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今年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但从国际视角来看,跨学科课程的概念并不罕见。为此,外滩教育特约作者郑钢阐述了跨学科课程的国际经验和实践,指出跨学科成为必修课程的三大原因,同时还详细介绍了跨学科的内涵、以及跨学科的模式,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带来更多的深入思考。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郑钢    编丨May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年课程标准颁布后,颇受大家关注的一个重大变化。
从今年9月起,学校课程要设立占10%课时比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这个变化发出了课程改革的强烈信号:即从长久以来的课程割裂、独立的形态转向了不同学科间的整合,从强调学生知识培养转向了跨学科技能和概念培养
为何跨学科成为了必修课程
分科课程的传统模式根深蒂固,并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在分科模式下,教师作为学科专家的角色,支持学生获得学科知识。最常见的学习模式是在教科书的帮助下传输知识和事实。记忆和死记硬背是关键策略,学生通过标准化测试和正确答案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收获。
值得理解的是,许多学科本身就是“结构”,它们提供了特定的知识焦点,而且学科的发展是与深度联系在一起的,正如科学学科越精深,才越发达。
人们天生喜欢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区别,对学科的分类也是。
还有,基于严谨而稳定的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具有“低风险。”这样的低风险性恰恰是很多人喜欢和乐于拥抱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学科得以兴起和重视根植于三个重要原因:
一个是跨学科学习是真实世界里学习的方式和本质。当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学习时,全是跨学科的。

例如,9月份起将正式纳入课程的劳动课程,烹饪是重要的内容。
在生活中,当学习如何烘焙或烹饪新东西时,人们通常会研究最佳食谱和烹饪策略,阅读食谱和说明,并在实际烹饪或烘焙中使用数学和经济;顶级的厨师一定还会挖掘食物里的文化、地理和历史。
烹饪不仅有滋有味,而且有声有色。当课程反映真实生活时,学生获取的教育经验会更真实,对学生更有价值。真实生活是多方面的,而不是被分割成简单的学科知识。
⼤约⼀万年前,⼈们⽣活在彼此相对孤⽴的群体中,他们只依赖⾃⼰的社群。
然⽽,今天技术的发展增强人们的互联性和经济的全球化,导致更复杂的问题出现,构成复杂现象的潜在力、相互作⽤和⾮线性。
跨学科课程使得学生在学科概念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运用广泛的跨学科技能,以及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应用于那些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方式来理解的主题,符合非线性的特点。
神经科学家还一致认为,记忆力和理解力的提高,与学生信息联系的数量以及他们赋予信息的意义成正比,跨学科课程具有这样的强大的作用。
21世纪能力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学生的关键技能,而跨学科课程被认为是解决这些技能的有效教学和学习模式。
跨学科课程已被证明能产生许多积极的学习成果,包括:
能够换位思考,从多种思维方式看待一个问题;
能更深入地解释现实世界问题的本质;
会灵活运用学科概念和技能;
提出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能力是经合组织提出要培养的好奇心、想象力、应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关键技能。
跨学科的国际经验和实践
在国际上,跨学科课程和教学并不是新鲜的话题,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图谱上,跨学科课程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以各自的形态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组成部分,贡献着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1、芬兰的现象学习 
芬兰的现象学习声名远扬,受到了大家极大的关注,是典型的跨学科学习。
在芬兰,所有一至九年级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为期9周的跨学科项目。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所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参加了以“时间”为中心的现象学习周
时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现象,但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它。
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学习和了解芬兰钟表匠职业,然后用纸板制作了古代的钟表。
三年级的教室创造了历史上不同文化的日历。
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设计蓝图和地图来预测他们城市的未来。
六年级结束时,学生去英国进行班级游学,考察时间文物。
针对 3-12 岁⼉童的国际⽂凭⼩学项⽬ (PYP) 和针对 7-9 岁学⽣的中学项⽬ (MYP) 的课程以跨学科探究的特征而闻名。
课程单元设计是以学生生活经验组织和设计的,主要由“我是谁”“我们处于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我”“世界怎么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我”“共享地球”六大主题。学生需要各学科的知识学习和融合完成这些主题的学习、探究。
2、英国北爱尔兰结构化的主题(Theme)学习
在英国北爱尔兰地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跨学科技能的主要途径。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是经过结构化的主题(Theme)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主题活动打破学科界限,围绕某一主题,将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问题和活动,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主题教学包括个人健康、自我认识、可持续发展、了解宇宙、公民意识、职业生涯和文化理解七个子单元。
澳大利亚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的,当代的和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澳大利亚的课程方案《墨尔本宣言》确定了三个关键的跨学科领域和优先主题:发展与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历史和文化、澳大利亚与亚洲的交往,可持续性发展,旨在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理解和技能。
3、美国的跨学科课程(PBL)

美国的跨学科课程更是非常成熟而且多元,五花八门。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是一种适合跨学科方法的教学方法,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并以应用于现实世界问题的宏观概念和技能为导向。
这种模式已成为美国跨学科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起源于美国的STEM教育是典型的跨学科课程,将数学、科学、技术和工程中的二门或者更多的课程整合起来教学,达到知识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目的。
还有很多学校开发了形态丰富,组成多元、灵活多样的跨学科课程。
笔者曾经在美国加州的一所蓝带学校学习和观察,发现学校课程的跨学科和校本化特点非常明显,在数学课程中培养语言能力,在科普阅读中整合语言和科学,将科学场景中融入数学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合所有的课程中,学科的跨界和整合自然、普遍和常见。
跨学科是如何发生的
跨学科学习,其实本质上是表层学习、深层学习和迁移学习的同等发力和互相整合。
表层学习允许学生定义、识记事实并使用技能,但学生无法将想法和技能联系在一起。
深度学习允许学生将想法和技能联系起来,但他们无法将这些想法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况。
迁移学习则允许学生将想法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况,将现实世界与学术范畴联系起来。
跨学科学习发生在不同层次,并实现不同层次的整合。学生能在各个层次学习,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用他们的学习,并找到使用广泛的跨学科比较的方法,然后集中在一个主题上,丰富他们的知识深度。
知识的深度,必须与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同步建立,使学生能够看到不同的情况和观点,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并学会与他人交往。
我们要看到不同学科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但不能忽视学科的独立价值
学科的知识学习也很重要,正如郭华教授所说一样,跨学科要坚持学科立场,只有学好学科知识,才能够跨学科地解决问题,或者是在学科内可以很好地借助其他学科的工具来解决问题。数学也好,技术也好、语言也好,都是一种工具,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跨学科学习中,学生将所学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形成结构性的知识。
“结构知识”由跨学科教育专家艾伦·雷普科博士提出,指的是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以形成自己对给定问题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陈述性知识是学生学习事物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运作的;
程序知识是学生识别并理解达成解决方案的必要步骤。
有了结构性知识,学生就具有“专家”的思维,知道如何系统地思考,如何灵活地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之中。当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们就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假设,以及检验这些假设的方法。
护珠斜塔是上海松江的一座斜塔,倾斜度达6.22度,超过比萨斜塔1度多,是很好的跨学科课程设计的载体。
学生可以探索这座塔对松江和上海的历史、文化意义;
还可以制定去斜塔的旅行路线以及预算;
学生还可以调查调查塔的结构,确定它是否或何时会倒塌,并提出保护和建议方案。
此跨学科课程涉及到了历史、数学、地理、物理以及语文等多学科知识,还必须用分析、调查、访谈等跨学科技能获得、处理和收集信息。
学生还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联系,借助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解决塔是否会倒塌和保护方案的问题,最后达到了结构性知识建构的目的。
所有这些过程——质疑偏见、批判性思考、接受歧义和分析伦理问题,都需要学生的深入参与,将学生置于更加积极的学习角色。
以组织中心为起点的跨学科模式
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在跨学科设计时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组织系统决定了有层次和水平的课程系统和整合模式。
在实践中,学科整合和跨界通常具有三种组织形态,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代表不同的跨越程度和模式。
1、多学科整合模式 
多学科整合模式的组织中心是主题,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联系不同的主学科,组织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
可持续性的主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和语言表达的角度等来探讨。如“水”的主题,学生学习关于水的诗词,了解水的生成和消失,学唱水的歌曲,计算水的数量等。
还有个案例是“我们的社区”,测量社区中的距离和面积;阅读社区发展和成长的故事;采访和报道居住在社区里的老年人;关注维持一个社区所需的资源,调查文化对社区生活的影响;调查社区节日和其他文化活动。
2、跨学科整合模式 
跨学科整合模式的组织中心是跨学科的技能和概念。例如,在教授科学、英语、历史和地理时,侧重于共同的学习或特定的跨学科技能,如思维技能、理解能力和研究技能。这种模式是通过课程学习技能和概念,而不是直接的课程。
埃里克森主张通过宽泛概念而非事实内容的形式,以及跨学科而非学科技能的大创意来设计跨学科课程。
例如,教师可以在所有课程中利用技术,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每个学科领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习他们的各种科目,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能。
还例如,“水”的案例中,可以从“循环”的核心概念出发设计课程,以循环为单位组织生物、地理、语言等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各学科的知识,并促进对于循环的大概念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3、超学科整合模式 
超学科整合模式是以现实生活背景和学生问题作为初始驱动因素,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关注组织课程;学生在整个体验和学习过程中,与课程标准的联系不断展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入。
超学科整合是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完成的,这涉及到允许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回答开放式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
在“水”的案例中,可以探索更为宽泛的问题,“水如何在家中实现循环和低耗?”“如何解决学校鱼池中水污染?”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自然会引导学生进入必须解决的数学、科学、语言和技术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和应用各学科的知识,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