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26岁的艺术家佘璐芸,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去年起,她以1毛钱1根的价格,
在淘宝售卖自己的56808根头发,
至今已售出4万多根。
艺术家佘璐芸
这件名为《买个毛》的作品前身是
她大二的创作《当代艺术驱动器》。
后者曾被网友疯抢,
狂卖100多万元,
衍生出的《加密艺术驱动器》
还入围了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
用精美的图片与吸睛的文案包装自己的毛
看似无厘头的作品背后倾注着
佘璐芸对消费主义的思考:
一件无用又廉价的东西,
加上营销与包装,
会不会让人趋之若鹜?
一条连线了佘璐芸,
聊了聊《买个毛》与她眼中的消费主义。
自述:佘璐芸
编辑:宋   爽
责编:朱玉茹
1毛钱就能买1根头发
《买个毛》是我的毕业创作。我以1毛钱1根的价格,把我的56808根头发放到淘宝上去卖。“买个毛”这个名字是谐音梗,既指1毛钱,又指我头上的1根毛,还指“买个什么”。
雇了4位朋友帮忙数头发
虽然听上去有些无厘头,但我对待这件作品是很认真的。我特意花了3000多块钱雇了4位朋友,帮我数清头上的头发,白头发、短于5厘米的都不要。整个过程花了14个小时,大家数得眼睛都花了,非常崩溃。
2022年4月,正式上架淘宝。刚开始的时候销量很差,我就有些着急,开始尝试各种营销方法。
图片来源: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我的第一反应是直播带货。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网购在当下已经不新鲜了,直播带货才能产生更多冲动型消费行为。
我去联系了很多大主播,消息发过去要不就是石沉大海,要不就是说我的产品没有资质。所以我只能跑到评论区去疯狂留言:“你想消费吗?可以买个毛。淘宝搜xxx就可以找到。”发得太多,后来被主播拉黑禁言了。
我还联系了写文章的营销号,但他们要价太高了,最小的平台也要3000元起。
《买个毛》的传单
后来我开始打印传单,贴在商场门口、地铁站、树上、咖啡店、酒店、公共厕所里,全都是我自己可能会被吸引去消费的地方。可惜效果不佳,几乎没人通过这个渠道来。
佘璐芸亲自上阵推销
再后来,我亲自上阵推销,一般情况下5个中有1个会买,有的人我聊了一个小时才下单。还有人说手机信号不好,留下传单第二天再买,但一般就没下文了,这也很符合消费主义的现状——人们大部分时候是冲动消费。
《买个毛》的详情页面
向外营销收效甚微,所以我打算从淘宝页面的文案入手。在淘宝上看到喜欢的东西,如果下面没有信息,你是不是不太容易产生信任?大众有一种心态,买东西前先去看规格、各个角度的照片、功能、使用场景、产品故事,就自以为已经足够了解这个东西了。但其实这些都只是商家的包装罢了。
所以我认真地去研究了爆款商品的简介,在头图上画了个框,写上“惊爆价:1毛钱”,还煞有介事地把那些荒诞的语句用严肃的方式写出来,比如“为您挑选每一根合格的头发,数量有限,售完即止”,“永久头发保修,腐烂、分岔等问题终身替换”。
淘宝卖东西,需要填写商品的规格和各种保障。那头发用什么保障呢?我就去权威机构做了头皮检测,结果显示我虽然有点脂溢性脱发,但头发粗壮健康,安全无毒,发出去不会让人感染任何疾病。我就在简介中加上了“通过权威头皮中心健康认证”、“使用进口洗护产品定期护理”等话术。
评论区还有不少人关心:“你的毛上过大学吗?”“想问一下毛有没有色差?”“确定是佘璐芸本人的毛吗?”
《买个毛》的多种“用途”
我还加了一些胡编乱造的使用方式,比如你可以当书签,可以放在水上飘,可以当成礼物送给别人,可以采耳。没想到很多评论说他们真的按照我说的方式去做了,有人评价,“物超所值”
每当有人下单,佘璐芸就会现剃一根头发下来,
剩下的就在头上养着。
所以好几个月她都是阴阳头,只能戴帽子出门
包装也煞费苦心。先塑封,再喷淋消毒,再套上一个PVC塑料袋。每件都印上了独一无二的编码,还有隐形墨水二维码用于防伪。
我费了这么大的功夫,其实只是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无用又廉价的东西,如果给它很好的营销和包装,大众会不会趋之若鹜?大家到底买了个毛(什么)?
从书中和展览中搜集了100个高频出现的词汇,
分成动词、名词和形容词,
《当代艺术驱动器》可将它们随机组成句子
《买个毛》这件作品的前身是我3年前的一件作品——《当代艺术驱动器》,当时狂卖了1万多件,我赚了100多万元。
它是一块裸露的电路板,上面有一个小屏幕和一个小按钮。当你按下按钮,屏幕上就会随机生成一个和艺术相关的句子,比如“斩断全球化的纪念碑”,“建构不存在的公共雕塑”。
当时我入美院两年,各种课程也好,老师也好,同学也好,美术馆展览也好,都经常使用故作高深的词汇去包装作品。《当代艺术驱动器》算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讽刺。
一开始是没打算卖的,只是随手放在淘宝上,没想到居然能卖成爆款。后来才知道大部分人都是从淘宝的“猜你喜欢”机制来的。逻辑是会根据你的搜索、浏览、收藏,推荐给你可能会喜欢的产品。
逛得越多,推荐得也就越精准,这就是很多人淘宝买得停不下来的原因之一。这件事也证明,营销才是《当代艺术驱动器》卖得好的真正原因。
在《加密艺术驱动器》中,
如果你非常喜欢一句生成的话,就可以把它确定下来,
别人就再也刷不出来了,代价是你也不能继续玩下去了
后来我根据《当代艺术驱动器》衍生出了《加密艺术驱动器》,居然意外入选了最著名的国际艺术展览之一——威尼斯双年展。一开始接到电话还以为被骗了,第二天有位大艺术家来祝贺我,才知道是真的。
我当时想,这么一件无用的东西,都能卖出这么多件,还能入围威尼斯双年展。如果换成更无用、更容易获取,甚至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比如一根头发,那大家还会抢着消费吗?于是就有了《买个毛》这件作品。
毕业展开始后,头发卖的速度一下子就快起来了,有的时候一天卖五六千根,发货的速度都跟不上买的速度,我自己也一头雾水。
《表面图书馆》
我揣测过很多客人的动机,这其实和我们当今的消费市场有很大的联系。
一是,比起消费物品本身,消费行为似乎只是在满足大家的消费欲望。大家在开心时买东西,不开心时也买东西,发了工资时买东西,无聊时也没东西……就像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消费狂欢节,大家可能并不需要任何东西,但都觉得必须要去消费点什么。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
因此我们买来的东西,很多时候可能用一次两次,或者根本不用,就直接摆在柜子里当摆设了。我曾经做过一件叫做《表面图书馆》的作品,那是一本本只有表面可以被观看,内页全部被石蜡封起来的书,就是讽刺的这种现象。
图片来源: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二是,就算你没有需求,商家也会为你制造需求。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失眠,商家就会给我推各种助眠仪器,可以把头包裹住或者按摩。但它们其实都是一套原理,那就是不看手机,不接收外部信息,这本来是不用花钱就能做到的。
最初老师建议我做成限量版,或者把价格提高到100块钱一根,觉得这样如果都能卖掉的话就太厉害了。
但我觉得,如果要讨论“消费”本身的话,不管多少钱都是可以的。一旦价格提高了,就有一部分资本炒作的元素了,那我的顾客可能就会从大众变成中产阶级或者有钱的收藏家,我希望将“商品消费”行为与“艺术收藏”行为明确地区分开。所以我坚持了原价——所有人都买得起的1毛钱。
《买个毛》的评论区
这或许也和当今经济下行、大众消费降级有关,1毛钱足够便宜,人人都付得起,就像有位买家说的:“1毛钱,买了不吃亏,买了不上当。”

青年艺术家佘璐芸
我父母是在深圳开电子厂的。最开始租不起房,我小时候只能住在工厂里。每天回家要一路穿过生产车间、锅炉车间、仓库、办公室,最后才到睡觉的地方。晚上睡觉的时候外面的机器不停机,一直能听到轰隆隆的噪音。
图片来源: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我五六年级时,工厂开始做大,家里渐渐变有钱了。父母买车买房,妈妈用上了苹果手机,还给我买了单反相机。我每天有20块午餐钱——我就是从那时开始陷入消费陷阱的,每天中午不吃饭,就为了省吃俭用去买各种东西。
我妈妈也是消费主义的超级受害者,自从她知道了淘宝和拼多多,家里到处堆满了没有拆的包裹。
尽管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我觉得最快乐的还是最早和父母住在工厂里的日子,虽然买不了很多东西,但至少还有家人陪着。
佘璐芸花5000多块钱租下的工作室
大二,我自己通过《当代艺术驱动器》赚到了100多万,一开始非常开心。我可以买梦想中的摩托车。我在北京租了个5000多块钱一个月的工作室,像个真正的艺术家一样。我买了很多的材料,到上海去看展览,买新衣服,跟朋友吃饭的时候也说我请客……
后来越赚越多,那么多钱攥在手里,挺吓人的。我就在朋友的建议下,随便投了30万到两个基金里。没想到很快狂跌了10万,现在我也不敢取出来。
消费越来越多,可烦恼、迷茫和焦虑似乎也越来越多。《买个毛》就是我去面对这种心态的一个出口。
佘璐芸调查得到的研究显示,
从2009年到2020年,双十一成交额逐年攀升,
且东南地区消费更加狂热
看清了消费主义的真相后,我对消费的态度也有了转变,今年的618和双十一购物节我都没有消费。等我的头发全部卖完了,我会做一些事情,让所有相关收入避开消费循环。
我也希望《买个毛》能给大众带来思考: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件东西?你消费的究竟是什么?你是否也被卷入了消费主义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