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内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心理学报》公布了2017年度优秀论文的名单。


上海师范大学博导卢家楣教授团队的文章名列榜首——《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仔细阅读全文,其中一组数据让我心惊,但仔细想想似乎确实如此:


大学生中有轻度人际问题的多达46.2%,有中重度人际问题的达到了14%与室友、同学和老师关系不融洽的比例分别为72.5%、77.6%和66.0%。


近些年,发生在大学生群体里的恶性伤害事件实在不少,林浩森投毒、马加爵杀人,清华女生铊中毒事件等等。如果深挖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我在自己学校,也经常听闻同学之间闹矛盾,谁和谁不能住在一起,跟辅导员要求必须换宿舍;公开吵架、打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关于人际冲突,之前有提过,但当时主要讲的是面对伤害,孩子怎么通过野马的故事缓解伤痛,并没有深入展开。


在留言中,看到很多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无措和困惑,也看到了大家无能为力的焦虑。




所以,今天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社交这件事。


有关系就会有冲突


曾经在《小王子》里看过这样一段话:“人类最深的情感——从最大的喜悦到最深刻的痛苦——都来源于‘关系’。”


有关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孩子之间也是如此。


原因说起来既简单又复杂:因为孩子在生活中渴望同时得到:关系、认同感和力量感。三者在他们生命中至关重要,但又相互矛盾。


对关系的渴望,让孩子渴望友谊,想要去交朋友。而对认同感的渴求,又让他们希望参与竞争,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取得成功,能在同伴面前“炫耀”,获得尊重或认同感。


但为了获得认同感的某些行为有时会在无形中破坏关系。


闺蜜家孩子所在的学校,特别重视足球。孩子经常在家练习蒙眼踢球、过障碍踢球等技巧,一个重要“企图”就是回学校能在同学面前炫耀。


对他来说,此刻的认同感比关系更重要。但当他真的表现突出,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赞扬时,还引起了一部分同学对他的不满嫉妒。有人故意不理他,有人背后说他的坏话,甚至当面挖苦。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特别渴望拥有力量感,期待别人接受自己的影响,服从自己的意志。他们为了获得力量感的行为,更容易破坏关系。


男孩通常会通过体能优势来获得力量感,跟同伴打架,比力气。女孩则喜欢通过蔑视、或者摆出高人一等的派头来获得。


前面的一位姐妹说的,最近给孩子换了学前班,在班里受到了排挤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她的同学(特别其中领头的同学)通过打击她,迅速在全班同学面前行使自己的权威,进而从中获得极大的力量感和满足感。




建立关系,与获得认同感、力量感之间天然存在的矛盾,所以朋友之间出现冲突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大人尚且如此,孩子之间上演“我不跟你玩了”,“我讨厌你”、”现在一点都不想看到你“的戏码,更是再正常无比的事情。


但冲突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教孩子面对冲突、解决冲突,进而型塑未来的基本能力之一——社交能力。


感性认同、理性分析


1. 在孩子人际交往中扮演正确的角色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时刻围绕在他的身边,照看他的一切、帮助他解决所有问题和困难,包括社交问题。


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角色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管理学里有个著名的“例外原则”,特别适合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一般性的小摩擦、小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我们帮助处理意外的、比较严重的事件。


这时,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更像“救生员”,时刻留心、旁观一切。但只在必要、重要的时候,才出手相助。


2. 认可孩子的感情


所以,当孩子有一天对我们说:“妈妈,我很不开心,xx不跟我玩”时,我们就要插手干预了。


我们需要用一些简单的陈述来表示我们对他感受的关注。




比如,“我知道你很难过”、我知道你感到很沮丧”,当孩子感受到了情感的支持时,才有可能把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


这是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的第一步,也是跟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3. 收集信息、重述问题、发现症结所在


之前在“想要全世界的赞美”是一种病,根源可能是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这篇文章里,我就提到过,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的大脑只习惯于直线思维,不会转弯。


在面对社交冲突时,孩子可能会把当下发生的冲突归因到所有的事情上,甚至还会给自己贴上“我是不被喜欢的”,“不受欢迎”的标签。


所以,等孩子表达完自己的感受,情绪平静下来后,我们要帮他剖析问题所在,把抽象的负面感受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中来。


问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告诉妈妈吗?”并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聆听孩子分享的细节。


不过,在询问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太抽象了,而且带有指责性,不利于帮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重述完细节后,我们还要对他提到的相关细节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比如,“问题是你们都想成为第一个”,“所以问题是他交到了新朋友。”等等。


4. 找出解决方案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是孩子的问题,我们不包庇、也不掩护,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问问他:”他觉得要做些什么才能重归于好?或者,“他觉得应该怎么解决?”


如果是别人的问题,可以尝试着帮他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无法改善的关系,就江湖再见吧


有些别人的原因造成的不良关系,无法改善时,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喜欢我,也不能保证能赢得所有人的喜爱。”


小川上次被同学单方面宣布“断交”后的难过,我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


再理性分析完前因后果之后,最后我们发现其实无能为力。我就跟他说,我们要尊重别人、善待别人,但也不能让别人来主导我们的情绪,更不能因此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不被喜欢


除了他,其实你还有很多好朋友,xx喜欢跟你一起下国象、xx喜欢跟你一起滑冰......。


所以,不要太伤心,如果你已经主动改善关系,对方还是无动于衷,那就江湖再见,暂且放一放吧。说不定,明天他想通了,就会过来找你玩。




事实上,孩子之间的决裂来得快,去得也快。没过几天,他们就和好如初了。


所以重要的是,别让一次再正常无比的“社交冲突”,成为孩子伤心、难过的源头。更别让错误的处理方法,破坏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


我们要做的是,把一次“社交问题”变成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改善自己、提升社交能力的珍贵机会。


感性地认同他的情绪,理性地帮他分析原因,并告诉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个人的边界。



川妈说说



管理学讲,管理者必备三大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即成为成功的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技术技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能力(概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通上达下、疏通左右的人际技能。


其实,更宽泛的说,每个人都应具有这三项基本技能。我们中国人说的“搞好关系”,外国人非常重视的“Networking”讲的都是社交能力。


虽然,社交谈的是如何与他人交往,但我一直觉得,社交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我”,“我怎么看待自己,我怎么看待别人,我怎么看待和别人的关系”。


看着有人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呼朋唤友、左右逢源,觉得挺好。年轻的时候,真的曾经push自己努力成为那样的人。但长大以后,因为更加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内向、话不多,所以不再强求自己。


但我从不觉得自己社交能力有问题,工作生活中和身边人相处的都很愉快,不曾因此产生问题和困难,只是慢热、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结交朋友。


所以,我也不会强迫小川去“交朋友”,我想潜移默化地告诉他,社交能力很重要,我们要用更多理性科学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这项能力。但不用追求所有人的认可,也不用和所有人做朋友,永远都不要忘记坚持自我、让自己舒服。



推荐阅读


6岁小学生张嘴演讲,全场家长都惊呆了!公开演讲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史上最著名的乌鸦,竟是日本人眼中培养孩子核心能力的关键?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300个技巧,超实用,让买书的钱不白花



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澳洲,目前坐标北京。


养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想在这个小小公众号上和孩子们和姐妹们共同在书中和路上发现更好的自己。



“板牙科考营”小程序上线啦!


寒假长线活动,

肯尼亚、斯里兰卡、西双版纳...

已经开启报名,

夜宿博物馆、新版陨石课等

短线活动也上线啦。

赶快戳下面了解活动详情吧~


“晨读暮诵”小程序上线啦!


快来和小川一起诵读诗词吧!

一年朗读甚至熟背400首,不难。

每天的晨读会在当天0:00,

暮诵会在当天下午2:00更新。

戳下方小程序,开始今天的晨读暮诵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