“那个人好迟钝”和“那个人很敏锐”这两种评价,可谓是天差地别,如果听到别人议论自己反应迟钝,一定会气得火冒三丈。同时,人们口中有关钝感一类的言词,也都带有明显的贬义和否定的成分。
然而,如果把迟钝这个词的理解范围稍稍扩大一些,扩展到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那么反应迟钝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 才华横溢的O先生,因为敏感却 ...
下面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距今约有四十年了,那时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作家,加入了已故的有马赖义先生创办的一个名为“石之会”的文艺沙龙。
这个文学沙龙聚集了一批年龄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曾经获得过主流文学新人奖,或曾为直木文学奖或芥川文学奖候选人,但最终落选的尚未功成名就的作家。若是依照相扑级别来算,则属于刚刚上榜的一级力士的那一档。
该沙龙有近三十名成员,每月一次的聚会通常在二十人左右,大家聚在有马先生的府邸,一边就着有马夫人亲自烹制的料理喝酒,一边随心所欲地交流彼此的创作心得,之后大家都作鸟兽散,所以是一个十分轻松的沙龙。
后来,这个沙龙之中产生了五六位获得直木文学奖或芥川文学奖的功成名就的作家。
此外,还有一位我认为最有才华的名叫O的男作家也是沙龙的成员之一。他那时就已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了,只要读了他的作品,其才华便一目了然。
然而,因为当时大家都是刚刚入行的作家,所以不可能有多少稿约。多数人都是按照编辑们“写出好的作品来了,请拿给我们”的吩咐,创作一完,就送往出版社。对于这些“毛遂自荐的稿件”,编辑每次几乎都是“那么,我读一下”这句话,然后就杳无音信了。
我们等得不耐烦了,就主动打电话问编辑,得到的回答还是老一套,不是“这篇稿子还不能马上刊登”,就是“这里、那里需要修改”。尤其是当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遭遇退稿的时候,那种打击之大,常会令人变得非常消沉。
当然我也有过同样的遭遇,在那种时刻,只能靠说“那个编辑根本不懂小说”、“发现不了我的才能,真是一个糟糕的家伙”等等来安慰自己,同时跑到新宿便宜的酒吧,埋头喝起闷酒。
说实话,花了两个星期或一个月的时间,费尽心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这样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不靠自说自话或借酒消愁,根本无法来排遣心中的郁闷。
就这样埋头喝上它三天三夜,酒醒之后摆脱了郁闷。“好啦,我要重整旗鼓”,这种愿望再次涌向心头。
说起来,那位天赋不错的O先生,也有过被退稿的经历。
“那个对小说一窍不通的臭编辑⋯⋯”我那时以为他也会如此装模作样地抱怨一番,然后借酒消愁一阵子,不久便又会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
然而,O先生高于他人的才华,以及极强的自尊心,使他受到的伤害更深,于是便没有那么容易振作起来。
我和他曾有一些交往,可就算我打电话招呼他:“你在忙什么呢?”他也只是无精打采地回答一句“哦⋯⋯”,根本不知道他想说些什么。“你不用在意那些”,我劝解道。“嗯⋯⋯”他仍然只是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我这才明白了他所受打击之大。
新人作家的遭遇,我想现在依然一样,当时像我们这种无名作家,几乎没有编辑会主动打电话过来。因此偶尔接到编辑打电话来的时候,我们多少都会有些夸大其词,“眼下,我正在着手写一部全新的作品。”“这次的作品,我觉得有相当的卖点啊!”试图以此显示我们的积极进取,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但是,O先生却从不这样,他的回答肯定是翻来覆去、死气沉沉的几句。说实话,我去他的住处看他,他不是挠头就是叹气,一副阴郁暗淡的神情,根本没有创作新作品的欲望和斗志。
那时我深深体会到没有比那种多少有些才华,但自尊心过强的家伙,更令人担忧的了。
正是由于以上情况,就算编辑打电话过去,也得不到想要的信息;由于创作没有进展,编辑便难以再打电话询问,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如此一来,O作家慢慢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几年后,在文坛的主流杂志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他在文坛上消失了。
后来我常常回想起O先生的事来。像他那样有才华的作家,为什么会在文坛上消失?
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各种思绪就会涌入我的脑海,不过最后都会归结到钝感力这个词上。
说句心里话,O先生性格天真、敏感,容易受伤,又因才华出众,故十分自信,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其所受伤害也很大,会因消沉而难以东山再起。也就是说,他恐怕是一个“文学路上的少爷”。
的确,像他那种性格的男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处于周围掌声不断的境遇中,他的才华也许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路顺风的话,O先生没准已经成为大作家了。相反,风向一旦发生变化,O先生恐怕就难以及时调整好心态,从打击中恢复过来的时间太过漫长,结果失去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在此,我重新认识到的是,人们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才能。也就是说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
在文坛上,非要举出什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的话,那就是有益的钝感力。无用赘言,其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才华,而能让才华经过磨炼熠熠生辉的,正是坚韧的钝感力。
假如O先生那时富有钝感力的话,不知他能成为一名多么优秀的作家。
其实,这种事情不仅仅限于文学的世界,在演艺界、体育界,还有在各种各样的企业和公司工作的白领也同样如此。
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2. 妈妈桑的一句话,让我重拾自信
有才能的人周围,肯定会有时常表扬他的人,而其本人也常因表扬而得寸进尺,这种“得寸进尺、得意忘形”的精神,不是所谓的卑鄙无耻,而是一种让人朝着光明的未来展翅高飞的原动力。
为了培养人们的钝感力,还需要“得寸进尺”的精神,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得意忘形”。
一般说到得寸进尺、得意忘形,人们就会想到卑鄙无耻、令人羞惭的事情,其实许多时候这种精神却能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给他带来很大的前进动力。
而且,首先需要一个给人称赞、鼓励,使他可以成为得寸进尺的领路人。
那是我当新人作家时的事情。当时我正瞄准直木文学奖和芥川文学奖努力,希望更上一层楼。得闲时,我经常去西新宿的一家酒吧,就在一栋大楼的一层,是一家只有一个半圆形柜台的五、六坪大小的酒吧。
酒吧几乎靠妈妈桑一个人经营,她皮肤白净,个头很高,笑起来女高音般爽朗的声音回荡在整个酒吧之中。
每当我失去了自信或忧心忡忡的时候,就会一个人溜达到那里去。例如,我新写的作品已经交给了编辑,总在担心稿件是被刊登,还是被退回,有时我会对自己今后作为一个作家生存下去的信心发生动摇,那时我就会去那儿对妈妈桑唠叨。
“不知道怎么搞的,我总也没有自信。”
于是,妈妈桑肯定会毫不含糊地大声鼓励我:“不会的,你很有才华呀。”说着她的大手会“啪”的一下拍在我的肩头。
顿时我觉得肩头一阵发麻,同时我也会给自己打气,“妈妈桑如此大声地说我有才,所以一定错不了。”
人就是这样,被他人毫不犹豫地多夸几次,慢慢地自己也会觉得是那么回事了,也会向那个方向去努力。那些明显怪诞的新兴宗教,仍然有人加入其中,可能就是被这种大声的夸奖吸引过去的。
宗教劝诱本身当然有问题,不过能够积极对待别人鼓励自己的话语,积极地为之而努力,却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事实上,每当我听到妈妈桑那些鼓励的话语,我都能重新鼓起勇气和信心。我开始坚信自己的的确确是有才华的。
其实妈妈桑虽然那样鼓励我,她本人却从没读过我写的小说,所以她的话也许根本算不了什么。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认定自己绝对没有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单纯的得寸进尺、得意忘形。这种听了两句表扬就飘飘然并信以为真的劲头,的确也是一种才能。
在人缺乏自信或犹豫不决的时候,无论怎样的左思右想都于事无补。因此在这种时候,就要摒弃杂念,更为大胆、充满自信地向前迈进才行。
犹豫不决,不仅根本无法前行一步,还有可能往后倒退。
对于你的犹豫不决,很多人当然会有他们各自的看法。而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中选出自己听起来最为顺耳、最能使自己振作并快乐地努力下去的话语,从而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在我失去自信、止步不前的时候,给我鼓励和支持的就是那位开朗而信心十足的妈妈桑那些看似无根无据的话语。
其实有时,有无根据无伤大雅,凭借妈妈桑那番动听的话趁热打铁,坚定信念,继续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种得寸进尺、得意忘形的精神十分重要。这种精神正是有益的钝感力本身。
3. 邻居大婶的表扬,造就一位大画家
下面,再用一个事例说明这种“得寸进尺、得意忘形”精神的重要。
我们暂且把他称为A先生,他是一位当今画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画家。有一次,我曾经问过他:“您是怎么成为一名画家的?”
他的回答使我深受启发。
以前,还在A先生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家里用心画了一幅画,恰逢一位邻居大婶去他家玩,临离开之际,大婶看了一会儿A先生的画。
“哎呀⋯⋯小A,你的画画得真漂亮啊。你大婶我吃了一惊啊。”
这样一句表扬使A先生非常开心,他继续拼命努力画画,邻居大婶再来的时候,又表扬了他画的画。
“真了不起,你画得比以前更精美了。”
此话又令A先生欢喜无比,于是更加努力画画,之后又被大婶表扬。
就这样,由于被表扬而开心,从而拼命作画,然后又被表扬,表扬就像钟表的发条一样,让小A连续不断地拼命作画。
表扬和努力作画,就好比两个和谐的齿轮一样推动A先生不断前进,据A先生讲,等他意识到了的时候,自己已成了画家。
“事情仅此这样而已。”A先生用略带歉意的口吻总结说。其实这个谜底正是一个单纯的得寸进尺、得意忘形的最好事例。
A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位杰出的画家,创造这个开端的正是那位邻居大婶,尽管很可能她自己没有意识到。
而由于大婶的一句话,就能得寸进尺、趁热打铁的A先生,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拥有得寸进尺才能的画家。
4. 国语老师,我创作的缘起 
我也曾经有过与此类似的经历。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中山周三老师,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国语老师。为了让我们记住汉字,他让我们模仿相扑比赛的方式,分小组互相进行汉字听写,每次都按力士等级给我们排名。托中山老师的福,同学们既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又记住了汉字的写法。
在对诗歌与和歌进行讲解时,中山老师并不纠缠于一些词语的详解和推敲,而是一个劲地用洪亮的声音给我们朗读,边读边问:“这首诗好听吧?”“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有什么感想?”这是一种把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放在首位的教育方式。
中山老师主办了一本名为《原始森林》的和歌杂志,所以有时也让我们写一些和歌。
有一次,我写的和歌恰巧被中山老师看到,“你的和歌中如实表达自己情感的部分,写得非常漂亮。”老师大大地表扬了我一番。
这可把我高兴坏了,从此我便喜欢上了国语。中山老师读了我的各种习作,并予以表扬,于是我变得更加喜欢写作,就这样我和老师配合默契,不断进步。
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在中山老师的教导下,我喜欢上了国语,这就是我写小说的缘起。
如果当年没有遇到中山老师的话,也许我会从事与现在完全不同的职业。
5. 对孩子,不娇惯,常表扬
这里要讲的内容不仅针对幼小的孩子,其实也包括中小学生,我们应该用心发现他们的某些长处,并及时予以表扬。
对孩子不应娇生惯养,但发现了优点,就应该立刻加以表扬。
“某某小朋友,这个你做得真好呀!漂亮极了啊!”“这个地方特别不错,你好了不起,要好好加油吧。”只要发现了长处,就要表扬孩子。
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孩子们非常单纯,是得寸进尺的典型,所以没有比利用孩子这种习性更好的方法了。孩子高兴了,会变得愈发努力。由于努力,事情便会做得更加出色。因为表现出色,又会受到赞扬,孩子就愈发努力,双方配合默契,孩子就会不断进步。
不管多么优秀的孩子,当然也包括大人,倘若每天都生活在“你根本不行”、“你真是个傻瓜”一类的批评之中,长此以往,就会真的变成一个没用的、傻瓜似的人了。
对于女孩,如果不断地进行夸奖,“某某小朋友长得多漂亮啊”,“你可爱极了!”那么女孩子真的会变得漂亮、可爱起来。相反,如果每天都是“你长的丑得要命”、“你一点儿也不可爱”之类的贬低之词,那么女孩就真的会成为可怜的女孩了。
因此语言极为重要。一句话既可以救活一个人,也可以杀死一个人。对于才能也是如此。
人能否成功,不只取决于才能的有无,而在于究竟能把人的才能发掘和引导出来多少,社会上所谓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个在适当时期,用适当方法将其才能发掘、引导出来的人。
相反,人们口中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大多只是由于其潜在的才能没有在适当的时机被发掘和引导出来。
如此看来,“得寸进尺、得意忘形”并不是卑鄙无耻的事情,而是一种让人朝着光明的未来展翅高飞的了不起的钝感力,我相信大家会明白这一点的。
总之,世界上不仅仅存在敏锐聪慧这种才能。相比之下,不为琐事动摇的钝感,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才能。
而且,只有具备这种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线上讲座】
两位藤校教育过来人带大家细品八所藤校的独特气质,了解整个录取流程并辨识每所学校的录取偏好。从近年录取率、热门专业、有趣冷知识录取学生画像、藤校精英共性以及录取后的学生复盘,“从母亲节到父亲节“的学习礼包第二辑“藤校面面观”将用经验和数据为家长们绘制一条冲藤路径。本周日(5/15)晚7:30-10:30与您相约线上,我们希望用不一样的视角来讨论“爬藤“这件事和对学生的长期影响,帮助每个有缘有心的家庭获得成长!
⏰活动时间:5月15日  19:30-21:30
 参与方式:关注视角学社视频号,点击即可预约
 THE END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关注本号
相关阅读:

转载:小花生网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