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我们决定开启“开垦书单”专栏,记录开垦社群成员们每个月的阅读记忆和感悟。这群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资深读者们,如果让TA们一人推荐一本当月的最佳阅读,最终会拼凑出一个怎样的书单呢?
5月,15位开垦伙伴记录了TA们与文字的相遇,这些有关过去与未来、自我与他者的阅读旅行,在TA们的表述里变得生动、真切而有力。
01
《波希米亚香港》
作者
廖伟棠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荐书理由
看摩羯座的廖伟棠以置身其中,又超然事外的姿态描述他眼中的波西米亚香港,一个边缘的,看的见,又看不见的,文化的香港,或者说,香港的文化的一面。

读他的这本书常常让我讶异于他的敏锐,洞见,观察之细腻,以及词汇量之丰富。我也被其中诗人的热忱和勇气所打动。

恰巧我最近对成都的公共生活很感兴趣,我感觉廖伟棠对诸多年前香港文化圈的描述,刚好对应了当前成都十分活跃的文化和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的主角是人,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热血的人,他/她们有属于个体的微弱的力量。我在廖伟棠的文字里也感受到了这种力量。这三年,很多人处在了心理崩溃的临界点。读这本书,会给在临界点的读者一个出口,他几乎成了困境中我们的镜子,也提供了一些安抚。
   荐书人
Tree
一个会做心理咨询的厨子
02
《花朵与探险:
玛丽安娜诺斯的艺术世界》
作者
【英】玛丽安娜·诺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荐书理由
《花朵与探险:玛丽安娜·诺斯的艺术世界》(以下简称:玛丽安娜的艺术世界),是非常厚重的一本书,重量与内容相当般配。打开书的一瞬间,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玛丽安娜·诺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博物学家及植物画家,她周游世界,独自跋涉丛林,露宿郊野,用画笔记录植物与自然世界,并发现很多新物种。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的玛丽安娜·诺斯花廊是英国唯一一个专门为女性艺术家设立的永久性个展,诺斯的才华,赢得了包括达尔文在内的著名科学家的钦佩。
《玛丽安娜的艺术世界》精选了近400幅玛丽安娜诺斯旅行与植物画作,科学与艺术融合,印刷精美,美轮美奂。是一座用爱汇成的纸上植物园,可以看遍地球上所有的花。她笔下的作品用色大胆,色彩饱满,细节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既可以同时满足植物、动物、建筑爱好者和美学爱好者的多重审美,又可以为旅游爱好者提供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在女性主义被热烈讨论的今天,一位独立女性究竟能拥有多么美妙绝伦的一生,到现在还是一个被大家不断讨论的话题。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几乎没有自由和权利,性别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教育和发展。玛丽安娜·诺斯惊世赫俗的探险经历超越了同时代女性乏味的家庭生活,打破了当时女性面临的限制和困境。足迹遍布六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很多荒凉的角落,就算放在今日,也是难以抵达的。邱园的永久性画室留下了她丰富的植物绘画作品,他们既是艺术的创造,又是科学的宝藏,令人钦佩不已。
   荐书人
译丹
喜欢一切和美有关的事物
03
《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
【美】卡伦·霍妮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荐书理由
我曾经以为情绪的问题可以像掩埋垃圾一样等待时间将它慢慢分解。
所以心理学方面的书从来不在我的阅读范围内,但是李松蔚老师的导读成功引起了我的兴趣。原来我们内心的矛盾源自两种甚至多种声音在拉扯,它们有时甚至还自相矛盾,让我们精神困扰,严重时甚至产生身体的反应。然而我们很难自省到这一点,总是一厢情愿地偏向其中一个方面。
虽然这本书是写给精神分析师的,不过语言简单易懂,对外行友好。有时感觉像在看陀氏的小说中主人公们做出的那些“疯狂”的举动。读过之后使我更能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地评价别人。
作者在最后指出幸好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很好的治疗师。任何经历都可能教会患者改造人格。可能是某个真正的伟人催人上进,可能是一桩悲剧使人不得不与人建立紧密联系,可能是遇见一群意气相投的人。相信人格可以改变,甚至是根本性改变,只要我们还活着。
   荐书人
妖怪
重新认识自己中…
04
《年 月 日》
作者
阎连科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荐书理由
一人一狗一苗,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孤寂而顽强地活着。
为了水源与狼群对峙一天一夜,与老鼠抢食,食物殆尽后吃老鼠……人在绝境时,为了活下去到底能达到身体怎样的极限。
既然活着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就此放弃?因为人在绝境中,会爆发出生猛而强烈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老人与海》,可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
在这片大地上,人与自然拉扯,生存与死亡对抗,即使自然扼住了人类的喉咙,但生命以及显露出既悲壮惨烈又鲜活昂扬的生命力。
“直到最后力气用尽了,才去挂好马鞭子,又用嘶哑的声音对着太阳大声道——你先爷我照样能把这颗玉蜀黍种熟结子你能咋样我?你能咋样我?”
看到这段话时我几乎要哭出来。这是一个人在被自然逼到绝境时的呐喊与倔强,他不是向自然诉苦或控诉,而是示威。他用自己的倔强与坚韧,甚至带着一些骄傲,象征着人类在自然夹缝中的抗争。
最后,先爷成功种熟了玉蜀黍,他的身体千疮百孔,化作玉蜀黍的养料,一个人类养活了一颗玉蜀黍。
   荐书人
王珂
余华的小迷妹
05
《工作室里的自画像》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荐书理由
第一天下单,第二天收到,当天看完。
狂拍15张内文发朋友圈。
读这本书,会让我脑海里的海德格尔、本雅明、西蒙娜·薇依活过来,让我觉得自己在活着,而世界可以去面对——无论它看起来多么虚假且糟糕。
   荐书人
刘利
漂流瓶
06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作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荐书理由
马尔克斯被归类到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谈到他首先就想到的是《百年孤独》或者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但这本作者前后写了九遍,在他看来是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多的魔幻色彩,反而是从一个退伍上校的平淡生活中,感受到真实的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力量。
在书中,能从细微处读到了上校对妻子的爱,对逝去儿子的爱,读到了上校的某种偏执,结合书名,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会对上校的角色设定,代入产生同情。但读完全书,似乎感觉到前面的大段的对话、平铺直叙的描写和琐碎的情节,都是为了最后结局的情绪的铺垫,这就像是海啸发生前,在海岸边看到的:海水逐渐后退,原来在海面下的沙滩一点点显露出来。海水慢慢聚集力量,终于,在作者落笔时,掀起了一面有着巨大落差的、不可逾越的,同时又是完全逼近读者的,有着强大压迫感的垂直海浪……我想告诉大家,小说的结尾绝对是神来之笔,但请忍住好奇心,从头阅读。若没有前面的情节的铺陈,就很难体会到在乐曲体终章,以一个短高音结束整曲后,带给听众的那种意犹未尽又余音绕梁的体会了。
贫穷可能会消灭上校,但是永远不会打败上校。正如上校所说:我不戴帽子,免得要在别人面前摘下来……
   荐书人
lili
透过书本看世界
07
《蒙让夫人的反抗:
启蒙时代一对工匠夫妇的生活》
作者
【法】阿莱特·法尔热
出版社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荐书理由
罗新老师曾说,“蒙让夫人是一粒沙尘”,没错,蒙让夫人以及蒙让是从系统档案与蒙让日记中打捞起来的小人物,宛如尘埃。最初只是一些碎片化的、不成文的、错字语病比比皆是的只言片语,但法国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高超的技艺为我们还原出一对栩栩如生的法国大革命前生活在巴黎的普通工匠夫妇的生活状态。蒙让夫人喜欢喝酒、吃生蚝大餐、坐马车,一心想跻身到贵族阶层,从而模仿贵族的生活,挥霍无度,但最终事与愿违,陪伴她的只是一个萨瓦人和一个厨师。蒙让夫人憎恨丈夫,却又想保护他,还嘱咐丈夫在决斗中拿更有防御力的黑剑,夫妇俩模糊的感情状态让人捉摸不透。
从蒙让夫人身上,我们能窥见法国人性格中鲜明的矛盾:崇尚理性,又热情奔放,富于幻想,常常容易沉迷于不切实际的空想,陷入非理性的狂热。在这本日历记录后的15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而法国人同样也热衷做不可能的事,最后将革命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一个巴黎普通市民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普遍法国人的一种精神气质。
   荐书人
Amy Yu
微观史践行者
08
《跳舞的星座》
作者
【日】青山七惠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荐书理由
作为青山七惠颇具野心的新作,这本书在篇章的结构、内容呼应及“复调”上下足功夫。封面上介绍是“奇幻短篇集”,但所有的内容都围绕“我”展开,是关于“我”的“永恒和一日“。三个短篇就是一天中不间断的十三段遭遇——一位卖舞蹈用品的销售员在一天之中的发生的“都市怪谈”。“怪谈”和日常构成互文的张力,作者不揭秘不叹息,荒诞和现实被同等放置:不经意之中人幻化为动物、衣服、花朵,或者像老鼠一样的哺乳类祖先、天外来客等等无稽的怪诞。在这样的遭遇里,都市中的独孤个体无法确认他人的真实,这恐怕才是唯一能确认的事实。没有目的的匆忙,毫无结果的等待,无处不在的凶险和突然降临又稍纵即逝的幸福时光……这漫长的一天是小说对现实的“侵袭”。回忆和幻想并没有什么区别,过去变成了未来的一部分。
十三篇时间碎片组成的小说里,一天“会永远持续着”,“我永远到不了家,我只能领着看不见身影的、无限的他人,一直走在这条小路上”。没有结束,全是孤独,奇幻怪谈里,隐隐都是都市社畜的无奈。
  荐书人
妖怪瓶
坐骨神经痛的社畜
09
《电影与激进的渴望》
作者
【美】安妮特·米切尔森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荐书理由
这是一本在电影诞生最初的一百年里的作品,是对于“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无数激荡与回响。在当下去回顾前人为电影的未来指出的道路,转头撞上的是百年之前的先验理论,仿佛弥合了时空裂痕。
书中讨论的诗歌和电影的关系、梦境和电影的关系等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伴随着电影发展还在不断生长。
   荐书人
毛豆
不欢迎快乐的人
10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作者
李一诺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荐书理由
知道李一诺始于“奴隶社会”公众号的时候,我正处于职业生涯迷茫焦虑期,对于任何有关职业指导的东西都会眼前一亮,如饥似渴(当时那篇文章名字忘了)但我被吸引点开了文章,读完有一种“自己的人生白活了”的感觉,我为自己思维的狭隘感到羞愧。从此看着她从麦肯锡到盖茨基金会,再到创建一所学校——一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学校,提倡快乐学习!(我想但凡知道中国教育现状的人都知道这个惊叹号代表着什么意义)这每一次人生跨越都让人瞠目结舌,甚至有点颠覆认知。她是如何做到的?我对她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这本《力量从哪里来》给了我答案。由衷地喜欢“奴隶社会”公号的宗旨:不端不装,有趣有梦。我想这也是李一诺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状态,不端不装,意味着对自己诚实,害怕就是害怕,不敢就是不敢,正因为有勇气面对,才有机会克服甚至超越。而我们人生中很多的不敢被禁锢在不敢面对的恐惧背后了,这样的禁锢除了原地踏步好象也产生不了更多的可能性。而有趣有梦,在不端不装的加持下更有创造性地实现了。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所有困境的本质,都是我们内心底层的某种恐惧和不自洽。”
如果你想找李一诺借一点勇气,找一点共鸣,甚至获得一些力量,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荐书人
木木
不会摆弄花的厨娘不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
11
《地狱变》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荐书理由
这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集其中之一,包含了17个短篇故事,睡前拿起读上一篇,亳无压力。他的作品很像寓言,写的都是好简单的事情但是意味深长。他熟读佛经故事,常写地狱的事,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杜撰了黄公望画作故事……虽然生活在清朝末年同期的日本,他写人的孤独、怯懦、残忍,却让现在的人读来也觉得熟悉。他的脑洞确实很大,写出的像是“鬼气森森”的志怪小说,又像举重若轻的警示寓言,就算有的故事读起来有些虎头蛇尾,但这种批评在芥川那里也肯定是无所谓的。我觉得他像个手握朱笔的判官一样在评判人世,信马由缰,包括他自己的命运。
   荐书人
海月
一个孕妇
12
《中国畸人》
作者
【日】陈舜臣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荐书理由
一位历史研究者,用文学故事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讲述8位中小学时期就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作者的人生境遇,每一则都是一个生动的人物小传,好玩、易读。就趣味性而言,括号里的文注功不可没,适合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
这本书来自上一次开垦日(3.4)购买的惊喜图书盲盒,由重庆刀锋书酒馆打包。
   荐书人
阿潘
处于人生歇息期的漫游者
13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作者
阿城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荐书理由
很久之前听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解读阿城的这本书时说到:“讲故事的技艺还保存在阿城这儿,他是传统的老手艺。”
三篇代表作《棋王》《树王》《孩子王》,都在写上山下乡的知青,知青苦闷,但也卧虎藏龙。如果不找到点钻牛角尖的热爱,何以熬过昏暗长夜。在当时革命力量鞭长莫及的乡土里,就算几千年的民间社会被砍掉了,传统的根还在蠢蠢欲动。
阿城的文字,像是风平浪静的海面,底下实则暗涛汹涌。他的笔下,都是被边缘的小人物,结局虽然悲凉与落寞,但总有一股子劲,倔强地与命运的洪流抗争,这样的借人写时代,写政治,游刃有余,绵里藏针。
虽然小说里的生活早已蒙尘,但这般敢说敢写的现实题材小说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实难多见。
   荐书人
帆老师
深度阅读爱好者
儿童阅读推广人
14
《未死之身:
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
作者
【美】安妮·博耶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荐书理由
当癌症、死亡摆在眼前时,平时在乎的一切都将被重新审视。读癌症相关书籍,似乎需要更强的心理建设准备。此书作者,身患乳腺癌,以自己的诗人视角观察自己患病后的周遭,思考不同的人面对癌症的不同情景。从作者视角观看,以少有的以一种诗意的审视方式看癌症,在残酷中多了一份超然。
   荐书人
王淼淼
疲累的打工人
15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作者
史铁生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荐书理由
人们都知道史铁生和《我与地坛》,那个困顿于病痛之中,却依然孜孜以求生命意义的形象,感动激励了无数人。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早期生活的一本小说合集,讲述的是那一代人几乎被遗忘了的故事。简洁有力的文字,透着忧伤与不屈,又饱含深情。自己虽没经历过那段岁月,却能从中体悟出不少苦与暖。如果能把时间线拉长来审视,并且对那些苦难能“泯恩仇”的话,苦难沉淀下来的,或许还有...痛中之乐,苦中之甜,磨难中的成长,患难中的真情。
   荐书人
陈琪
读闲书的人
往期回顾
撰稿 |  各位垦垦
编辑 |  陈琪、刘锦怡、龚云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