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发了一条朋友圈,聊我家孩子的学习成绩(下图)
有家长私聊我:“孩子既不去兴趣班,又可以随便看电视,太轻松了。这样没有压力,孩子不会变懒吗?成绩能好吗?”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养育方法,你可以选择“鸡娃”,也可以选择放养,还可以信守“鸡娃不如鸡己”,潜移默化循循善诱。
(鸡娃:网络用词,指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每种方法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但今天,我想根据这位家长的私信来跟大家聊聊。首先,回答一下他的两个问题:
图 源 | ssyer
01
没有压力会让孩子变懒吗?
“懒”是与生俱来的,跟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谁不是每天一下班就只想“葛优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恨不得天天躺着追剧。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懒”是人的天性,而学习或工作是“反人性”。逼自己离开原本舒适圈的过程,并不快乐。
很多长辈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会告诉孩子:“只要上了大学,就会轻松了”、“只要找到好工作,就会轻松了。”
但在上大学/找到好工作之前,懒就会因为“要考大学”或者“要找好工作”的压力而消失了吗?
不是的,它只会像弹簧一样,被外力压制住了,一旦外力撤去,可能反弹得更高。这些“外力”,可能来自于家长、学校、社会等等。
目前的大环境下,可能让很多人认为“学习”是阶段性的任务,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不会因为“兴趣”和“热情”而重新参与学习中去。
比如我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吐槽自己选错了专业,凭什么别人的业余生活是吃饭逛街看电影,而我就得培训学习考职称。如果不是因为后来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如果不是因为对孩子的爱。我想我对学习的热情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复活。
可是我有幸觉醒了,那其他人呢?
02
孩子的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全面发展、成绩优异,这太正常了。但是,状元永远只有一个,而大多数人终究是普通的。
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孩子更不是父母的衍生物。也许你想种一颗苹果树,但他是一颗桃树。他原本能够结出最大最甜的桃子,最后却没有桃子,也没有苹果。这个结果,是你满意的吗?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只看到了学习成绩,就不要觉得孩子不懂礼貌、不尊重人、不交朋友有什么不对,因为是你的行为在告诉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这是你给他设定的“优质人设”。
更不要觉得孩子因为成绩不好想不开、自残、甚至自杀都是环境和老师的错,因为你也一直在告诉他:“成绩好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当家长嫌弃孩子不能为自己争气的时候,孩子同样有权利嫌弃父母没让自己出生在罗马。“你没有成为工作中的佼佼者,没有当上单位的一把手,凭什么要求我的成绩名列前茅?”
如果你一边打着麻将,一边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辈子就这样了,下半辈子靠你了,你要努力啊!”那么孩子即使努力,也只是想努力地逃离。
图 源 | ssyer
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在乎孩子的一纸成绩单,为什么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为什么你的奖励像诱饵,很容易失效?
我们紧跟以上内容,继续来谈谈我对此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01 
父母心态
逼孩子比逼自己轻松
闲暇时刷到一条微博,暗暗在吐槽家长“鸡娃”的心态,引起了网友的大量转发。
其实,我也认为:“家长鸡的不是娃,而是内在的自己。”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在看某个动画片时,便开始担心:“不爱学习了,不够自律,这样就会导致成绩差,将来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遭遇各种不顺,简直太可怕了。”
其实,这些家长看到的,是自己的人生。
还有些家长在潜意识里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所以他把这种“痛苦”投射给了孩子,认为必须要“逼”,孩子才会变好,变得更好。
我在游泳馆里曾看到过这样一对母子。
孩子游泳比赛,母亲在一旁给他加油,声音尖锐得在整个游泳馆内穿梭。孩子游得并不快,是那一组的倒数第二名。
我坐在她左边,听到她对右边的人说:“我赚钱那么辛苦,吃穿都不舍得,送他来学游泳,不游到第一名,他对得起我嘛?”
孩子从游泳池里爬起来,他的脸上看不到属于一个小学生的天真快乐。他走过妈妈身边,却看都没看一眼。而这位妈妈也只是一个劲儿地重复:“加油!再快点!”
我不知道那位妈妈究竟有怎样的经历令她如此焦虑,以至于要让孩子一起去承担她那“痛苦”的人生。
02 
孩子心态
“我想”是最好的驱动力
所有的外部压力,都比不上自己的内驱力对行为的影响来得持久和有效。
比如:一个人太胖了,限制他不让他吃,这是外部压力;当他自己意识到需要减肥,从而每天运动,合理饮食,这才是内驱力。
孩子在外在压力下被迫学习,他的真实内心是非常抵触的。一旦压力减少,他就会抓住一切机会来放松自己。
还有些孩子,被盯得太紧,没有放松的机会,就只能“卧薪尝胆”,学给你看。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焦虑减轻了;孩子看到父母焦虑减轻,家里太平了,只得继续“演”下去,心里却堆积着愤怒和反抗的力量。
对学习的兴趣在儿童早期是非常脆弱的。越是脆弱的东西,越应该小心谨慎地保护。
我允许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写完作业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让她知道,她有权利支配自己的时间。如果写完了作业还要上补习班,还要做提高练习,那她快点写作业图什么?图多做几套试卷?
当然,孩子免不了会为了多看一集电视剧而草草应付作业。这太好啦!教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机会来啦!
当我家孩子因为写作业太快漏掉了一些题目,爸爸发现了,会温和地告诉她,“作业还没有做完。”或“作业有错,请你自己再检查一下。”“不想检查?也行,你的作业你来决定,就是可能你得不到老师的小苹果了哟。我签字,你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结果很显然,她失去了一个小苹果。晚上她回到家,会表现得有些懊恼,但不会怪我们没有发现她的错漏。她也能逐渐明白,学习这件事,是不需要爸爸妈妈越界过来帮忙的。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这样是不是“放任不管”。其实,如果真是放任不管的话,就不会去提醒孩子有错,以及可能面临的结果。而我们在提醒她的时候,就已经尽到了家长的义务了。
作业是孩子的,人生也是孩子自己的。我觉得,家长需要想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什么样的后果是孩子不能承担的,是需要我们出手控制的。在安全范围内,我们守好边界,更重要。
通过这样的自然后果,无需批评说教,她也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做出调整和改正。
千万不要觉得,我家孩子就是不上进,这个方法没用!孩子天生都是希望得到关注和肯定的。角落石缝里的一颗小草,还想向着阳光生长呢。如果孩子破罐子破摔,那很可能也是被家长“贴标签”惯了。
我以为,与其用威胁和羞辱逼迫孩子往山上爬,不如让他自己期待山顶的风景,而奋力向上爬。爬得最高的人,从来不是压力所迫,而是他对更好风景的向往。
图 源 | ssyer
03 
不奖励
是最好的奖励
我不会以“奖励”的形式去回应孩子的成绩。我更希望孩子感受到,成绩好本身,就是对她之前努力最好的奖励。
而且,奖励很可能是在暗示对方:“你做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我现在用另一件愉快的事情来弥补你。”比如,我们会说,打针疼了,奖励一颗糖。而习惯于为了奖励去努力的孩子,一旦觉得礼物没有吸引力,那么努力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我会更倾向于跟孩子说:这件事真让人高兴!你想怎么庆祝呢?
人生忙忙碌碌,不外乎为了2件事: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然后享受它。如果不懂得享受,那努力也就没有意义了。
反过来说,我们一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在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孩子也是最难过的那个人。这时候,也是进行“过程教育”最好的时候。
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哇,你的试卷很整洁!你的字迹很工整!”“你没有因为粗心大意丢分!”“你扣分的地方,都是真正不会的知识,这次考试帮你找到小漏洞啦,真好!”
不必去奢求孩子成为别人眼中更好的“自己”,我只希望他们能成为自己心中更好的“自己”。因为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普普通通,却也同样值得被尊重的人生。
医学校对:
儿童心理科王馨医生
关于学习,孩子注意力可能是一个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怡禾曾推过孩子注意力相关课程,如有需要可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相关阅读
阅读原文,进入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