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JONE
我想做个科普。
Lisa的室友不是前段时间摔断了腿么,医疗开销挺大。

医药费花掉了1万多。
好在有医保,给她直接报销了大笔钱。她自己再掏个1千多就够了。

不然这账单,太烧钱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痛快报销。
挺多人奇怪一件事:
自己明明有医保,为啥看病的时候,还要掏一大笔钱???
是我打开的姿势不对么。
我最近还看到一种吐槽:医保被掏空了吗?看个病的钱,基本都自己掏了。

比如之前说Lisa被猫抓了,医药费花了1600多,医保才报销了83块钱。
83块——路费都不够。
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情况,也难免困惑。
看个病,是怎么收费的?
我们能否更好地用好医保,薅到医保羊毛?

我试着“拆解一张看病账单”,让小白搞清这事
迅速看懂。

一张看病账单,你自己要付的钱,是由这三块组成的:

自付1;
自付2;
自费部分
比如像Lisa朋友的这张账单,她自己花了1474.2元。
正好等于自付1+自付2+自费部分,相加在一起
其它剩余开支,医保就帮她全买单了。
先说自费。
这个好理解。这个药没在医保内,它属于丙类药,
所有的钱都自己出。
药物或治疗分为三类。


医保甲类(无自付,医保全报销);

医保乙类(有自付,医保报销一部分);

丙类(全自费)。
所以有一些人,会希望大夫给自己多开甲类药,少开丙类药。
减少负担。

。。。

账单里的自付2,对应的是类药。
医保帮报销一部分钱,自己再掏一点钱。
。。。
重点是自付1。
各地医保都有起付线。比如北京职工门诊是1800,只有过了这条线,才能按一定比例给报销。
所以如果你还没到这条线,那花销都会进入自付1。
趟过这条线后,虽然能由医保报销了;但不同医院的基础报销比例也不一样。
比如在北京看门诊,社区医院能报销90%。而其它定点医院,只能报销70%。
报销比例之外的部分,也会进入自付1
医院级别越低,报销比例越高。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别去大医院“挤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搞晕。
给点结论吧。
往往以下几种情况,你自己看病花销会少些。

1)
大夫开了比较多的甲类药;


2)你选了
社区医院报销比例高一些
3)社会面购药时,去医保定点药房买药
以及。
如果你看病花钱太多——
报销的钱从直观感受来讲,也会显得更多了。
如果是一些私立医院或非医保药房,没有纳入医保体系——那看病买药就全自费了。
ps.
补充个小工具。
可以用支付宝,快捷查询药品的分类。看看它是甲类,还是乙类。
甲类意味着全报销;乙类意味着,自己要掏部分钱。
方法:支付宝搜索“医保目录”,就可以找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