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瓢泼大雨。
女助理瑟缩在浴缸里,嘤嘤啜泣。
隔壁卧室,董事长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就在此时,警察到来了,说是接到求助电话:这里发生了一起强奸案。
但女助理当即否认了这一切。
只是事发五天后,她“出尔反尔”正式报了案……
这是一起真实的强奸?还是仙人跳?
以上内容来自《不完美受害人》——
它称得上近年来少有直面职场性侵案和受害者有罪论的国产剧。
导演任宝茹回应创作目的:
不能因为不完美就认为受害是理所当然,即使不完美也是受害者。大家要站在谴责加害者的角度上,而不是先去审判受害者的不完美。
但自从播出后,许多观众却无法理解、共情受害者赵寻。
甚至,她成了网友的讨伐对象,被骂又当又立,不值得同情。
这部剧还吊诡地落到了又一场男女对立的谩骂中。
导演的初衷与观众的反应为何会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本剧的整个故事如同上文提及那样展开,铺开成了一个罗生门的故事格局——
究竟是“董事长强奸助理”,还是“助理诬告董事长”?
不难看出,剧名提及的“不完美”直指主角赵寻,她并不符合大众所认知的受害者。
她所有言行、举动都有很多存疑的地方。
首先,在是否存在强奸这个问题上,她总是摇摆不定。
在警察首次介入调查中,她出现过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但在最后的笔录中,她选择否认整件事。
只是当警方进一步询问她是否自愿时,她又露出不确定的表情。
在接下来的五天里,赵寻还一度接受了自己老板成功给出的和解条件,答应“被包养”,准备与家人到泰国生活。
但最终,她却出尔反尔,决心报警指控成功强奸。
为了让自己的指控更有力,她又给了真假参半的口供,让警方的调查陷入了两难境地……
而这样经不住考究的地方,还可以追溯到性侵发生之前。
入职不到半年,她被老板成功从管培生提拨为总裁特助,还陆陆续续收到他累计加起来88万的名牌包包和衣服。
她意识到成功对她“另有所图”,却从未明确表示过拒绝。
是真的心存侥幸,还是禁不住诱惑?
无论是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还是剧里的旁观者,都是以审判者的身份去挖掘、放大赵寻身上的“不完美”。
邻居的指指点点,公司同事间的流言蜚语,被侵害的事实被其他八卦舆论所掩盖……
换个角度来看,便是要求受害者身上不能存在一丁点的道德瑕疵,否则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而这也是现实中,受害者总会面临的困境。
《黑箱》作者伊藤诗织提及,自己被上司性侵后,警察曾疑惑地问她:“你怎么不哭呢?你不够悲伤,我们好像不太相信你刚遭受过的事情。”
但实际上,据研究显示,70%的性侵害者会经历“僵直的假死状态”,也就是因为害怕而无法动弹。
这是人类在一种惊吓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并不能由此怪罪受害者的怯懦。
屈服就是同意吗?没有挣扎没有反抗就是同意吗?
当然不是。
该剧难得点出了我们常见的认知误区。
但可惜的是,这也就点到为止。
被“社会死”,对她身心造成多大的痛苦,无人得知。
观众只能见到,她因为紧张和害怕不断重复地掐手,以及在海边长时间地发呆。
但这并不足以支撑观众去理解、共情她这个角色。
当然,这里也与演员的演技有关。
她无法理解受害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许多的情绪都是简单粗暴地外化出来。
赵寻决定报警后,周围人都在提醒她前路凶险,但她似乎早已身处另一个光明的世界。
她元气十足、春风满面地浇水,呼吸着新鲜空气,最后来了个原地转圈圈拨动蓝风铃。
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已经胜诉了。
其次,主创团队太像是在做一篇命题作文般去拍本剧,过于强调了主角身上的“不完美”,却不敢承认人性的弱点。
尤其关于性侵发生之前,成功馈赠赵寻贵重礼物的情节上。
是的,女性的身体和性又再次与名利挂钩,成了道德审判的戒尺。
仅仅一个收取的动作,她被身边的所有人无差别地误解并羞辱:
“13袋礼物,你不会真的相信,这是公司给助理的标配吧?”
而她本人也因此不断自我审判,哪怕在遗书里,她仍然觉得错在自己身上,需要承认自己犯了软弱罪、贪婪罪。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标准下,她又不算是真正有“道德瑕疵”。
因为她是迫于权力压力而顺从接受,没有主动要过也没有用过这些奢侈品,离职时还能全数归还。
这无疑是对受害者的双重道德枷锁,既强调女性要抵抗诱惑,又要求女性有足够的辨别能力。
但作为权力上位者则不需要考虑这一点,他们可以无底线地诱惑弱者,直到对方屈服。
这也让乌鸦想起了陈旧有毒的思维逻辑:
皇帝强抢民女,民女没有以死明志,是民女的道德操守不够。
究竟要何时,国产剧才能想清楚这类案件的背后还有另一种合理存在:
你愿意送是你的事,我不想上床是我的事。
最后,本剧最大的败笔还在于:
对比赵寻这个工具性话题的角色,刘奕君饰演的成功,是一个被美化但又非常具象化的人物。
在娴熟演技的加持下,观众能见到一个帅气多金、温柔体贴、沉稳儒雅的高质量中年男性。
唯一的问题是,花心。
但在一个父权社会里,这不是致命缺点,反倒成了这类人身上所谓的魅力证明。
他愿意为赵寻砸下88万的花费,还在工作上接连提拔对方,甚至当丑闻闹到公司股价大跌时,他还会为其找借口“她只是被吓坏了”。
这样完美的人设,放在言情剧里,简直是让观众疯狂上头的霸道总裁。
但被安置了一个关于性侵案件背景的故事里,却有美化性侵犯的嫌疑。
毕竟在现实里,职场性骚扰的加害人可不会愿意花三个月时间来“追求”你。
而是利用职务的便利,不断向你言语施压,逼你就范。
就像《捕杀》所描写那样,当时地位显赫的韦恩斯坦以商业会谈为理由,让22岁的年轻模特古铁雷斯带着作品集到办公室,然后在沙发上不顾她的反抗摸她的胸……第二天还能相安无事地邀请她看演出。
再则,为了增加戏剧性,编剧夸大了成功因性侵案而造成的损失。
他被威胁离婚,自己在公司的位置被取代,就连他最疼爱的儿子也疏远他。
一个时刻将“体面”挂在嘴边的老总,被拘留后,再也不能体面,成了被罪犯群嘲的落魄老男人……
“没想到我这么体面的人,遇到这么不体面的事。”
种种偏颇的刻画,让观众给出了如下评价:
这不是不完美受害人,而是不完美加害人。
另外值得反思的是,身为已婚男士、上市公司老总,他这样疯狂追求女下属,本身就是一种超出道德底线与职场规范的行为,但为什么大家会忽略这一点?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主创团队的美化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人在默认,男性是父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习惯在男女关系中处于“上位者”的姿态,也习惯坐享一切的利益。
所以,成功才会自信地说出那句“你觉得我有必要去强迫别人吗”。
所以会有观众附和道,他只是个被权利蒙蔽而透露出愚蠢的人。
《芭比》中有句这样的台词,“父权制不存在了吗”“不,父权制只是更隐蔽了。”
当上位者滥用权力时,是真不知道造成对方的伤害还是故意为之,并不好判断。
只是更多情况下,有人清楚其中的龌龊,但更懂得包装了。
在本剧里,同样指出了这一点,却因为美化了成功这个角色,反而让观众无法察觉到这更隐秘的含义。
成功明明是为了不被分割财产,才坚决不同意离婚,死皮赖脸地央求妻子原谅。
但大家却当作是“追妻火葬场”,他反而成了一个气急败坏的娇气包小公举。
之前,他到处沾花惹草,用“利益共同体”捆绑着蒙受痛苦的妻子的事情,约等于一笔勾销。
在国产剧里,美化加害者,无疑是加剧大众对受害者的道德审判和纠错。
在如今,依然存在父权主导的社会结构中,我们依然需要警惕习以为常的“规则”。
曾有媒体在中国做过调查,在2400多人的样本中,有80%的女性表示,曾有过被性骚扰的经历。
而在男性中,被性骚扰的比例,是20%。
由此可见,对女性而言,在各行各业里,被性骚扰是一个多么普遍的现象。
《不完美受害人》大胆尝试针对性侵案多方立场的写实呈现,无疑是国产剧的一次勇敢突破。
但这是一场不完全胜利的尝试。
因为当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了受害者是否完美的探讨上,实际上就会容易忽视受害者的困境。
比如,发生这种事情后,受害者会因为出于厌恶、抗拒等原因选择删除骚扰者的社交账号,从而导致取证难。
再比如说,不敢表露强烈的拒绝,是因为担心遭到上位者的报复,从而在工作中被排挤。
而这又成了“你情我愿”的呈堂证供。
正如S航性骚扰事件中的受害人小默,惶恐的她只能用“没掌握好交往的分寸”“这就是大城市文艺圈的规矩”来解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
加害者则敢将自己的无耻行径包装为“风流交谈”“门内调情”。
可以说,耻感文化下,受害者更多是被迫沉默。
也正因如此,当见到赵寻在性骚扰诉讼时只要求一元的民事赔偿时,我感到了一种悲哀油然而生。
因为作为受害者的她只能得到精神上的胜利,而不能获得物质的合理赔偿。
她始终走向了符合大众所期待的纯粹、高尚的完美受害者。
而这究竟算不算是对广大职场性骚扰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说到底,受害者无论是否完美,我们都要清楚一个既定事实:她/他是确切受到过伤害。
唯一需要被法律和道德审判的,只能是加害者本人。
但关于这一点,本剧始终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在未来,我们在期待,期待更真实的发声。
最后乌鸦提醒:不被性骚扰,也是一种特权。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点亮
,受害者不需要完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