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未来乡村教育协同网络在成员机构的支持下,顺利举办主题为“协同激发创新,网络推动发展”的第一次年会活动,邀请到超过30家公益组织的代表共话乡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共同探寻乡村教育创新和协同之路。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做开场发言,介绍了本次交流活动的议题和分享嘉宾,随后欢迎线上线下参与并支持协同网络的 30 余位嘉宾,包括(上下滑动):
参会嘉宾
排名不分先后,滑动查看所有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韦丹丹
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
西北师范大学西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强
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周洋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
南都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谭翼
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丁文蕾
成都市微光公益服务中心机构负责人程非同
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覃树勇携团队成员共4人
洋葱学园公益项目经理柯韫华
原点乡村教育公益创办人王丽伟
途梦教育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运营总监敖楠
上海璞慧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人张皎
联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孙海生
北京童年一课助学发展中心小学部项目主管齐卓宇
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范真麒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丁广泉
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项目主管袁泉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王晓艳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项目官员谢琰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贾滩镇孙吉元行政村宏博学校校长刘华
浙江念响回廊公益服务中心王南
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项目主管黄慧玲
万家公益图书馆计划发起人丁勇
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项目主管崔乐卿
北京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项目官员袁琳
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副秘书长林凤
北京舜益咨询慈善顾问韩婷
中华女子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阳
专家解读:数字化时代乡村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西北师范大学西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强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乡村教育面临的生源减少、生师比不合理、师资分配不均等老问题没有解决,而数字化时代又给乡村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如信息化资源获取和转化能力欠缺、公益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城乡之间教育改革的速度差异导致城乡教育差异越来越大。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社会力量如何能够为乡村教育提供全方位、可持续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行动者分享:网络如何推动公益议题发展,行动中如何开展网络协同
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介绍了基金会论坛的发展历程。基金会论坛最初是一个非正式的交流平台,主要为行业提供希望和信心,凝聚共识,后续逐渐将工作聚焦在人才和资源两个板块,在基因上与协同网络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他指出,协同网络在运营和管理上需要强调对价值观的坚持,并通过运营社群维护网络,让所有参与者有参与感,共同解决行业面临的问题。
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周洋首先介绍了机构的品牌项目:书香城市建设、多阅阅读桥和苗苗阅读,分享自己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总结的公益机构的三大基石:使命信用、议题专业和组织文化。指出公益组织需要“面对真相”、“深入一线”,持续行动;对于规模化要顺势随缘,才能做到有机生长的规模化。在谈到公益行动与变革时,周洋提出公益探索首先要锚定“关键点”即议题里难而正确的事情,之后再去找“生态位”,确定自己的基因最擅长做的事,然后开展行动。行动产生共识,行动产生协同。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韦丹丹分享了基金会的业务方向,包括产业发展、人才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社会事业。在2020年之后,基金会聚焦乡村教育,在阅读、音体美、体育等领域与社会组织开展深入合作,帮扶举措从单一的硬件转向硬件、软件赋能、资金、物资等立体的帮扶,强调项目开展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共同助力县域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工作汇报:协同网络的发展脉络、规划和乡村教育数据库建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合作发展中心主任、协同网络协调人杜文雅指出,作为公益行业重要的基础设施,协同网络的成长艰难但每一步都很扎实。经过一年的理念孵化和行业洞察,协同网络第二年将进入构建期,磨合运营机制、协作共创方向、设计品牌项目。
未来一年,协同网络将聚焦在三个部分的工作:
一是厘清协同网络的价值和意义,拓展100家高粘度的成员机构;
二是完善协同网络的运营机制,搭建运转良好并发挥实际功能的架构;
三是探索协同网络品牌项目,其中公益人年聚、乡村教育公益数据库和基于议题的分网络将成为重要的工作抓手。
在接下来的工作汇报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总监郭婷婷分享了乡村教育数据库的阶段性成果,包括收集用户需求、搭建网站结构等。她指出,每个公益机构在长期的工作中都获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闪光的成果分散在各处,急需一个平台沉淀并放大价值,帮助到所有教育公益组织的实际工作,让更多的机构都可以从中受益,这也是协同网络构建的意义。在成员机构的支持下,目前数据库已经初具雏形,年底将呈现1.0版本,并在明年迭代升级,实现所有功能。最后强调了数据库的开放性和公益性原则,以及尊重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希望采用“石头汤”去中心化的模式,让所有公益机构参与数据库的内容共创。
圆桌讨论:为何协同,如何协同?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丁广泉认为乡村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是慈善逻辑,解决过去的需求;第二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第三涉及教育创新,也是社会创新。协同网络与第三个层面非常相关,具体到每一个机构,需要对突破个体影响力进行反思,形成多元、多层的协作,产生引领未来的价值。
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项目主管袁泉认为协同不管是抱团取暖,还是大家手拉手共同前进,让彼此看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做的事,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南都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谭翼指出,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一个重要战略是支持公益行业建设,希望通过支持协同网路这样的枢纽型组织,让所有相关的公益组织和个人加入这个网络,共同推动,形成合力。
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覃树勇坦言,在公益行业十多年,有两个发现,一是感觉教育问题越做越复杂,价值感减弱,自我怀疑的情绪增强。二是公益行动的确需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包括校长、老师、教育局等,形成一个生态,用系统性的手段解决问题。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强调,协同最大的价值是数据的价值,在这个层面上实现共创共建共享共行动,其次是产出引领性的议题,让大家围绕议题开展讨论,再次是有参与感的活动,让大家深入一线,真切的体会到教育公益的价值。
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补充道,协同网络一定要让所有人有参与感,通过共创的形式,让所有人对网络产生粘性。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贾滩镇孙吉元行政村宏博学校校长刘华提到,对于自身而言,协同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自己认识一些公益人,落地一些项目,特别是今年在长沙的公益组织双年会上,自己和很多公益组织、公益人建立了联系。也希望未来让自己所在的学校成为模版,复制到其他的地方。
作为乡村教育公益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通过协同行动、研究倡导和推广扩散,为所有乡村教育公益领域机构和个人搭建学习交流和转化对接的平台,推动教育公益组织之间的深度链接,促进乡村教育问题的解决。
协同网络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参与者基于对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共同愿景而聚集。
协同网络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参与者基于各自的实践成果开展交流和学习。
协同网络是一个转化对接共同体:将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通过研究指导行动。
协同网络是一个协作行动共同体:超越议题领域开展协作,通过网络推动社会变革。
期待更多机构的加入,更大化教育公益领域“协同”的价值。如果贵机构有兴趣,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报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