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



它是咱们国内首部儿童行为观察纪录片,3月份的时候在腾讯上线,用隐藏的摄像头,记录了10个4~5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一周的生活。


节目组派出两位老师,指导、陪伴孩子们做各种预设的游戏,并邀请两位儿童心理专家解读他们的行为,带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初识,到了解,再到交到自己喜欢的朋友,最后和大家打成一片,在短短的一周内,孩子们就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社交能力也展露无疑。


有的孩子内向、慢热,融入集体比较困难;

有的孩子拥有较高的同理心,很快就交到了好朋友;

有的孩子面对他人的拒绝、遭遇挫折时,习惯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


在我们眼中,四五岁的孩子单纯无知,但他们其实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心理学上,这种与人相处、解决冲突的能力,叫作“社会能力”。


3-6岁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给予他们恰当的指导,就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从而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去表达自己、化解矛盾。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这部记录片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故事。最后,我还会和大家分享一个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方法。


内向胆小的孩子,如何更快地找到伙伴


5岁的家润,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孩子。


入园第一天,他有点不适应新环境,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着,孤单的身影有些让人心疼。


他渴望能和大家一起玩,也做了一些小尝试,他小心翼翼地坐到了小伙伴中间,但却被告知那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



午休后,孩子们一溜烟地跑到操场上,玩跷跷板、滑梯,家润想参与进去,但却一再被大家忽视……



尽管做了很多次努力,但结果却让小家润非常伤心,一直没有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他非常委屈地哭了,说不想在这里待着了,想去找自己的姥姥。


家润的姥姥说,他从小就慢热,总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玩。有时带他去游乐园,鼓励他和别人玩,他也不敢去。


家润其实非常渴望和小伙伴们在一起。他一个人玩的时候,眼神也会忍不住地看向大家。在他害羞、胆怯的背后,是担心自己不被喜欢、不被认可。



家润这样内向的孩子,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集体生活、让大家看到他的闪光点,进而被认可和接纳。


一次,老师带大家玩一个游戏——从装有乌贼的箱子中拿出自己的名牌。孩子们都很害怕,没人能做到,就连公认最勇敢的孩子都没成功。


轮到家润时,他不仅拿出了自己的名牌,还把所有小朋友的名牌都拿了出来。



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坚韧、勇敢,获得了小朋友的认可,成了所有孩子心中的男子汉。


其实像家润这样的孩子,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社交技能,是可以缩短融入集体的时间的。


比如,他可以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又比较温和、容易交往的孩子,告诉对方,自己想和他一起玩。


他也可以准备几个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或者通过自己的特长,吸引其他小朋友靠近。


但是,心理专家特别强调,教会孩子一些社交技能以后,我们也要不急不躁,不强迫,不批评,给孩子空间,静待花开。


老爱打架的“熊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劲儿大,老打人。”“你肯定不喜欢岳昊,因为他老打人。”孩子们这样评价5岁的岳昊。



在一场知识竞赛中,岳昊所在的队伍输了比赛,他非常沮丧。


受到同队小朋友质疑时,他用力推开了对方。



看到对方的奖牌,想摸一摸,遭到拒绝后,动手抢了过去。



后来,看不惯小橘子“欺负”自己的队长,和小橘子发生冲突,还动手打了对方。



岳昊从小学习拳击,在体能上更有优势。平时,也会用语言吓唬“不服”的孩子。



妈妈比较担心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别人无意间撞到他,他会认为对方要打他,可能会重重地还击。希望孩子能明白,拳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岳昊来说,因为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导致他无法用更好的方式,去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于是就可能选择用肢体的方式,因为这样最直接、最高效。



因为经常打人而被同伴“告发”,岳昊的妈妈会经常主动带着他,甚至自己出面,去跟对方的家长和孩子道歉。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当我们急着去解决问题时,孩子并没有看到后果,他将来还是会使用攻击行为。长期下去,反而会影响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



 教孩子学会独立处理矛盾和冲突 


通过这个纪录片,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解决问题的潜力。尤其我们大人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处理和小伙伴的关系。


有的孩子处理得比较好,有的孩子会不知所措。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和思考问题是否成熟、周到是有关系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舒尔博士强调,“父母不应该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者怎样做,而是应该通过鼓励孩子思考,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默娜·舒尔博士提出了一个叫做“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ICPS)的训练方法,教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思考技巧。


一旦孩子养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就会更容易与人相处,更好地适应社会,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社会能力强的人。


这个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明确问题、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感受、想出其他解决办法、考虑后果



第一步:明确问题,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比如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争抢奖牌的过程中,岳昊动手打了小橘子,小橘子哭了起来。


假想我们是岳昊的家长,安抚好孩子后,想通过聊天引导孩子思考,明确刚刚发生了什么,可以怎么说呢?


我们可以问岳昊:“老师告诉我你又打人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我只是想看看他们的奖牌,他们不给,还打我们队长。”


“你为什么一定要看他们的奖牌?”


……


不管孩子回答什么,我们都要记住,不要随意评判孩子的行为。


你不能说——“那你也不应该打人,打人是错的。”因为一旦这样说,孩子就不想继续和你说话了,也会抗拒进一步思考。


只是提问,还原事件经过,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正确答案”,但我们得给他自己思考的机会。


第二步:让孩子说出对方和自己的感受



把事情弄清楚以后,我们可以帮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再表达他自己的感受。


可以问孩子:“你打了他,你觉得他会有什么感觉?


“生气,或者伤心。但我都没使劲儿。”


你打了他,他做了什么?


“他也打我,后来还哭了。”


那你有什么感觉?


“他打我的时候,我很生气。”


有些时候,孩子做出一些不当行为,是因为还不能思考别人会有什么感受,但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


默娜·舒尔博士认为,学龄前儿童是可以学会理解他人感受,并用这种理解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障碍会延续到他们成年后的生活。


我们可以多与孩子一起做“看图游戏”学会观察他人的情绪,也可与孩子讨论不同的感受,丰富孩子对情绪的理解,分辨表达不同的情绪感受,培养孩子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


常用情绪词汇有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


或者在生活中练习。比如,陪孩子看绘本或动画片时,可以问问孩子:


绘本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心情如何?如果是你,你觉得怎么样?


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身边人的感受,让孩子识别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情感类词汇。


比如,碰到有小朋友争吵,可以问孩子,他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可以更好地感知他人,并做出恰当的反应,这对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很重要。


第三步:引导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在孩子了解了对方和自己的感受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让孩子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能让大家都开心。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步骤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孩子思考问题的必经思路。


我们可以问孩子:“你生气,你的朋友也生气。你能想一个你们俩都不生气,就能看看他奖牌的方法吗?”


“我可以好好和他说。”


这是一个方法。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


“我可以给他玩我的玩具。”


“好棒。你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孩子都是简单的直线思维,不够灵活,除了发生肢体冲突,他们很可能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通过引导,启发孩子主动思考,才能让孩子明白面前永远不只一条路,方法总比问题多。


舒尔博士介绍过一个叫坦娅的小女孩的例子,她平时也和家润一样,非常羞怯。但学会“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考技巧后,她做出了改变。


一次,坦娅看到两个女孩在跳绳,她想加入。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后,她走向拿着跳绳的女孩,说:“如果你需要有人拿住绳子的一端,我可以。”


两个女孩想了一秒钟,就把绳子的另一端给了坦娅,三个人玩得很开心。


“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考技巧,其实还可以应用到人际交往的很多方面。


第四步:做出选择,预计后果



孩子想出解决问题方法后,就要做出选择,这也是“我能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


有时孩子想出的解决办法可能不合理,这时我们要教孩子考虑后果,再想一想有没有更可行的方法。


比如:


孩子想喂仓鼠,但有个女孩已经拿着食物站在笼子边。

孩子想出的第一个办法是:把女孩推开。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女孩可能会推他,可能会哭,可能会告诉妈妈,可能会生气。


“你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


孩子可能想到,请求和女孩一起喂食。


如果女孩不同意,可以再想其它办法。


我们平时也可以多和孩子玩“故事接龙”,起一个故事开头,让孩子把故事讲下去。


这可以让孩子明白,如果采用某个方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承担什么后果


哪一种方法能实现共赢,那说明它就是一个好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帮孩子更加成熟、全面地思考,这样他在今后的交友、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就能更好地去表达自己、解决矛盾和平复冲突。


而不是每次都越俎代庖,挡到他的面前,为他解决任何问题和矛盾。看上去是保护了他,但与此同时也剥夺了他发展社会能力、自我成长的机会。




川妈说说



前些天,发生在大宝身上的一件事,让我很感慨。


那天他跑出去玩,很快带回来了两个小伙伴。我知道他们是小区邻居的孩子,但并不认识,大宝也很少跟他们玩,还算不上朋友。但看着大宝交上新朋友很开心,我也替他高兴。


大宝热情地向新朋友展示他的各种玩具,乐高、桌游等等。那两个孩子也很喜欢他的乐高,各种把玩,突然问他:“你能送我这个吗?”“你也能送我一个吗?”大宝愣了一下,然后很大方地说:“可以啊,你们每人选一个吧。”


其实,我心里是不太乐意的,不是心疼玩具,而是心疼大宝。那两个孩子连大宝的名字都没问过,一直喊他:“穿黑衣服的,穿黑衣服的。”但我忍住了,当场没出声,还招待两个孩子吃水果,在家玩了一会。


过了两天,我们又在小区遇到那两个孩子,他们正在玩游戏。大宝也想参与,试着跟他们搭话,他们好像没看到他一样。旁观了一会,他跟我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那时候,我才跟他聊朋友和友谊。朋友之间当然可以互送礼物,但是如果期待用礼物换得朋友,非常可能会失望。


看上去这次他吃了点小亏,但我觉得他的收获更大。



推荐阅读 


别小看孩子的“毒友谊”,其实比早恋更可怕
孩子社交无小事,别错过打造他关键能力的每次机会
“妈妈,老师不喜欢我”,我的回答让孩子自信走进学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