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很多父母给我的留言,都是关于孩子怕输,争强好胜的:
我女儿2岁半,什么都要第一,在家要第一个坐在餐桌上,第一个下车。托班里也是处处要第一,只要不是第一就会难过。

我儿子4岁,特别有好胜心,在幼儿园里,只要老师表扬了别人没表扬他,他就会记住,然后接下来一定找机会表现自己寻求表扬。在家更是听不得任何批评他的话。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我还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报道,有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因为选班长落选,因此绝食而且不愿意去上学。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合理的好胜其实是特别正常和健康的。

一般孩子过了2岁以后,自我意识充分萌芽,但又缺乏对自己和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会出现“我”是最棒的,“我”需要得到认可,“我”需要得到关注。

这是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先有“自我”,再实现“去自我”的道路。



适度的好胜不仅正常而且有益,但如果孩子过于好胜而出现输不起,或者影响社交了,那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打开这篇文章的你们,一定或多或少了解过一些处理方法:

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将失败看作进步的途径:
👉当年一本落榜教会我的育儿道理,潜力是这个意思

学会正确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赋 :
👉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五条原则告诉你正确方法

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经不起挫折的孩子,小时候父母肯定没做这三步

父母自己端正对于“输赢”的看法:
👉为人父母,你输得起吗?

我以前写过的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没看过的请一定重温回顾。

这些更多的都是“防患于未然”,而今天更想和大家具体谈一谈的是,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输不起”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为了防止大家误读,我也要再次强调,下面的方法需要结合以上这些历史文章一起使用,大家千万不要孤立看待。

毕竟养育孩子是个系统过程,没有单一“特效药”的。



很多父母一定会说,我会教育孩子啊。当孩子说自己是第一时,我就“打击”他,这样的做法反而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想争第一。

要说清楚这个原因,就需要追根溯源去了解一下孩子过于争强好胜背后的心理需求了。

强烈的想赢的需求背后其实反而是内心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而孩子早期的自我价值的来源大部分是从父母那边得到的。

如果一个孩子幼年的生活中,缺少被关心,总是被评价和比较,总是被贴标签,常常被忽视等等,这些心理映射最终也会反应成强烈想赢的需求。

很多父母都会有误解,觉得缺少自我价值认可的孩子会自卑胆怯,其实还有一面就是想赢怕输。

因为孩子的成长经历让他知道,自己只有好,只有赢,才能被喜欢,被认可,才能受到关注。

这一点的理解特别重要,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明白如何应对这一类孩子。



1


赢的时候,给内心充满爱
允许孩子感觉好

当孩子真的是第一时,尽管这些事情我们看起来很“无聊”,尽管我们内心非常担心他太争强好胜了。

但这时记得,孩子宣布他第一,这是在寻求关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允许他感觉好。

但这里需要区分的是,让孩子感觉好和过度吹捧是两件事。

有的父母马上就会说,“我家是天才,我家最聪明”,这些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不了解,请一定去看文章开头放的那几篇旧文的链接)。

这时,我通常会用肢体行为来作为奖励,“啊,小D是第一个坐在餐桌上的,那就让妈妈亲三下”。

这个也能做很多延伸,比如小D因为自己第一而“贬低”他人时,“我是第一个,爸爸没我棒”。

我就会在亲她三下后说,“那我们接下来要亲第二名,嗯,爸爸亲两下”。

这样的互动其实就淡化了“比较”的意识,任何人都有奖励。

为什么要用肢体语言呢?因为父母的肢体语言其实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的充电,好胜心过强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自己重视的人的爱。

这样的肢体奖励可以扩展到拥抱、或者抱起来绕圈等等。

总之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爱,让孩子真心地开怀笑,这会帮助他们内心充盈,从而降低通过争第一来寻求认可的需求。。

很多时候,其实不仅仅是孩子,越在意的东西,越想强调的东西,其实就是内心越缺少的东西。



2


输的时候,平静陪伴
允许孩子发泄

好胜的孩子只要可能会输,就会出现非常剧烈的情绪波动,大哭大闹,拒绝沟通讲道理。

而这时,很多父母就会进入第二个处理误区,要么放弃原则去满足让孩子不哭;要么开始教训孩子希望他可以平常心。

这时最该做的其实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那什么叫“接纳”呢?就是平静陪伴孩子身边,“我知道你没得到第一很难过”;“我知道你想第一个去玩滑梯,但我们需要等待,我知道这很难”。

这时大部分孩子都会想要挣脱我们,有的甚至会说,“妈妈你走”,甚至开始打我们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孩子的这些反应并不是真的希望我们离开,而是他内心的恐慌。

当他无没办法得第一时,他觉得缺少掌控,他很慌乱,而这些感觉也许还会唤起他之前早期的经历,所以他想逃。

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他穿越这份慌乱,但不是去压抑他的情绪或者帮助他解决。

我们可以继续平静地抱着他,让他哭泣,让他挣扎,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哭声变小了,他似乎平静了下来。

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通过我们的接纳,让孩子试图证明自己或者索取关注的需求降低了,从而他能真正面对自己内心的这份恐慌。

之后,孩子一定还会出现因为争强好胜而气急败坏的情况,但如果我们可以始终这样接纳他,那慢慢地,他就会从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接纳中得到爱的养分,会学会和内心的这份恐慌和解。

比“我爱你”更有意义的四个字是,我陪着你。



大家都知道我曾纽约进修早期儿童教育,这个话题其实是我们的一次课堂讨论,里面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案例。

当时教授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们总是低估了爱的力量,我们总是高估了教育的手段”。

是啊,为人父母,我们每个人都说爱孩子。

但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们想到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教育制止改正”,却没想到去“爱”。

这篇分享的这些,其实和所有解决育儿问题的核心都是共通的,先去全然爱孩子,先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先去看到孩子,然后我们再来谈下一步如何教。

这也是我自己这些年感触很深的一点,为什么每次遇到孩子的问题我不敢先去爱,其实这折射的恰恰也是我内心的匮乏。

我害怕,我没有足够的去相信,爱可以治愈一切,于是我们都采用了控制的方式。

今日互动

你家也有一个“争强好胜”的娃嘛?或者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说说Ta的表现,你是如何化解的呢?欢迎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或困惑哦~

看完记得点赞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