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彼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军300人就击溃了北大营的8000守军。是为“九一八事变”,史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钱理群教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他的研究起点是鲁迅,鲁迅也是他整个学术生涯和人生的核心支点。在《十三邀》中,面对“如何看中国,中国的希望在哪里?”的问题,钱理群教授说:“鲁迅那个时代,也有过‘中国人的自信力的有无’的争论。鲁迅也有他独特的思考。他写有一篇文章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是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九一八’事变三年以后。鲁迅所关注的,是面对异族侵略,中国人的反应、态度。——这个问题,其实是更带普遍性的:只要存在民族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都会出现“如何应对”的问题。”
在这个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文章《如何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如何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钱理群 | 文

原刊于《中学语文教学》2013 年第 10 期
钱理群,一九三九年生。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对二十世纪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总结和反思,受到海内外的高度重视。主要著作有《周作人传》《心灵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我的精神自传》《岁月沧桑》《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与鲁迅相遇》《鲁迅与当代中国》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九一八”事变三年以后。鲁迅所关注的,是面对异族侵略,中国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国民)的反应、态度。——这个问题,其实是更带普遍性的:只要存在民族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都会出现“如何应对”的问题。
鲁迅的分析,从社会现象入手。面对强敌,中国政府和官员有三种反应:先是“自夸”;接着把希望寄托在“国联”即国际干预;后来就“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尽力逃避了。于是,就有知识分子发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仿佛中国真的没有希望了。
如何看待这些“事实”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鲁迅写作本文,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这是我们阅读的重点:看看鲁迅如何分析,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还要从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写法。
鲁迅的方法,是在对现象的具体分析中提升出三个概念,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紧紧抓住的。首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由炫耀“地大物博”,到求助外国人,看似两个极端,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即“没有相信过‘自己’”。——这是一种“他信力”。
然后,就“逐渐虚玄起来”,求神拜佛,目的是要借此“麻醉着自己”。——这就是“自欺力”。
最后,鲁迅提出自己的另一种观察:在“他信力”和“自欺力”的“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提出了一个和前面的“他信力”“自欺力”对立的“自信力”的概念;这也是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高论的,鲁迅始终肯定中国人(主要是中国老百姓)的自信力,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由“他信力”到“自欺力”,层层推进,最后,就推出了本文的中心概念:“自信力”。——这样的展开过程;是很能显示鲁迅思维与论证的周密性的,值得仔细琢磨。
由此而进入深入论述,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鲁迅要讨论的是,中国人的自信力建立在哪里?
这也有两个层面。首先是“从古以来”,即历史的层面。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需要注意与讨论的是,鲁迅如何评价他们?鲁迅说:“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这些人在中国“正史”里常常是被遮蔽、掩盖的;原因就在鲁迅这里所尖锐揭露的:中国的正统的、官方书写的所谓“正史”,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写的是帝王将相的历史,那里只有大人物,而无小人物,没有普通民众和为民请命的人的历史。鲁迅因此提倡读民间的“野史和杂说”,“看往事可以较分明”,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其二,鲁迅坚信,尽管有遮蔽,这些人的光耀是“掩不住”的。鲁迅的结论是:这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这样的评价,分量很重,其意义也很重大:中国人的自信力,必须建筑在对这样的“脊梁”的信赖和依靠的基础上。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就自然引入了现实的层面。“他们有确信”——具有真正的自信力;“不自欺”——没有半点“自欺力”:这都是对上文的呼应,也是鲁迅文笔的周密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这些用词都很庄重,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内心的敬慕之情。但紧接着就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语气也沉重起来。——这些叙述中的情感变化,都应仔细体味。于是,又忍不住要反驳本文的论战对象:“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诬蔑”一词,重而且狠。也许有人因此要指责鲁迅言过其实,“好骂人”。其实如果细心体会前文中鲁迅情感变化,逐渐积累,这最后一声怒骂,是情之所至,不得不发的。而站在一边战斗边被抹杀者的立场上,这样的怒斥,也并不过分:鲁迅是把他对中国的自信力建立在对这些现实生活中“中国的脊梁”的无限信任与期待上的,他要为之辩护,是理所当然的。
鲁迅像 1933年5月1日 摄于上海春阳馆
文章至此,本可结束,但鲁迅还要再做提升,提出了一个“如何论中国人”,如何观察和看待中国的问题。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要论中国人”,还是“自信力的有无”,都有一个“如何看”的问题:是只看“状元宰相的文章”,为其“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还是“自己去看地底下”,“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既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历史观、世界观、立足点的问题。而鲁迅的结论:要“看地底下”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由此而建立起中国的自信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对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社会及未来的发展,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是可以引发我们深长思之的。
版画作者 :曲光辉
这里,不妨谈谈我自己的经验。多年来我一直充满焦虑地紧张观察与思考中国的社会,看到很多官僚的作为和许多主流知识分子的表现,以及媒体的炒作,不仅绝望,而且不堪忍受。后来就遵循鲁迅的提示,自己去看“地底下”。根据我的条件,主要深入到两个群体。
一个是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一个是青年志愿者组织。当然中国的教师也很复杂,也有让大家失望的。但是我发现,几乎在每一所学校里,都有为数不多但确实存在的“真正的教师”,他们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理想,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教育变革”。
我还在一些青年志愿者中发现了“新一代的青年理想主义者”,他们冲破种种阻力和压力,集合起来,深入中国社会底层,改变自己的存在,努力为弱势群体服务。我感到自己找到了鲁迅说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尽管他们也如鲁迅所说,“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我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和他们站在一起,尽我的力量给他们以支持,更从他们那里汲取思想、智慧与力量,在相濡以沫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我清醒地知道,在当今中国的体制下,这些“筋骨和脊梁”的努力,也包括我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对中国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的,更不用说根本改变教育和社会的面貌,我们只能“帮一个、救一个孩子算一个”。因此,我在总体上依然充满焦虑,而且可以说是与日俱增。但我又确实从这些日常生活的努力里,看到了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说的“微茫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因为总体的绝望而消极、颓废,正像我在一篇文章里所说,“我存在着,我努力着,我们又彼此搀扶着,这就够了”。我自觉地把这些努力,看作是对鲁迅上述思想的一个实践,也可以说,我是从鲁迅这里找到了自己在当下中国的生命存在方式。这也是我对“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希望在我们自己手里,在真实地生活、努力在中国大地上的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手里”。
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