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啦!除了可以领红包、放烟花之外,孩子最期待的,恐怕就是假期能有更多休闲娱乐、玩游戏的时间了。作为父母,你是否也在担心,都说玩电子游戏有好处,但娃又不够自律,自己又没有那么多时间管娃,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瘾怎么办?
近年来,我们能听到不少为游戏正名的声音:电子游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一无是处,有时还能培养孩子的能力,比如培养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训练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游戏还是令人担忧,不止是游戏,还包括抖音快手、动画片,一切电子产品都让家长忧心忡忡。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游戏休闲时间较长。儿童在上学日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为43.24分钟。在周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则会更长,平均为96.27分钟。这还是家长们控制了孩子的屏幕时间的结果[1]
电子游戏会挤压运动、阅读、学习和亲子交流的时间,如果过度沉迷,会给学习、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我们也总能看到因打游戏上瘾而荒废学习、与家人情感破裂、甚至猝死的新闻报道。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游戏呢?
/ giphy.com /
孩子花多长时间玩游戏是合适的?
应该期待孩子完全不打电子游戏吗?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完全远离电子游戏,看到孩子玩游戏心里就难受。这其实和家长自身成长的时代和文化有关。因为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给个体带来的压力没有现在大,那时整个社会也不像现在这么重视个人体验,很多家长童年可能没有玩电子游戏的经验,对现代的电子游戏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加上儒家文化会觉得玩乐往往会导致玩物丧志。这都使很多家长在不了解电子游戏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阻碍了亲子间有效沟通。
但成长于05年后,甚至10年后的孩子,毕竟要经历他们自己所处的大时代和小环境。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这就要求家长要能够和孩子共同探讨更合理的和现实的目标,例如让孩子能平衡电子游戏和学习、生活,能不被电子游戏控制和摆布,能积极避免对自身的伤害,进而能够驾驭电子游戏,成为有高度自觉性的游戏玩家。
孩子对游戏上瘾了吗?
游戏确实有让玩家沉迷的一系列机制,比如:
  • 细致的新手指引,让孩子轻松上手游戏;
  • 设定可达到的目标,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
  • 实时的奖励机制,让孩子获得及时的正向反馈。
这些设计都能促进大脑多巴胺的分泌,激发孩子想要再次体验这种快感的渴望,不断地激励孩子持续玩下去。但这离游戏障碍,这样一种严重的游戏上瘾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确立了“游戏障碍”的临床甄别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游戏控制受损(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比如对玩游戏的频率、强度、终止时间等缺乏自控力;
🎯 对游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致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
🎯 尽管有负面效果出现,但依旧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力度。
要想确诊“游戏障碍”,还需要满足: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受到严重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
WTO的官方问答中特别说明: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
在一项为期六年关于电子游戏成瘾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发现90%的游戏者的游戏方式不会有害或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只有少数人可能会真正上瘾,在精神、社交和行为上遭受痛苦。[2]
大多数孩子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游戏上瘾还都比较远,家长大可不必太担心。
但即便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游戏成瘾,大多数家长也还是担心游戏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毕竟,家长自己在面对手机之类的诱惑都很难抵挡得住,更何况是自制力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背后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会花这么多时间在玩电子游戏上?
/ giphy.com /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
一提到孩子玩游戏,家长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但研究发现,
父母对孩子所设定的限制性规则对于改善儿童的游戏行为可能是无效的
[3]
孩子想要玩游戏,总有办法突破重重限制,这也是国内游戏的“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的原因。

若想避免孩子沉迷游戏,首先还是要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这里有一个分析框架可以帮助你与孩子一起分析
不知
孩子是还不知道游戏的危害,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学习、生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吗?
如果是这个原因,比起限制孩子玩游戏,陈列事实,跟孩子分析利弊会是更有效的办法。当然,这需要你平等尊重地与孩子对话。
如果你先入为主地坚持“玩游戏就是玩物丧志”,孩子大概不会同意你的观点。这时你可以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对游戏的看法,而不是摆出大人姿态教育他。这也是家长修正自己偏见的过程。
我们曾在课堂上跟孩子讨论过“要不要打游戏”的问题。与想象中的一边倒不同,孩子们清晰地提出了许多不应该打游戏的理由,比如,“打游戏会伤眼睛”“会减少学习时间”“减少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这些弊端被罗列出来后,孩子们自己就会想要寻求方案去平衡。当方案是孩子自己提出来时,他们往往也更愿意遵守
/ giphy.com /
不能
孩子可能已经知道游戏对日常造成了影响,但自己却无法控制。

前面提到,游戏有专业团队设计一系列沉迷机制,孩子难以抵抗游戏的诱惑也是正常的。孩子意识到这点并不难,难的是家长能了解到孩子的真正需求,这同样需要用心的倾听与对话。
如果孩子已经知道游戏给自己造成了不便,有控制游戏时间的意愿,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支持、陪伴
有些孩子是因为不知道做什么才会沉迷游戏。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陪伴孩子探索电子游戏之外的兴趣。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一些新鲜的活动,例如画画、手工、打球等,家长可以提出选项,让孩子自己选,切忌家长把“兴趣爱好”硬塞给孩子;也可以共同探索有趣的家庭活动,比如桌游、看电影等,提供游戏外的娱乐活动之余,也能促进亲子关系。
/ giphy.com /
不愿
有的孩子虽然知道游戏的害处,但即便付出这些代价,也要选择玩游戏。
这也是最让家长们头疼的一类原因,孩子玩游戏已经给学业、生活、身体造成了诸多影响,也对孩子进行了不少教育,可孩子就是毫无节制地玩游戏。
具体而言,孩子可能会因为以下原因而不愿节制:
逃避压力、追求认同感:因为亲子关系不好、厌学、人际冲突等原因导致压力过大,感到挫败,电子游戏是逃避压力和寻找认同感、成就感的好的出口。这可能是最常见的一个深层原因。
叛逆情绪:想反抗父母的决定,你不让我玩我偏玩。
同伴影响:小伙伴们都在玩我也要玩。
…….
/ giphy.com /
面对没有意愿控制玩游戏的孩子,
家长可以怎么做?
我们先来看
两个关于上瘾的实验

20世纪初,有科学家对“成瘾”做了实验。他们把一只老鼠关进笼子里,提供两瓶水:一瓶是普通水,另一瓶则加入海洛因。结果发现几乎每只老鼠都会不断饮用加了毒品的水,直至死亡。与此相关的其它实验也似乎都证明:动物是没有办法抗拒特定成瘾物质的
到了197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决定挑战这些传统实验的主要设定:实验中的老鼠都是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如果让它们置身舒适环境,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于是,他建造了一个适宜老鼠生活的“老鼠乐园”: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养殖16只老鼠,让它们自由活动,正常社交、玩耍。实验显示,老鼠乐园里的老鼠们几乎都不喝加有毒品的水,也没有成瘾现象
亚历山大教授又试图研究老鼠乐园对于已经上瘾的老鼠有没有影响。他将老鼠喂食57天吗啡,确认成瘾后放进实验区。令人惊讶的是,进入老鼠乐园后的老鼠,吗啡水的饮用量大幅下降
这对于我们帮助孩子避免游戏成瘾有什么启发?亚历山大教授的实验表明,上瘾现象,可能更多地是源于环境造成的压力,而并非简单的药物作用。同样地,导致孩子游戏成瘾的,也不一定是游戏的魔力,更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要想让孩子从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挣脱出来,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人类乐园”。而孩子的“人类乐园”,最基础的还是家庭成长环境
事实上,许多对游戏成瘾的研究也都发现,亲子关系与孩子沉迷游戏成负相关关系。比如,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的数据就显示,亲子关系很好和比较好的家庭中,孩子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合计为4.3%;亲子关系很不好和不太好的家庭中,孩子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合计为14.8%。这表明,亲子关系越好的家庭,孩子正常使用网络的比例越高[4]
/ The Guardian /
美国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支持程度、控制要求程度的高低,提出了四种基本的教养方式,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权威型和专断型父母都对孩子有着高要求,不同的是,权威型父母同时也能够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沟通,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专断型父母则较少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多地要求孩子听从命令放纵型父母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几乎不为孩子设定任何规则;忽视型父母则较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其中,权威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犯罪、酗酒、吸毒等情况的概率会比较低
在面对游戏问题时,参照权威型父母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
与孩子建立联结
首先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孩子认真交流,要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同时也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足够丰富和有趣的家庭生活,帮助孩子寻找游戏的替代娱乐方式。
那么,什么样的对话才是平等的,如何让孩子表达出内心真实的需求?可以依据四条最基本的原则进行判断:
原则一:向孩子表达某一观点、提出某一请求时,有意识地给出背后的理由。
原则二: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引导ta说出背后的理由。
原则三:承认自己是可以被说服的,是愿意妥协的。
原则四: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
设定行为边界
对于已习惯于过度使用游戏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在与孩子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为孩子设定并执行相应的限制。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设置游戏时间、任务的优先程度、合适的游戏内容,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建立奖赏机制
当然,如果原先的亲子关系不是很理想,家长的努力也没有使得情况好转,可以寻求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与你一起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积极的疏导。
而对于孩子来说,如何理性地看待、处理玩游戏这件事,也是他们从中学习、成长的一个契机。怎样学会全面地看待打游戏的利弊,如何针对沉迷原因进行改善……这也孩子们终身生长需要的重要能力——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
C计划思辨阅读春季课,我们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利弊分析?如何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如何更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春天,给孩子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扫码了解更多👇
参考文献:
[1] 苑立新,寇虎平,王秀江,何玲.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 ]Coyne, S. M., Stockdale, L. A., Warburton, W., Gentile, D. A., Yang, C., & Merrill, B. M. (2020). Pathological video game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emerging adulthood: A 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trajectories, predictors, and outcom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6(7), 1385–1396
[3] Choo, H., Sim, T., Liau, A. K. F., Gentile, D. A., & Khoo, A. (2014). Parental Influences on Pathological Symptoms of Video-Gaming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5), 1429–1441
[4] 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9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阅读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寒假课正在进行中,还剩少量名额,点击下方图片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思愉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小阅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留言互动
不错过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